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的高考刚刚结束,重庆市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笔者拟小结一下2013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的命题特点并谈谈自己的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备考过程中需要关注热点,重视史观,学会联系,知识与能力并重。
关键词:重庆;新课标;高考;历史;评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9-02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既有必修教材中的文革和改革开放,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模式在知识深度上通常更强调其基础性,知识广度往往会成为学生备考的难点。因此,在日常的备考复习中,师生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升知识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当教材的基础知识涉及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帮助理解落实基础;在二轮复习时,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将必修、选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识加以整合,开展专题复习。第二,注意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个模块,古今中外混编,这有利于将同一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同一个朝代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会出现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容易造成时序混乱。复习的过程中务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将不同时代的同一专题知识纵向联系;同时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专题知识横向联系。如果新课学习已经较扎实,直接按照时序整合必修教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开展一轮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三,注意将必修和选修相联系。除了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选修知识交叉,联系复习有利于知识全面理解巩固外。从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是混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重庆新课标历史卷不同于全国绝大部分高考卷,即必修、选修综合出题,没有针对选修教材专门出选作题。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务必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必修和选修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笔者甚至认为,从应试的角度看,必修、选修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2.考查要求上的大综合——知识与能力并重。今年第14题的前三问不约而同都采用了这样的设问方式:“根据材料,归纳(指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概况、分析)……”。笔者认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即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年发布的重庆市新高考考试说明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首先提出的两个考核目标即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分解为“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等目标。简单地说,“根据材料,归纳(指出)……”的设问方式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概况、分析)……”的设问方式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理解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传统历史高考中简单地考查机械记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等缺陷。这一做法真正做到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今后的新课标高考在设问上将会沿用这一方式,从而实现在考查要求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对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的做法是:第一,开展史料教学。一方面教师尽可能的在教学中收集展示历史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背诵教材结论。尤其是必修三思想史部分的学习,思想主张本身的抽象性加上不同版本教材表述的不一致,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原始史料的展示分析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在展示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务必加强方法的训练指导。很多时候,历史史料的解读抓住关键的一个词、一句话即可,而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史料教学是一个长期训练和坚持的过程,绝不仅仅是高三阶段的一轮或二轮复习。以笔者的经验来看,高一阶段推行起来可能困难重重,但只要持之以恒,进入高二阶段,效果很快就能显现出来。第二,开展问题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逻辑性强,层层深入的问题进行剖析;或者在复习过程中,落实基础后立即精选题目进行练习,将具体的知识问题化,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第三,注重审题训练。审题审什么,笔者一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有几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以今年重庆卷第14题的第三问为例,试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四步走原则,第一步“有几问”审出一共问了两个问题,一方面防止因考试紧张而漏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答题的空间有一个大致的规划,防止超出答卷范围。第二步“问什么”审出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变化”和“因素”。既然是“变化”答案就应该是“从……到……”的基本模式,“因素”就应该是原因而非表现。第三步“答什么”绝非第二步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细化,通过仔细审题进一步明确“变化”指的是“中国民众的服饰”,回答应该围绕“中国”和“服饰”展开;“因素”指的是导致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因素,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因素。第四步“怎么答”则是审出答案的出处,根据题干“根据材料三,归纳……变化”可知“变化”是通过材料归纳出来的,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素”则告诉我们“因素”主要来源于教材所学知识。通过四步走原则,层层深入剖析题干,答题思路自然明确起来。
关键词:重庆;新课标;高考;历史;评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9-02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既有必修教材中的文革和改革开放,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模式在知识深度上通常更强调其基础性,知识广度往往会成为学生备考的难点。因此,在日常的备考复习中,师生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升知识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当教材的基础知识涉及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帮助理解落实基础;在二轮复习时,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将必修、选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识加以整合,开展专题复习。第二,注意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个模块,古今中外混编,这有利于将同一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同一个朝代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会出现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容易造成时序混乱。复习的过程中务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将不同时代的同一专题知识纵向联系;同时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专题知识横向联系。如果新课学习已经较扎实,直接按照时序整合必修教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开展一轮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三,注意将必修和选修相联系。除了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选修知识交叉,联系复习有利于知识全面理解巩固外。从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是混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重庆新课标历史卷不同于全国绝大部分高考卷,即必修、选修综合出题,没有针对选修教材专门出选作题。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务必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必修和选修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笔者甚至认为,从应试的角度看,必修、选修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2.考查要求上的大综合——知识与能力并重。今年第14题的前三问不约而同都采用了这样的设问方式:“根据材料,归纳(指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概况、分析)……”。笔者认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即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年发布的重庆市新高考考试说明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首先提出的两个考核目标即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分解为“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等目标。简单地说,“根据材料,归纳(指出)……”的设问方式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概况、分析)……”的设问方式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理解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传统历史高考中简单地考查机械记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等缺陷。这一做法真正做到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今后的新课标高考在设问上将会沿用这一方式,从而实现在考查要求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对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的做法是:第一,开展史料教学。一方面教师尽可能的在教学中收集展示历史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背诵教材结论。尤其是必修三思想史部分的学习,思想主张本身的抽象性加上不同版本教材表述的不一致,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原始史料的展示分析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在展示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务必加强方法的训练指导。很多时候,历史史料的解读抓住关键的一个词、一句话即可,而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史料教学是一个长期训练和坚持的过程,绝不仅仅是高三阶段的一轮或二轮复习。以笔者的经验来看,高一阶段推行起来可能困难重重,但只要持之以恒,进入高二阶段,效果很快就能显现出来。第二,开展问题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逻辑性强,层层深入的问题进行剖析;或者在复习过程中,落实基础后立即精选题目进行练习,将具体的知识问题化,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第三,注重审题训练。审题审什么,笔者一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有几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以今年重庆卷第14题的第三问为例,试题的设问是:“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四步走原则,第一步“有几问”审出一共问了两个问题,一方面防止因考试紧张而漏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答题的空间有一个大致的规划,防止超出答卷范围。第二步“问什么”审出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变化”和“因素”。既然是“变化”答案就应该是“从……到……”的基本模式,“因素”就应该是原因而非表现。第三步“答什么”绝非第二步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细化,通过仔细审题进一步明确“变化”指的是“中国民众的服饰”,回答应该围绕“中国”和“服饰”展开;“因素”指的是导致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因素,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因素。第四步“怎么答”则是审出答案的出处,根据题干“根据材料三,归纳……变化”可知“变化”是通过材料归纳出来的,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因素”则告诉我们“因素”主要来源于教材所学知识。通过四步走原则,层层深入剖析题干,答题思路自然明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