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的天气 可视的芳香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训时期,有老师准备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老舍先生还是语言大师呢,竟然在文中出现了“响亮的天气”这样的句子,响亮是形容声音的,怎么和天气联系起来了?难道不成是方言?闻之,心里一震,这位老师如果在上课过程中据此来批判大师语言错误,将是谬误了。这样的句子和方言无关,不是错误,而是一种语言创造的出新出奇。细究起来是兼用了两种修辞手段——通感和移用。这样的修辞不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常用的修辞方法之列。我们知道常用的修辞方法仅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类型。但是在教材里用到这样手法的句子不仅仅是这一处,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王家新《在山的那边》中的“枯干的心灵”,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最后一段里的“浅紫色的芳香”等都是典型,不过有的地方是移用,而有的是两者兼用罢了。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来了兴致,急着跟我探讨什么叫通感、何为移用、怎么还能兼用、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笔者认为虽然《语文课程标准》里没有规定,但是我们接触到了,就不能绕开去,而且学习新修辞对学生积累语言很有必要性。如果不将它们的手法理析清楚,有碍于对语言的品味。
  我们说通感和移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看看什么叫移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滁华、胡裕树等主编)解释说:“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换句话说,就是一些具有描写意义的旧词语从原来大家熟悉的使用领域被移用到新的场合起到描写或说明的作用,并被同时赋予了新的意义,即它们从原属意义领域被移用到另一意义领域中去,同时产生了与原义有所差异的新的涵义,而这些新的用法以及新产生的词义其外延、内涵和意趣都有了新的变化。
  移用的种类不少,一般分为三种: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一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多为人的心理活动的词,指的是人难为情。移用后,这两个词是形容荷花的妍媚多姿,惹人喜爱,形象地描绘了月下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移用词通过对荷叶荷花的描写,摹写出了一幅轻盈、柔和、淡雅、恬静的图画,烘托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也突出了作者在这种意境中寻求一种超脱现实的心境。
  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枯干的心灵”中“枯干”一词,本是形容树木的枝叶因为失去水分的润泽而显出的萎蔫情状,现在诗人把它移用到人的心灵上,就传递出因对理想的极度渴望却不得的那种疲惫情态了。这样的移用是一种对语言的创造,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勾连了我们丰富的联想。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如:“响亮的天气”中“响亮”一词本是形容声音的词语,现在临时拿来形容天气,写出天气的空阔、高亮,给人开阔的感觉。“浅紫色的芳香”中“浅紫色”本是描绘颜色的词语,作者拿来形容芳香,好像这种芳香带上了色彩一般让人可视,这无疑增添了句子表达的丰富内涵。
  总之,移用即是通过词语的临时移用,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言简意丰,饶有情趣,使读者获得艺术上的审美愉悦。
  其次再来说说通感。通感是借助想象和联想,把事物本来作用于某个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移植”于另一个感官上,从而使感受相通的一种修辞方法。由于感觉相通,相互映照,就会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境的效果。
  通感也不止一个类别,大致可分为形容通感和比喻通感两类。
  形容通感,就是在定语的位置上把表示此一种感官的形容词拿来形容这一种感官中心语的方法。例如:“甜甜的笑。”甜甜本属于味觉的形容词,现在拿来形容人的笑,而笑是要通过视觉感受的,这样的修饰让我们自然联想到笑容的美,好像品尝到了一种甜蜜的味道一样。也有直接借用一形容性的词语的形容通感类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是想把事物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比喻通感,指的是它首先具备了比喻修辞格的特点。也就是具备比喻修辞格的两个条件:其一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其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其次它又符合通感的特征,那就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相通。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风送来的是“清香”,清香和歌声是两种性质不相同的事物,和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歌声之间有相似点,那就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再者,清香是诉诸于嗅觉的,而歌聲是诉诸于听觉的。嗅觉和听觉达到了感觉的相通。这样就把清香的若有若无、缥缈柔美、沁人心脾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淋漓尽致,能够启迪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和联想,显得十分传神。
