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如何提高提问水平,应着重从提问内容、提问对象与提问时机等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关键词】提问因材施问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3-01
提问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的提问,如运用得法,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运用失措,无疑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初中语文教学莫之能外,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组织提问的老师。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
(一)设问封闭,不够开放。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思维上的差异,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而,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考,换言之,教师因其角色的特殊性,往往有意或无意引导学生向其预设的“答案”靠拢,因而在实际上为学生的思考划定了范围。如在教授完《孙权劝学》一文后,便要求学生从“付出与收获”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文的理解,这实际上束缚了学生对全文整体的思考和判断,完全可以从孙权、鲁肃、吕蒙等多个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意涵。
(二)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这种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学。现实授课实践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为“赶”既定的教学任务,并不真正重视“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往往为了提问而提问,倾听点水提问一通,不等学生深入思考便先告知“标准答案”或任意打断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此等等,都将提问作为一种形式走走过场,“提问”这一包含智慧和思辨意义的教学方法流于无效。
(三)问题琐碎,流于肤浅。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提问”方法,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中,设计多达十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因其数量繁多、指向琐碎,对于目标课文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导致学生在满满一堂课里被问题搞的“满头楞撞”,辨不清方向,如此“提问”的意义大打折扣,甚至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不仅让学生思考不出有价值的东西,还使其在理解课文方面陷入人为设定的“误区”。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水平
(一)重视提问内容。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而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设计好提问内容,使课堂提问更加从容、更加完备,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想象、思考,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是要提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本身,从其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学习研究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难易结合,不失枯燥。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若过于简单,学生不需深思即可作答,则课堂只会流于形式;而问题设置若过于复杂难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不免使“提问”失之枯燥,学生亦会迷惑而无所得。因此,问题设计要难易结合,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能保证学生在努力思考后可以捅破这层“窗户纸”。三是提问问题要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提问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机械的搬出大脑仓库里记忆的“陈货”,而是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思考,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
(二)注意“因材施问”。课堂提问的对象是班级全体成员,应当确保课堂上每一个同学都有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教师,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提问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提问对象,不仅可以使问题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而且也避免了少数优秀学生或喜欢表现的学生霸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从而让课堂提问的效果真正辐射全体学生。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回答,也可以是小组推荐代表回答,还可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因材施问”,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难度居中的问题,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为鼓励其学习兴趣,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这种区分方式,使全部学生都能在提问中获得思考的机会,并在其中享受到答题后的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其学习兴趣。
(三)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教学亦是如此,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一是学习新课前提问。学习新课前,学生对于新课文往往心怀期待,对于新鲜知识具有探索欲,此时设计提问,往往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二是在文章重点出提问。一篇课文的重点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与思想所在,此处设问,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思想与脉络大有帮助。三是在思维活跃时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思维的热点,抓住思维活跃时的兴奋,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2010(06).
[2]夏桂花:《谈教师课堂提问的行为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07).
【关键词】提问因材施问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3-01
提问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的提问,如运用得法,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运用失措,无疑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初中语文教学莫之能外,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组织提问的老师。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
(一)设问封闭,不够开放。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思维上的差异,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而,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考,换言之,教师因其角色的特殊性,往往有意或无意引导学生向其预设的“答案”靠拢,因而在实际上为学生的思考划定了范围。如在教授完《孙权劝学》一文后,便要求学生从“付出与收获”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文的理解,这实际上束缚了学生对全文整体的思考和判断,完全可以从孙权、鲁肃、吕蒙等多个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意涵。
(二)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这种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学。现实授课实践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为“赶”既定的教学任务,并不真正重视“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往往为了提问而提问,倾听点水提问一通,不等学生深入思考便先告知“标准答案”或任意打断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此等等,都将提问作为一种形式走走过场,“提问”这一包含智慧和思辨意义的教学方法流于无效。
(三)问题琐碎,流于肤浅。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提问”方法,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中,设计多达十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因其数量繁多、指向琐碎,对于目标课文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导致学生在满满一堂课里被问题搞的“满头楞撞”,辨不清方向,如此“提问”的意义大打折扣,甚至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不仅让学生思考不出有价值的东西,还使其在理解课文方面陷入人为设定的“误区”。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水平
(一)重视提问内容。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而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设计好提问内容,使课堂提问更加从容、更加完备,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想象、思考,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是要提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本身,从其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学习研究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难易结合,不失枯燥。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若过于简单,学生不需深思即可作答,则课堂只会流于形式;而问题设置若过于复杂难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不免使“提问”失之枯燥,学生亦会迷惑而无所得。因此,问题设计要难易结合,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能保证学生在努力思考后可以捅破这层“窗户纸”。三是提问问题要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提问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机械的搬出大脑仓库里记忆的“陈货”,而是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思考,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
(二)注意“因材施问”。课堂提问的对象是班级全体成员,应当确保课堂上每一个同学都有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教师,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提问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提问对象,不仅可以使问题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而且也避免了少数优秀学生或喜欢表现的学生霸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从而让课堂提问的效果真正辐射全体学生。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回答,也可以是小组推荐代表回答,还可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因材施问”,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难度居中的问题,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为鼓励其学习兴趣,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这种区分方式,使全部学生都能在提问中获得思考的机会,并在其中享受到答题后的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其学习兴趣。
(三)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教学亦是如此,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一是学习新课前提问。学习新课前,学生对于新课文往往心怀期待,对于新鲜知识具有探索欲,此时设计提问,往往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二是在文章重点出提问。一篇课文的重点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与思想所在,此处设问,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思想与脉络大有帮助。三是在思维活跃时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思维的热点,抓住思维活跃时的兴奋,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2010(06).
[2]夏桂花:《谈教师课堂提问的行为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