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近几年,我校历史科组对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
我校历史科组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教育和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科组首先组织本科组教师反复学习,老师们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五四精神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我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五四精神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我校历史科组教师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五四精神教育应突出:①加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
二、明确目标,制订计划,进行一系列教育
五四精神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订计划,进行一系列教育,持之以恒,完成五四精神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订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1)高一年级主要进行中国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2)高二年级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3)高三年级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我们制订的这些五四精神一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到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反映出五四精神一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一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以《高举爱国精神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设计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学习五四精神的热情。
三、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
在教学中,要把握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我们在讲授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把握三个环节:
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的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学生五四精神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五四精神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东郊公园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前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學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深化了五四精神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五四精神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使之古为今用。与今天实行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的这一正确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讲述解放战争历史,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土改调动农民参军参战和支前积极性的时候,结合当今爱国如家的军嫂韩素芸的事迹,说明前者是为建立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后者是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都是爱国之举,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从而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勤奋学习,以无愧于炎黄子孙。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一、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
我校历史科组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教育和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科组首先组织本科组教师反复学习,老师们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五四精神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我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五四精神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我校历史科组教师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五四精神教育应突出:①加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
二、明确目标,制订计划,进行一系列教育
五四精神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订计划,进行一系列教育,持之以恒,完成五四精神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订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1)高一年级主要进行中国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2)高二年级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3)高三年级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我们制订的这些五四精神一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到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反映出五四精神一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一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以《高举爱国精神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设计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学习五四精神的热情。
三、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
在教学中,要把握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我们在讲授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把握三个环节:
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的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学生五四精神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五四精神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东郊公园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前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學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深化了五四精神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五四精神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五四精神教育,使之古为今用。与今天实行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的这一正确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讲述解放战争历史,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土改调动农民参军参战和支前积极性的时候,结合当今爱国如家的军嫂韩素芸的事迹,说明前者是为建立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后者是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作出历史的奉献,都是爱国之举,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从而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勤奋学习,以无愧于炎黄子孙。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