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设问的契机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握契机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能否抓住契机,其实质是尊重,是否真正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其关键是了解,是否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需要;其灵魂是智慧,是否真正艺术性地提出问题,酿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这三点做到了,机会自然就来了。
  [關键词]设问契机 启发 诱导 设疑 延伸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和调整教学状态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设问的时效性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讲时效的设问,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有效地推动教学流程向前拓展,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怎样解决课堂设问的时效性,是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疑难问题,因此,按照设问的施教程序,应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把握设问的契机。
  
  一、课前“窗口瞭望”设疑法
  
  此设疑法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文章的标题就是解读文章的“窗口”,有两种情况供选择。
  1.看题目,推想文章内容。用于教师讲授第一课时,且学生没有预习过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来猜想文章内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
  2.补充题目修饰语设疑,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常用于教师讲授之前布置学生预习或自学阶段的设疑。目的在于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所设问题一般较浅显,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如讲授《白雪公主》,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设疑:“()的白雪公主”,需要板书进行配合,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前设疑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不同,切入点各有侧重。写人记事的文章在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或中心事件处设疑;说明文重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上;而议论文则要明白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态度或主张;散文的精髓又总是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上启发诱导式设疑
  
  师生分析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时常常用到这种设问。由于课型不同,分析文章思路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供选择。
  1.“层层剥笋”设疑法。教师应采用连续“套问”的方法,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方法用于教师讲解逻辑推理严密的说明性文章,在理清作者思路时用到。
  如《中国石拱桥》,虽然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但作者的思路需要一连串的设问来理清。由一般的桥引到石拱桥,然后由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到代表性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等。这样学生才会对说明对象及“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和历史悠久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2.“抛砖引玉”式设疑。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体现。这种设疑带有较强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教学中有时出现貌似棘手的细节问题,容易让学生感到扑朔迷离。它可能有多种答案可供选择,究竟孰是孰非,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如《驿路梨花》一文中,初一学生可能对“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有疑问:到底是梨花姐妹还是解放军叔叔,瑶族老人还是“我”和老余?当学生陷入僵局时教师应当抛砖引玉:小茅屋的主人是特定的一个人吗?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跳出常规的圈子,深刻领悟到小茅屋的主人就是所有得到服务的过路人。这样帮助学生畅通思路,开拓思维。还有一种突破性点拨,对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只要稍加点拨,便能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加深认识。对《驿路梨花》中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明白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就会领悟到是指助人为乐的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三、课后设疑法
  
  目的在于延伸拓展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常用于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学专题之后,有两种方法供选择。
  1.比较式设疑。完成一个单元后一个专题之后,就词句、段落、问题或写作特点等内容设计横向和纵向的问题,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辨过程中加深理解,增进思维。但教学内容之间往往要有横比和纵比的若干个点,教师可找准这些点进行设疑,让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完成。这样的设疑会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认识深刻化。
  如教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后,就可以从内容或形式上辨析两首诗的异同,学生很容易看出,从内容上说,主题思想具有一致性,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劳而不得的境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地方是,《观刈麦》作者白居易把矛头指向封建地主阶级,而《卖炭翁》则把矛头指向上层统治阶级,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谴责。
  2.“再创辉煌”式设疑。这种方式就是归结式设疑的升华和再创造,适用于完成一项教学内容之后。它可以使学生在巩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创造。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明确,即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教师可以继续设疑:商人怎样回答才能更加突出赫耳墨斯膨胀的虚荣心理?这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学生的“创作”也将会带来不曾预想的精彩。
  总之,当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教学效果不理想时,教师一定想急于扭转这种状况。笔者为同仁们提供了一些较好的解决办法。笔者通过起始课的“窗口瞭望”设疑法,课中的“启发诱导”设疑法,以及结束课的“延伸”设疑法,艺术性地运用设问这种教学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一堂课利用不同的教学环节来改善学习状态不理想的问题,并指出了注意事项,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强、新颖实用的教学经验。要想使提问设疑的运用达到教学艺术的高度,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体操作时注意把握契机,做到能放能收,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在平淡的学习过程和内容中的心理冲动,从而能于平淡中见神奇。
  
  
  参考文献:
  
  [1]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彭佑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南方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永康中学)
其他文献
首先给出了加法半群是带,乘法半群是完全正则半群的半环上的格林关系所确定的开同余的刻画,并对其相关性质做了一定的探讨,最后证明了CR(n,1)中半环上的S/L_.,S/R_.分别是左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互联网 教学”“互联网 教研”逐漸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英语教师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科学含义,领悟、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与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度,让信息技术成为英语教学的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英语学科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媒介,让信息技术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提高教师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桥梁和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成长。预习、复习、质疑、探究、交流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学校提倡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好预习的教学方法,有
强乘积是一种通过若干规模较小的网络构造出规模较大的网络的方法,由此构造出来的大网络包含小网络作为它的子网络,并且保留了小网络一些好的性质,如连通性、可嵌入性等.强乘
定义了Q-clean环,并对它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Q-clean环的很多特性.特别的,证明了在2可逆的Q-clean环中,每个元素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拟可逆元和一个幂等元的和.还得到了Q-c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