  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感悟。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体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通感类型是比喻形式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比喻来理解的。而当通感的类型是形容通感,短语的类型是偏正短语的时候,就是兼用了移用修辞类型的。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里面的“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用形容颜色的“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是移用。这就是说如果词语移用和感觉的连通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之归为通感和移用修辞并用。再如:“沉重的晚云”、“响亮的香味”、“淡紫色的香味”、“摇曳的音调”、“弯弯的忧伤”等,都是两种修辞的兼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浅紫色的芳香”和“响亮的天气”所运用的手法了,它们除了运用形容通感的手法外,又兼用了移用中的移物于物。
  我们说,不管是移用还是通感,都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恰当地运用这些新手法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灵活使用词语,是词语使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一番。
其他文献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
一  下午两点,陈沪根醒来。窗帘很厚,分不清白天黑夜。  他是被老式手机叫醒的。  “阿陈啊,晚上有动作。”对方说。  “喔,好,知道了……”  还没来得及说“谢谢”,对方就把手机挂了。  陈沪根见怪不怪,如此通风报信的电话,总是神神秘秘,没头没尾,甚至神经兮兮的。但他知道,对方绝不是在开玩笑,因为,知道他老手机号码的人很少。  除了土豪金苹果手机外,陈沪根还一直保留着这部老手机。每天上床前,他照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从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四个角度张弛有度、详略得体地安排了黛玉的出场,其中的外貌描写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巧借他人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细加点染,使得柔弱多病、聪慧灵秀的黛玉姑娘亦真亦幻地走到读者面前,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核心人物的林妹妹以其独特的音容笑貌,永恒地定位在读者心中。    一、众人之目观黛玉——典型而诱人的“病态美”。  作为“贾府太
一进入老年期,很多人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所以,学会养生非常重要。老年人养生有四个重要时段,被称为老年人养生的黄金时间段。那么,在这四个重要的黄金时间段里,如何科学养生、健康养生呢?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桃红为老年人支着。   刷牙:饭后30分钟   饭后立即刷牙有损牙齿健康,因为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牙釉质,刚吃过饭后,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会使牙釉质变得松软。饭后立即刷牙,会损害
随着多地跟团游业务的逐步恢复,涉及老年消费者的不合理低价游问题也开始出现。已出现多起老年人跟着极低价格的团队出外旅游受骗甚至发生意外的情况。据悉,这些所谓旅游产品大多会以低价吸引老年消费者,且普遍会在行程中向老年人兜售各类产品,小到保健品大到住房,五花八门。这些主要面向老年人的团队游质量参差不齐,在安全保障以及售卖产品质量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大多数老年游客在跟团过程中缺少保留证据的意识,一旦出现
宝宝抵抗力弱,假如奶嘴清洗不彻底,细菌就会侵袭口腔。怎样清洁?   1.餐后将奶嘴及配件彻底洗净。先将奶嘴里外洗刷干净,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需要特别留意清洗奶嘴孔,并用水冲过洞孔,确保没有食物殘余。   2.高温消毒法是消毒奶嘴的常用办法。在消毒奶嘴前,先用温水将奶嘴冲刷干净,再用沸水消毒,通常在水中煮两三分钟即可。另外,还可以使用蒸汽消毒法。奶嘴蒸12~15分钟即可杀死大多数致病细菌,而不会损坏奶
最近,遇到很多父母咨询二孩问题,分享一个小清单,希望能给予纠结生还是不生二孩的父母一些帮助。  1.家庭大事都是夫妻两人商议决定,不会偏重任何一方意见  生孩子是大事,需要两个人都认同,至少是彼此沟通之后都认同的,才更能在今后的诸多琐事上有耐力,不会日后后悔。家里习惯了大事一起商量的,更容易在生二孩上达成理性共识。  2.爸爸乐于参与带孩子  爸爸是不是乐于参与、能参与多少,有了第一个孩子的,都会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对主人公李京京的解读,而对另一位重要人物程老师却浅尝辄止,造成解读片面化。我认为,只有对程老师的深度解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本文主题,揭示出小说所反映的更本质的东西。  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从批判的角度来解读,认为她是—位对学生不公平,弄虚作假,缺少爱心的老师。果真如此吗?我以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原因是对人物的分析脱离了社会这一大背景,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何老师发现人教社2002年4月第1版初语第二册《伤仲永》与语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2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文有不同。前者为“或以钱币乞之”,释为:“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后者为“或以钱币丐之”,注为:
甜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