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抑或过剩?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短缺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能源短缺是个不争的事实。近来,西安、重庆、郑州、乌鲁木齐等地先后拉响“气荒”警报,各地分别采取减少汽车用气或工业用气、重新启用燃煤锅炉等应急措施保证居民生活和取暖。对于眼前的“气荒”和去年的广东“油荒”,再加之近几年的“电荒”,看来我国能源短缺并非危言耸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大懋认为,我国能源短缺局面将长期存在。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鲍云樵说,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城市崛起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资源的大量消耗,能源短缺成为必然。
  专家认为,我国人均能耗水平低,能源需求空间巨大。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至2050年我国人均能耗将达2.5吨至3吨标准煤,那么国内能源总需求量为40亿至48亿吨标准煤,这个数字相当于20年前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
  鲍云樵认为,国内一次能源供应能力有限:煤炭可开发规模不会超过34亿吨,石油产量大约稳定在2亿吨,风电、光电、地热能等新能源短期无法成为主力能源。能源生产结构“先天缺陷”造成供应吃紧。我国能源结构极不平衡,煤炭占能源总储量的92%,石油占2.9%,天然气仅占0.2%,这使能源供应长期只能依赖煤炭。
  
  近期产能过剩呈现苗头
  
  能源短缺与能源产能过剩看起来似乎是个让人不相信的说法。但是,细琢磨,会发现其中的玄妙。以事实为例:
  钢铁:截止到去年,中国炼钢能力已达到4.7亿吨,钢产量达3.48亿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中国钢产量相当于排名2至4位的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三国的总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对东北、华东和华北三个重要产钢地区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中国现有钢铁企业1499家,其中钢产量50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钢产量300至500万吨的11家,100万吨至300万吨的29家。产能增长过快的矛盾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钢铁行业在建生产能力达5280万吨,而这些在建能力经国家批准的不到25%。从目前在建和拟建能力看,未来中国钢铁产能将大大超出预期需求。为此,国家发改委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基本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和5500万吨落后炼钢生产能力,使钢铁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基本适应。
  煤炭: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因为煤炭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替代能源使用的增多以及交通运输、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用煤的减少,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增速将继续减缓,煤炭消费将进一步集中,优质煤将有上涨潜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也认为,预计2006年煤炭总产量将达到22亿吨,其中规模企业产量将达到19.5亿吨,而国内需求增速将继续减缓,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为20.86亿吨,加上今年年底社会总库存将超过1.4亿吨,另外,受明年煤炭出口的压力,综合来看,明年的煤炭产量将供大于求,因此,煤炭价格将微幅回落,落幅将在5%左右。
  电能:在去年年底,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副总经理毕亚雄等造访国家电网公司,议题之一就是希望国家电网公司能够解决“三峡电力的消纳问题”。预计2006年至2010年期间,三峡电站预计累计发电量将超过3600亿度,比原计划多出458亿度。毕亚雄建议,考虑到未来电源和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实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便于提前安排电能消纳和输电规划,“建议签定长期合同”。
  除此之外,日前发改委预言两年内告别电荒。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预测,随着电力装机总量的迅速增长,2006年,中国电力供应不足的形势将得到极大缓解;到2007年,电力不足局面将得到扭转,部分地区甚至略有盈余。
  而电监会一位人士则如此预计,2006年部分地区将出现电力过剩,而2007年不排除全面过剩的局面,“而将来可能过剩最严重的将是华中电网”。
  亚洲开发银行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认为,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到2007年底将增长到7.2亿千瓦,估计装机容量过剩可达10%。
  
