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课程的教与学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123456789zzul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课程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任务——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感;另一面,其作为自考类课程,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学生考试通过率的量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文章将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教师的‘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90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
  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自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
  (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
  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
  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讲解为例。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
  二、学生的‘学’
  (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應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其他文献
本文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为研究文本,在时间上以南渡为分界,在通过对词人前期与后期风格差异的两相比较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词人的坎坷心理历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令人沉醉的小说——《大唐遗梦》.阅读之后受到了较多的启发与教育,不仅让我认知与了解了唐代的一些历史,同时,也从历史当中获得了感悟.rn《大唐遗梦》
期刊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情景式健康教育在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收取方式,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6例阑尾炎病例,划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观察组选择基本护理方式,对照组选择情景式健康教育措施,对比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更短,健康知识知晓率比对照组明显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根据
期刊
目的: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与护理体会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50例为探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中国与美国这两大强国在各个方面的融合交流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现象的饮食文化,也在这中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流,共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石,在这一基础上,中国诗歌才能不断生发.但同为诗歌的开山之作,《诗经》和楚辞又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