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主体参与、合作探究”,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呢?下面,我以教学“找规律——简单的搭配”为例,就新课标“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做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课堂教学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原型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情境,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片段一]课件出示小猴挑选运动服装的场景。
师:今天,森林王国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拔河比赛,并邀请我们小朋友参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小猴正在挑选比赛服装呢。它有两件背心,3条短裤,从中选一件背心、一条短裤配成一套服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们愿意帮小猴的忙吗?
学生纷纷猜测,各抒已见……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探索现实的、未来的问题氛围之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个体探索,尝试解决
教师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精心安排个体独立探究的内容,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使全体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独立自主学习中,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体会,深化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与提高思维水平。
[片段二]教师提出要求。
(1)师:到底有多少种穿法呢?请你拿出图片移一移、配一配,用操作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学生动手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初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
三、小组互助,组际交流
在学生独立尝试而不得其解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新知学习及学习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片段三]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结果。
A 没有规律的搭配,没找全。
B 找全了但比较乱。
C 从背心出发分别和三条短裤搭配,共有6种配法。
D 从短裤出发分别和两件背心搭配,共有6种配法。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开展组际交流。
师: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机评价,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也得到锻炼,使小组学生之间成为最佳的学习伙伴,达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集体评价,难点剖析
小组学习、交流后,师生应对小组汇报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或对有些学生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在自评与互评的活动中,在教师的精讲及剖析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知识、技能得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片段四]小组反馈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如果不摆图片,你有什么好方法把6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来呢?
生:我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这样更方便。
师: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有规律地依次连线……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有规律地依次搭配比较好,并且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自己说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延续上面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问题。学生则通过解决问题,逐步掌握知识,建立或完善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片段五]出示两种饮料和4种点心。
师: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小猴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你有更好的方法把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1:用文字来表示所有的搭配方案。
生2:用数字来表示。
生3:用字母来表示。
生4:用图形来表示。
师5:小猴来到了运动场,遇到了好朋友小猫和小狗,每个小动物都要和另外两个握一次手,它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师:拔河比赛马上开始了,猴队、猫队、狗队、羊队之间每两个队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 这几个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又延伸为例题,富有变化,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其思维不断得到扩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一、新型的课堂具有生活的气息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提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小猴子搭配服装”的生活问题出发,将学生引入数学的动态学习中,经过猜想、操作、验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新型的课堂有新的学习方式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促使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变传授为探究,采用个体探索——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课堂教学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原型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情境,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片段一]课件出示小猴挑选运动服装的场景。
师:今天,森林王国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拔河比赛,并邀请我们小朋友参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小猴正在挑选比赛服装呢。它有两件背心,3条短裤,从中选一件背心、一条短裤配成一套服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们愿意帮小猴的忙吗?
学生纷纷猜测,各抒已见……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探索现实的、未来的问题氛围之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个体探索,尝试解决
教师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精心安排个体独立探究的内容,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使全体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独立自主学习中,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体会,深化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与提高思维水平。
[片段二]教师提出要求。
(1)师:到底有多少种穿法呢?请你拿出图片移一移、配一配,用操作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学生动手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初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
三、小组互助,组际交流
在学生独立尝试而不得其解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新知学习及学习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片段三]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结果。
A 没有规律的搭配,没找全。
B 找全了但比较乱。
C 从背心出发分别和三条短裤搭配,共有6种配法。
D 从短裤出发分别和两件背心搭配,共有6种配法。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开展组际交流。
师: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机评价,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也得到锻炼,使小组学生之间成为最佳的学习伙伴,达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集体评价,难点剖析
小组学习、交流后,师生应对小组汇报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或对有些学生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在自评与互评的活动中,在教师的精讲及剖析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知识、技能得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片段四]小组反馈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如果不摆图片,你有什么好方法把6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来呢?
生:我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这样更方便。
师: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有规律地依次连线……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有规律地依次搭配比较好,并且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自己说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延续上面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问题。学生则通过解决问题,逐步掌握知识,建立或完善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片段五]出示两种饮料和4种点心。
师: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小猴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你有更好的方法把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1:用文字来表示所有的搭配方案。
生2:用数字来表示。
生3:用字母来表示。
生4:用图形来表示。
师5:小猴来到了运动场,遇到了好朋友小猫和小狗,每个小动物都要和另外两个握一次手,它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师:拔河比赛马上开始了,猴队、猫队、狗队、羊队之间每两个队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 这几个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又延伸为例题,富有变化,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其思维不断得到扩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一、新型的课堂具有生活的气息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提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小猴子搭配服装”的生活问题出发,将学生引入数学的动态学习中,经过猜想、操作、验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新型的课堂有新的学习方式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促使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变传授为探究,采用个体探索——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