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策划,顾名思义指的是新闻单位按照新闻特有的规律,对新闻报道的题材、报道的时机、报道的方式、传播手段等环节的预先筹划,是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计,说到底是一个报道方式问题。采集的事实是同一个主体,如何采集和报道便成了一个创新地带。一旦发生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只要决定报道,编采人员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角度,如何挖掘素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报道等。同样的新闻资源,如“两会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2008北京奥运”等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就看新闻媒体有什么样的策划,怎么创新、怎么去独特报道。例如,每年都要进行的两会报道,《经济半小时》的“小丫跑两会”,成为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与其他媒体千篇一律的歌颂功绩、工作总结式的报道相比,更吸引读者。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这就是策划的“杰作”。我认为,新闻报道策划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选题要新。顾名思义,新闻报道策划,策划的是新闻报道,贵在出新。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想抓人眼,有看点,也应当学会在选题上“抓人”,注意在选取新鲜题材上动脑筋。陕西电视台主办的“华山论剑”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策划新闻的杰作之一。金庸先生在华人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毋庸讳言,华山又是先生笔下重彩的一节,那么集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金迷”于一堂的一场盛会安排在华山,岂不是令人企盼的一件盛事?正是这样的期许,这种大胆的设想,为现实版的“华山论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媒体一系列的策划与创意,一个大新闻就出笼了。而其后在业内所带来的反响和反思似乎也大大超出了主办者的意料,这次“论剑”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诸如媒体的价值和品牌的影响力、“华山论剑”对于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启发,如何进一步挖掘历史、现实、文艺作品的内在关联的讨论等,或许这些才是策划新闻背后最可贵的、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部分。
“华山论剑”的成功,为媒体品牌营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策划新闻的价值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佐证。当然,我们在平常选取题材时首先要善于在司空见惯中捕捉“亮点”。同时善于在老题目中捕捉“亮点”,老菜炒出新味道。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夏收工作是一年社会生产中的重点工作,往年的媒体报道,确定了收割在未来两周内将成为各媒体必报、必争的时事新闻,南下跨区作业相关的报道仿佛走程序、走过场,读者不爱看。2006年5月,郑州黄河大桥出现了外地联合收割机列队入境的盛况,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河南电视台一名记者就决定随收割机南下,做体验式跟踪采访,之后,该记者先后发回了大量翔实以及很多观众不熟识的细节内容,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强势推出,大受欢迎,紧接着相关报道环环相扣,使此次策划活动推向高潮。
时效要快。新闻的特性决定了策划必须要迅速快捷,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尤其是“规定动作”的宣传,新闻报道策划更要讲求时效,突出一个“快”字。如果你落在人家后头,你的选题很可能因为跟人家撞车而无法实施,即使是同人家的策划有所区别,也难免会有“鹦鹉学舌”之嫌。年年“两会”报道中,这一点体会最深。有的报道选题你做在前面,就会及时播出,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但也有因动手不及时,被其他媒体抢先推出类似的策划。虽然我们换了一种形式推出这一策划,效果也不错,但毕竟是落在了别人的后头。这就提醒我们,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也要“快”字当头,也要具有“抢新闻”的意识,也要树立雷厉风行的作风。今年1月13日以来,连日的冰冻和暴风雪袭击了三湘大地,千里冰封,灾情如山!湖南卫视快速反应,紧急组建直升机航拍报道组,不畏艰险出发,1月29日至31日,湖南卫视直升机航拍报道组7名摄像师和记者,一共航拍3次,飞行时间将近4小时,飞行距离500多公里,给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画面,让电视观众首次看到航拍的冰雪灾难镜头和救援场景,航拍资料不仅成了新闻报道的珍贵素材,也给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救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开掘要深。写新闻稿件要有思想深度,表达的思想越新颖深刻,可能会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人们受到的启发就大,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就越能受到读者的欢迎。而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一般面对的是重要题材或重大事件,有的是系列报道,有的是几期甚至十几期,无论是从容量上还是从分量上,都比单篇的新闻稿件重要得多。因而更要有思想深度,更注重思想开掘才行。如何向深处开掘?我认为,一定要敢于揭示矛盾,触及热点。要寻找和挖掘读者、听众、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他们想知而未知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渴望解决而又无能为力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其解决起来有难度,所以整个过程才会引人注目,才能使人受到启迪。总之,把新闻做深、做透,让新闻“立”起来、“活”起来,是增强新闻报道策划深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手段要巧。常言道:“好马配好鞍。”