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雕塑艺术特色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yi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北齐是一个存在时间很短的小王朝,但它的雕塑艺术水平却很高。石窟雕塑、寺庙雕塑、陵墓陶俑是北齐雕塑的三大组成部分,北齐雕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上承富于宗教理想的北魏艺术,下启饱含生命热情的盛唐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关键词:北齐 雕塑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30文献标识码:A
  
  中国雕塑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已达到很高水平,殷墟发掘出土的白色大理石鸟兽雕刻,造型古拙,通体线刻花纹,图案匀称典丽,非常精美。不过魏晋以前的雕塑,以墓葬俑像居多,体量较小,表现题材较窄。魏晋时期,佛教雕塑大量传入中国,由于佛教是“以像设教”的,雕塑是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犍陀罗艺术、马图拉艺术、笈多艺术、巴米扬艺术的主要作品都是雕塑),所以它进入中国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佛教雕塑到北齐时期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虽然在造型上仍具有印度笈多美术的某些特征,但人物形象与精神内含却完全是中国式的。
  北齐的雕塑主要由石窟雕塑、寺庙雕塑和陵墓陶俑三大部分组成,它们具有总的时代特征,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佛教造像是印度艺术与希腊艺术、波斯艺术交流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进入中国后,不断融入中国本土的文化因素与造型因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新样式。
  一北齐石窟雕塑的艺术特色
  北齐时期开凿的石窟主要有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北齐造像、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的北齐造像、河南安阳小南海三窟北齐造像、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药王洞北齐各龛。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洋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建都于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立宗庙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齐皇室夏居晋阳,秋居城,频繁往来于两地之间,在沿途兴建行宫、寺院多座,开凿大小石窟多处,现存的北齐石窟,主要集中于这一地区,响堂山石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处。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包括北响堂、南响堂和小响堂(水浴寺)三处。响堂山石窟北齐造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洞窟形制上,中心塔柱窟在窟前凿出带有檐柱的前廊,雕刻仿砖木结构的檐瓦、檩、椽、枋、斗拱以承托房顶。檐柱间凿大龛,内雕天王、力士等像,整个前廊部分作为塔身,前廊上部崖面上雕出覆钵式塔顶,并有山花、蕉叶、火焰宝珠塔刹,形成独具特色的塔型窟,为其他石窟所少见。仿建筑的窟廊样式在云岗和天龙山石窟即以出现,但二者或过分装饰化,外形堆砌,或追求建筑形式的准确和线形的秀丽,都具有浓厚的雕刻意味。而响堂山石窟的窟廊,认真模仿木结构,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拙笨,但更富于建筑的趣味。至于将石窟外观雕凿成四门塔形式,则是北齐的独创,应是由陵墓的性质决定的(史载高欢暗葬于此)。
  在佛像造型上,它既不像早期云冈石窟那种厚重粗壮、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也不同于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那种“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的南朝风格,形成了面部丰圆适度、肩宽腹细、神情温和的写实风格。整体造型是上大下小的圆柱体空间结构,衣纹轻薄贴体,雕刻较浅,追求身体各部位的完美和谐,增加了优美的动态,形成“曹衣出水”般的造型风格。
  在装饰纹样方面,结构精致而富于匠心,如门拱背光等处的连续波状忍冬纹,门顶、塔顶等处的火焰宝珠纹和云龙纹,佛像背光饰两重莲瓣周绕忍冬、联珠纹,上方刻火焰纹等,都富有时代和地区特色,在雕刻手法上精致洗练,继承了一些汉代古朴劲健的传统,明显地具有汉民族风格。
  在雕刻技法上,响堂山石窟也有别致之处,如北响堂第七窟,窟门内左右两壁的大型礼佛供养像浮雕,显然是继承了汉画像石浮雕,特别是像山东嘉祥武氏祠那样的平面浮雕的传统手法,是浮雕、线雕和减地平刻三种雕刻手法的综合运用。全部雕刻基本采用减地平刻法,将所雕人像、物品大轮廓外所有空隙处的石面一概雕成深度相等的平面(即减地平刻),然后将脸、臂、手等处,重点加工成浅浮雕,其余身躯等凸起的平面上再重点加刻线纹,这种手法的应用,在中国石窟浮雕中极其少见,在形式上非常别致。
