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_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初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遵循“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1.建立表象
  建立表象就是凭借直接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过程。如教学“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通过看、摸、量、算,建立起完整的长方体形象,获得长方体的印象,形成概念,建立表象。
  2.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就是运用已有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思维过程。如学生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把获得的长方体表象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表象。当再看到别的长方体时,学生就会知道它的特征,并会运用长方体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现长方体的概念,加深认识,这就是常说的“过电影”。
  3.形成思维
  形成思维就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如学习长方体的概念后,教师通过选择和判断的练习,让学生做出解答,就是由具体到抽象,亦即平常所说的“概念的深化与运用”。
  二、通过学“数和计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和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法则、公式、定律进行判断、推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对一些隐含条件不会灵活运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如计算25×36=900,在教师的提示下,一些学生用了下面的两种方法:25×36=(25×4)×9=900;25×36=25×(40-4)=1000-100=900。这是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根据式中数据的特征,分别用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来计算,既简单又快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新旧知识互渗,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小学生思维简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读法和写法”时,我先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引导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作分析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含有万级(亿级)的读法和写法的规律。这样从新旧知识互渗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2.列举实例,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判断概括出关系式,再把这些关系式应用到四则运算的验算和求未知数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媒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学习某一数学概念、公式、定律时,教师适当选择媒体展示其相关形态,让学生观察探究,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从中揭示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如学习“小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先引导学生把几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再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把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再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最后概括出像0.1、0.2、1.3、1.5……都是小数,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4.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师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中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类推出新知识,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例如,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在学生已学过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出乘以百位上的数该怎样乘,乘得的积末尾应写在哪位上。以此类推,使学生易于接受乘数是三位数及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法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启发点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启发点拨,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观察几组比的前项和后项,引导学生思考: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有何变化?我让学生从中找出变化规律,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然后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拓展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6.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牧马场有125匹红马,红马比白马多38匹,白马比黑马少45匹,黑马有多少匹?”这种用逆向思维来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实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和灵活解题的目的。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手段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新的经济形式需要新的监督体系.改革开放为社会各个阶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主体缺位;一些行
将监督信息引入到聚类算法中去,在先前提出的鲁棒联机聚类算法(ROC)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以样本类标号形式给出的监督信息,提出了一种半监督的鲁棒联机聚类算法(Semi-ROC).在算法的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直被奉为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这种“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是单一的“用教材”,而是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
本文立足于青岛海湾大桥钢套箱施工,主要介绍了钢套箱底饭可拆除和现场拼装四点整体下放的施工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然而,并非所有问题情境创设都十分有效,因此,创设情境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一、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习内容开放灵活,使学生具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们发现某些课堂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课堂活跃浮于表面,值得我们警惕。因此,我们要够透过课堂表面“活的场景”,探寻其内在“实的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杜绝随意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即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形式要向生活开放。然而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数学教学从关注表面形式走向深层有效的思考。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不仅是指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价值性,更应包括学生如何有价值地去学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去为学生和教材二者之间沟通联系。因此,每种教学形式都要从“有效”层面再作反思。  前一阶段,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辨析题:“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出现两种意见:(1)认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