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拜读了唐茂盛老师的《更新“生字观”关注“熟字返生”现象》一文(见《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6期),深有感触。
唐老师在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识字教学“目中无人”,学生早就自己掌握的生字,我们还一味喋喋不休地读呀写呀教呀,而对那些学生真正感到困惑急需帮助的“字词”,却熟视无睹。这就是识字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所在。的确如此,识字教学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教,对已经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端的浪费。如何走出这种“高耗低效”的识字怪圈呢?这里,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生字教学的经典案例:
师:(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名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指“蛮”)这个字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不懂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了。
一点通
在教学生字新词时,于老师出示了写有16个生字的投影片,可他没有立即进行教读,而是先指名几个学生认读已认识的字,从中掌握到一个信息:几名同学都读准的字是大家已经认识的字,剩下的就是非组织教学不可的。但是,于老师仍然没有领着学生“读、读、再读”,而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后有注音的字进行读拼音认读。在检验认读情况时,对那些读不准的生字,有的让学生进行教读,有的则自己给予指点。上述教例使我们深受启发:识字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教那些学生不会的,才是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
首先,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把汉字的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汉字就不会太难,而且会变成一种乐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本教例中,于老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既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补识字,又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到广阔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我们不要低估了小学生的潜能。如果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学习一旦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一种个人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所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唐老师在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识字教学“目中无人”,学生早就自己掌握的生字,我们还一味喋喋不休地读呀写呀教呀,而对那些学生真正感到困惑急需帮助的“字词”,却熟视无睹。这就是识字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所在。的确如此,识字教学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教,对已经认识这些字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端的浪费。如何走出这种“高耗低效”的识字怪圈呢?这里,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生字教学的经典案例:
师:(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名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指“蛮”)这个字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不懂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了。
一点通
在教学生字新词时,于老师出示了写有16个生字的投影片,可他没有立即进行教读,而是先指名几个学生认读已认识的字,从中掌握到一个信息:几名同学都读准的字是大家已经认识的字,剩下的就是非组织教学不可的。但是,于老师仍然没有领着学生“读、读、再读”,而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后有注音的字进行读拼音认读。在检验认读情况时,对那些读不准的生字,有的让学生进行教读,有的则自己给予指点。上述教例使我们深受启发:识字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教那些学生不会的,才是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
首先,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把汉字的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汉字就不会太难,而且会变成一种乐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本教例中,于老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既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补识字,又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到广阔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我们不要低估了小学生的潜能。如果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学习一旦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一种个人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所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