  响堂山北齐石窟一方面继承了云冈、龙门、巩县石窟的北魏传统,同时北齐王朝在与南朝梁、陈的频繁交往中,在与西域的往返联系中也吸收了一些新的风格与技法。响堂山石窟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北齐石窟艺术宝库,其艺术价值正在于它在雕刻艺术手法上,能融汇传统,不拘一格,上承北魏、东魏的雕刻传统,下启隋、唐雕刻艺术的新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齐造像样式。
  二北齐寺庙造像的“青州风格”
  北齐的寺庙佛教造像,因北齐寺庙早已毁坏,今天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发掘出土的造像残躯。主要有河北曲阳修德寺北齐造像,河南嵩山少林寺北齐造像,山西沁县南涅水北齐造像,以及山东青州、博兴、诸城等地出土的北齐造像。其中保存最完好、最能代表北齐雕塑水平的是1996年出土的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遗址共出土北魏至北宋佛教造像400余件,其中以东魏和北齐时期的数量最多。青州地区曾先后隶属于南朝和北朝,南北文化上的交互影响较为明显,所以在造像风格上与北朝造像有明显的不同。南梁时期,南方兴起了以丰满健康为美的社会时尚,6世纪中叶,北方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时尚,东魏后期的佛像虽然还穿着潇洒的褒衣博带,但身体开始丰满了,服饰也变得轻薄贴体。
  公元550年,北齐建立,笈多美术样式与南朝张僧繇“面短而艳”的新风格强劲传入,使北齐佛教造像由北魏晚期以来的“秀骨清像”逐渐转变为面部丰满圆润、宽肩鼓胸、身躯敦实厚重、整体气势健壮雄浑的艺术新风格。北齐多数造像衣纹疏简,衣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的衣裾,似乎都能感觉到筋肉的轻微起伏变化。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淡定含蓄的内在气质。形象虽没有大的动态,却仍然可以体察到内在的活力,这种疏朗润洁的风格使北齐雕刻明洁感人。
  尤其是全身没有任何衣纹的立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神震憾力。这种造像样式无疑来自笈多美术的萨拉纳特样式,但又有很大不同。萨拉纳特近于裸体的佛像,也没有衣纹,但透过湿水的薄衣,人的形体特征显露无遗,肩、胸、腹、腿一切都清清楚楚,符合解剖规律,也非常典雅圣洁,但总感觉太具体、太接近真实的人。而青州的立佛,身穿通肩式长衣,身体表面不刻任何衣纹,紧贴身体的长衣衬托出佛像的宽肩、细腰、宽胯,并没有深入刻画形体结构特征,只是胸腹部微微隆起,形体感觉流畅舒服。头部丰满,双目略微下视,嘴角内陷含有笑意,神情睿智慈祥,没有石头的物质感,也没有人体的形体特征,有的只是晶莹明澈直入心扉的空灵。
  魏晋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基本上都是贴壁圆雕或高浮雕,单体造像碑也大多有背屏。真正能够360°欣赏的圆雕,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与最好的作品就是青州出土的石雕佛像,这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三北齐生活现实的折射——陵墓陶俑
  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是社会的一大进步,陶俑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陶俑当然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北齐陶俑在规模和体量上比秦俑要逊色得多,但塑像的生动活泼、手法的精到细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北齐陶俑所涉及的生活内容,所透视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所独具的民族风情韵味,则是秦俑所没有的。可以说,北齐陶俑是一部恢宏的、蕴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极具文化艺术魅力的北齐社会生活画卷。
  北齐陶俑主要出土于北齐尧峻墓、高润墓、茹茹公主墓、娄墓和徐显秀墓等,它所涉及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文武官吏俑,女仆俑,伎乐胡俑,动物和生活器具,镇墓兽。
  1文武官吏俑
  武俑多为按盾武士,头戴兜銮,中脊起棱,前有冲角,两侧有耳护,身披明光铠,胸背都有两片椭圆形的护甲,腰间束带,肩有披膊,腿裹甲,右手握拳作持物状,左手按狮面长盾,盾面有狮面纹,五官均为鲜卑人特征:鼻梁高耸,眼睛深陷,嘴或大张,或噘嘴瞠目,表情非常生动,体态浑实而彪悍,孔武有力。文俑多为下层小吏,头戴小冠,面部表情恭敬,略带微笑,上身为双开襟长袖上衣,下身为宽大的裤子,双手拱于胸前,神态谦恭,澹然静穆。
  2女仆俑
  女仆俑多为劳动中的妇女,头或挽绾高髻,或绾偏髻,有的在洗餐具,有的在舂米,姿态轻盈;有的恭立一侧,像是在恭候主人;有的蹲坐在地,双手持箕,似乎在用力地簸着谷物。女仆俑大多脸庞丰满,面目清秀,面露微笑,神态安详。古代艺术家抓住了少女劳动时心情愉快的美的瞬间,用雕塑语言记录下来,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感到自然、亲切。
  3伎乐胡俑
  伎乐俑多表现歌舞的伎乐,如一件表现一位正在弹唱的乐人,欢乐的动态,飘举的衣袖,沉醉投入的表情,表现得非常传神到位。有一件骑伎俑从马的鬃毛飘舞上,能看出骏马风驰电掣的奔跑速度,骑者在马上的熟练表演,可看出其动作是随着马的飞奔而变化的,整件作品动感十分强烈。在北齐墓俑中,还有不少鲜卑人和西域人俑,北齐做为鲜卑化汉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在政治、军事上居于统治地位。墓俑做为现实生活的反映,高鼻深目的胡俑自然不在少数。