  完善市场功能理清供需关系
  
  造成能源短缺和产能过剩的症结是市场建设的不完善。就以“电荒”和可能出现的电能过剩为例,由于电网的极度垄断,导致电力供需双方无法进行交易,无法相互承担责任,供需信息被割阻,用電一方由于担心万一用电容量没有着落影响招商引资,就拼命夸大需求;而发电企业只要有人肯借钱就拼命跑马圈地,全力扩展企业产能规模;银行盲目迷信央企省企总会有人救驾,“闭着眼睛”贷款;而作为“总买家”和“总卖家”的电网,既不需要承担“拉闸限电”的责任,也不需要面对电力过剩的困境,有电没电都永远是最大的超级赢家。发电公司不能与电力用户直接签署长期供销协议,而与电网的协议既无电价,又无电量,根本无法锁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确定燃料需求,就不能与燃料供应企业与运输等企业签署长期协议。产业链条无法一环紧扣一环,风险无法进行合理传递,这种利益格局必然导致不是过剩,就是短缺。只要这一机制不改变,他们就可以将责任推卸一空,就可以让国家和消费者没完没了地埋单。
  2005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其实,这就是中央为我们彻底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坚持深入的市场经济改革,设计交易模式、建立交易平台和规范交易行为,将中国的能源、资源与环境全面推向市场,才有希望从根本上终止这种恶性轮回。
  也只有加快市场建设,建立买卖双方的直接交易平台,鼓励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协议机制,才有可能在下一阶段一旦出现的产能过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高效利用能源、有效节约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技术和措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不是成为“牺牲品”。
  
  优化结构拉动内需
  
  其实产能过剩并非坏事,可以使我们国家从容地通过供需双方的长期协议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那些建设不合理、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供能差和终端能耗高的项目,通过市场手段提高总体系统的能效标准。还以可能产生的电能过剩为例,过去,不管你的项目是否合理,终端供电能效究竟是多少,只要混入电网的一笔糊涂账,就成了好坏大家一起担。如果是供需双方直接交易,电网只是根据输电距离和电压等级收取服务费用,需方可以根据价格、电量与合同周期选到最佳的供方;而供方可以根据需方要求进行最佳资源配置,可以与上游的燃料供应企业、运输机构签订长期稳定的协议,可以获得利率更低的信贷。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坚持正确的电力改革方向,放权给买卖双方,让市场来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的产业结构会拉动优化的需求,在许多发达国家节能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公司来帮助企业和区域提高能效,进行能源需求侧的管理经营,优化能源结构。发展这一产业不仅可以实现节能和优化用能结构,提高供能企业综合效益,还能大量增加就业,完善城市功能。
  中央确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是一次将根本改变中国人的观念、生活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新的发展抉择。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严峻制约,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今天的发展模式,将会贻害子孙后代,将会使中国的崛起化为泡影。
  
  可再生能源作用将突出
  
  虽说目前经济运行中潜在了很多产能过剩的苗头,但是,过剩只是“暂时”的,短缺才是“永久”的。所以,我们的眼光应该更长远的考虑我国能源出路问题。可再生能源利用该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相关配套措施也将很快出台,这预示着可再生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我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5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为4亿千瓦。2004年总装机1亿千瓦,年发电量328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5%。同时,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二地区日照小时数大于2200小时。到2004年底太阳光伏发电总装机为6.5万千瓦,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和特殊行业用电问题。
  但是,我国目前在这些可再生能源品种的储量上都比较巨大,但除了水能资源已大面积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已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外,在其他能源方面的开发程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开发潜力非常巨大。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日前在向全国人大做报告时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保障能源供应的中心任务,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5%左右。
  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三说,按照国家的规划,我国首先将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优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其他文献
4月10日,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茯苓村福临小区,村党支部联系街道卫生院开展村民卫生宣传和义诊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今年以来,“邻里中心”“生活驿站”“环保银行”陆续入
为给库尔勒香梨园合理施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为研究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萌芽前期至果实成熟期库尔勒香梨树体生长和氮素吸收、分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南江县聚焦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结合脱贫攻坚和基层治理需要,依托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南江县小河职中创新开办村政学院,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育,进一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连作土壤处理水蜜桃再植苗的生长状况及其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差异,以探讨连作土壤对再植桃苗生长的影响机制,设置了4个土壤处理即重茬土(T1)、重茬土+生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我们认清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形势,凝聚共识、谋划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时,可以从“一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圆满完成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全省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全面恢复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