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应当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因此,除了追求选题上的新、时效上的快、思想上的深之外,还务求手段上的巧。在写作上,要根据事件来确定最佳的文体、最佳的报道形式来表现。在编排上,精心选材,量体裁衣,通过合理巧妙的搭配排列,实现整体优化即从整体效益上超过单条新闻效果之和。电视编排中还应该把握好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一是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混排;二是长短新闻相互调节;三是一条新闻中解说与同期声的协调……一切的表现手段都要围绕精心策划的选题服务,使选题更突出,新闻更突出,报纸更好看,电视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选题要新。顾名思义,新闻报道策划,策划的是新闻报道,贵在出新。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想抓人眼,有看点,也应当学会在选题上“抓人”,注意在选取新鲜题材上动脑筋。陕西电视台主办的“华山论剑”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策划新闻的杰作之一。金庸先生在华人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毋庸讳言,华山又是先生笔下重彩的一节,那么集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金迷”于一堂的一场盛会安排在华山,岂不是令人企盼的一件盛事?正是这样的期许,这种大胆的设想,为现实版的“华山论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媒体一系列的策划与创意,一个大新闻就出笼了。而其后在业内所带来的反响和反思似乎也大大超出了主办者的意料,这次“论剑”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诸如媒体的价值和品牌的影响力、“华山论剑”对于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启发,如何进一步挖掘历史、现实、文艺作品的内在关联的讨论等,或许这些才是策划新闻背后最可贵的、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部分。
“华山论剑”的成功,为媒体品牌营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策划新闻的价值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佐证。当然,我们在平常选取题材时首先要善于在司空见惯中捕捉“亮点”。同时善于在老题目中捕捉“亮点”,老菜炒出新味道。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夏收工作是一年社会生产中的重点工作,往年的媒体报道,确定了收割在未来两周内将成为各媒体必报、必争的时事新闻,南下跨区作业相关的报道仿佛走程序、走过场,读者不爱看。2006年5月,郑州黄河大桥出现了外地联合收割机列队入境的盛况,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河南电视台一名记者就决定随收割机南下,做体验式跟踪采访,之后,该记者先后发回了大量翔实以及很多观众不熟识的细节内容,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强势推出,大受欢迎,紧接着相关报道环环相扣,使此次策划活动推向高潮。
时效要快。新闻的特性决定了策划必须要迅速快捷,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尤其是“规定动作”的宣传,新闻报道策划更要讲求时效,突出一个“快”字。如果你落在人家后头,你的选题很可能因为跟人家撞车而无法实施,即使是同人家的策划有所区别,也难免会有“鹦鹉学舌”之嫌。年年“两会”报道中,这一点体会最深。有的报道选题你做在前面,就会及时播出,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但也有因动手不及时,被其他媒体抢先推出类似的策划。虽然我们换了一种形式推出这一策划,效果也不错,但毕竟是落在了别人的后头。这就提醒我们,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也要“快”字当头,也要具有“抢新闻”的意识,也要树立雷厉风行的作风。今年1月13日以来,连日的冰冻和暴风雪袭击了三湘大地,千里冰封,灾情如山!湖南卫视快速反应,紧急组建直升机航拍报道组,不畏艰险出发,1月29日至31日,湖南卫视直升机航拍报道组7名摄像师和记者,一共航拍3次,飞行时间将近4小时,飞行距离500多公里,给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画面,让电视观众首次看到航拍的冰雪灾难镜头和救援场景,航拍资料不仅成了新闻报道的珍贵素材,也给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救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开掘要深。写新闻稿件要有思想深度,表达的思想越新颖深刻,可能会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人们受到的启发就大,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就越能受到读者的欢迎。而组织新闻报道策划,一般面对的是重要题材或重大事件,有的是系列报道,有的是几期甚至十几期,无论是从容量上还是从分量上,都比单篇的新闻稿件重要得多。因而更要有思想深度,更注重思想开掘才行。如何向深处开掘?我认为,一定要敢于揭示矛盾,触及热点。要寻找和挖掘读者、听众、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他们想知而未知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渴望解决而又无能为力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其解决起来有难度,所以整个过程才会引人注目,才能使人受到启迪。总之,把新闻做深、做透,让新闻“立”起来、“活”起来,是增强新闻报道策划深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手段要巧。常言道:“好马配好鞍。”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应当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因此,除了追求选题上的新、时效上的快、思想上的深之外,还务求手段上的巧。在写作上,要根据事件来确定最佳的文体、最佳的报道形式来表现。在编排上,精心选材,量体裁衣,通过合理巧妙的搭配排列,实现整体优化即从整体效益上超过单条新闻效果之和。电视编排中还应该把握好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一是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混排;二是长短新闻相互调节;三是一条新闻中解说与同期声的协调……一切的表现手段都要围绕精心策划的选题服务,使选题更突出,新闻更突出,报纸更好看,电视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