  4动物和生活器具
  除上述人物俑外,动物俑种类也很多,它们造型生动,刻画细致入微,个个堪称雕塑艺术珍品。北齐娄墓的动物俑最具特色,骆驼:背负帐具及垂橐旁挂酒瓶、大雁,驼后腿站立,前左腿跪地,前右腿蹬地,头微微昂起,有跃然欲起之势。马:曲颈张嘴,身姿矫健,整装待发,整体上线条粗犷、劲健有力,局部塑造细腻,辔铃、缨络、障泥雕刻精细,装饰华丽。牛:昂首挺胸,睁目前视,牛角上翘,鼻孔怒张,从头到脚都充沛着一种力量,浑实劲健的躯体,充满张力的肌肉,丰满的前躯,有力的四肢,整个牛充满了力度和厚重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北齐陵墓陶俑中还有一些生活器具,有粮仓、磨灶、井、台灯,甚至还有厕所,极尽生活之原形原貌与艺术再造之惟妙惟肖,在众多陪葬品中凭添了一种安居乐业的宁静之美。
  5镇墓兽
  中国古代的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见于楚国的墓葬中,大多为木制,由动物角、兽面、人面、底座组成,造型怪异,主要是为了驱赶残害死者的鬼魅。到了南北朝时期,镇墓兽才正式演变成两只,一只人面,一只兽面。如北齐尧俊墓出土的一对镇墓兽:狮面兽呈昂首蹲坐状,头顶冲天戟,背竖三撮鬃毛,尾高翘,狮面塑形精彩生动,凹凸有致,目深藏而露悍光,鼻孔朝天,牙齿交错,寒气逼人。人面镇墓兽,人面兽身,造型夸张奇特,想象丰富,面部肥阔,眉粗重而上翘,眼圆凸有神光,鼻敦挺,唇噘嘬,耳悬垂,五官诙谐生动,形神俱佳,通体透出一股镇妖辟邪之气。
  汉代陶俑讲究气势,唐代陶俑讲究华丽,北齐陶俑则神完气足,精致细腻,在写实的基础之上适当夸张,其精准的线条、熟练的手法、流畅准确的造型,精巧别致,分外惹人喜爱。与规模宏大的佛教造像相比,由于没有宗教仪轨的束缚,陶俑的造型更为自由、活泼,现实感更强,艺术效果更加亲切、感人。
  北齐的雕塑艺术在艺术状态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它把神性信仰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神性的崇高和超越,又有世俗生活的纯朴与温馨;既有严谨准确的造型,又有真实感人、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在技法上既精确到位,又生动潇洒、游刃有余;在精神表现上既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审美格调上既清秀疏朗,又挺拔劲健,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3] 赵学峰:《北朝墓群皇陵陶俑》,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陈建军,男,1970—,河北大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一、加8×粉红甜肉:中秧类型,生长势强,无限生长,属中熟的优良组合。第一穗花着生在7—8片叶上,花序间隔3片叶,为总状花序,每德座果4—5个。果形扁园、大小整齐、黄色、不裂
北戴河海滨,有一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她没有那么多的儿女,却有数不清的天涯游子称她为“妈妈”;她不是医生,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术,却凭借一颗爱心拯救了数十位濒临冥冥世界的
美国当代小说家唐·德里罗(Don DeLillo)的《白噪音》描摹了铁匠镇居民对地方的寻觅与逃避.文章从地方理论视角解析人与地的互动,分别为寻觅“地方”;投入超市“非地方”与认
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质量的需求开始逐渐地提升,并向着精神上的需求实施延伸.视觉传达设计不仅可以将视觉信息传递给大家,还可以保持新颖、有趣
目的:探究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特征、特质、准则.方法:利用生理心理、生物力学原理及方法探究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手法独具特征、独有特质、独特准则.结果:中国蒙医整骨术整复
会议
广东省陆丰县第三区溪墘乡栽培稻底甘藷已有30年历史。该乡土质疏松,含砂量多,冬季气候温暖,霜雪较少,适合于稻底甘藷栽植。目前全乡水田,绝大部分都栽种了稻底甘藷,约佔水
《伤寒论》和《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2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辨证论治能力的必要途径,由于教学时数有限,笔者经反复推敲,选择重点教学法、系统
将抽象与具体的理论以及方法运用到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去,寻求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公共艺术作品.文章深入分析抽象与具体这对哲学范畴,探索抽象形式与具体形式的不同表达,对比
汉中地区栽培甘蓝的历史悠久,种植普遍,产量高,品质佳良。当地又称它为包包菜、连花白、洋白菜、包心菜等,不但供应本市人民需要,还运销省内外城市和工矿区。主要产区在市近
“老鼠嫁女”是中国传统的年画题材,其丰富的艺术形象、诙谐喜庆的作品风格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文章试从年画中“老鼠嫁女”题材的早期内涵与风格、变异性特征、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