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引发文化认同危机,乡土文化被高速演进的现代社会遗忘。基于此,为了唤起全体国人的“乡愁”意识,培育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应时而播。它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传承千年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1]为主题,通过影像的方式,以生活化故事为载体,深刻阐释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深入开掘中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厚重的集体记忆重新回归。其叙事方式、建筑空间等都凸显了集体记忆之美,乡愁之悠长,更是推动“美丽乡村”精神家园复归的强大动力。该片引领观众深度感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迎合了观众的精神需求,这不是单一的传播实践行为,也是一种意蕴深远的美学行为、社会行为。
一、集体记忆表达:“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所谓‘故事化’,一般指在坚持纪录片非虚构的前提下,移植和借鉴剧情片的结构方式,有意识地塑造人物、设置情节、设计高潮与悬念,并在后期剪辑中打乱原先的拍摄次序和采访节奏,使事件的发展进程显现明显的戏剧效果。[2]”“这种叙事方式主要表现正处于进行状态的悬而未决的事件。纪录片叙事中不虚构情节,但并不排斥情节化叙事;它并不单纯地叙述现实生活的片断,也不为观众制作‘虚拟现实’的梦境。[3]”这种“讲故事”的叙事策略在《记住乡愁》中得到充分体现。《记住乡愁》在创作即讲故事的过程,凭借主体鲜明、感人细节、情节跌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了观众的认同。这正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即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阅读经验、文学素养、生活经历、情感倾向、个人志趣等因素会构成他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式放在阅读活动中,读者会形成自身的一种审美期待。[4]
(一)主题鲜明,时代感强
选题,是故事叙事的灵魂。一个好的选题,应该符合时代潮流、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人本思想的主题,以《记住乡愁》贵州专题为例。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乡村的快速消亡,使原本的“乡土中国”被遗弃,我们的乡愁被搁置。在呼吁乡愁的时代大背景下,贵州地区立足本土,以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样本,提出独具特色的乡愁,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愁。岜沙,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敬天畏地;占里,生育计划第一村,山林是主人是客;宰荡,侗族大歌的海洋,以歌养心;肇兴,最大的侗族村寨,讲规则守规矩。这些主题的总结提炼背后,凝结着纪录片编导们翻阅文献资料、实地采访的辛勤汗水,准确恰当、概括凝练,体现了贵州地区綠色文明的生态观,应和了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时代需求。
(二)感人细节,满足定向期待
细节,是作品的闪光之处,也是最能带给观众感动的部分。“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电视传播特性决定了画面的第一性,画面从来就是具体、逼真的,细节是这一要求最好的体现。最重要的是细节在表现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细节对观众有极强的感染力,它能使观众定向期待得到满足。即受众在接受文学作品或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节目建立起一个相符合、印证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5]《记住乡愁》《肇兴·讲规则守规矩》中,在讲述鼓楼掌墨师傅陆文礼的故事时,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动作细节来推动叙事。年过七旬的陆文礼师傅,是肇兴侗寨有名的掌墨师傅。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少不经事到耄耋之年,陆师傅建造了200多座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并绘制了第一本鼓楼图册,为建造鼓楼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夯实了基础。他的传奇人生通过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细节得以体现,使观众的定向期待得以实现。
(三)情节跌宕,满足创新期待
创新期待指的是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放开接受态度,开拓视野,突破预期,接受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异甚至背道而驰的内容或观点。[6]“创作者在获取一个选题后,要认真去思考,这个选题中的人物、环境、事件冲突是否有故事,独具慧眼地发现常人所不能或难以发现的故事,最终形成主体表达的关键。”[7]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影片中的情节并非人为捏造,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肇兴·讲规则守规矩》一集中的主人公陆新桃,是肇兴侗族表演队的台柱子。正值“十一”黄金周,肇兴侗寨的游客倍增,表演队增加了演出场次,陆新桃为此忙得焦头烂额。然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侗家人晾晒侗布的最佳时期。这些侗布至关重要,是为新年时给家人做新衣服而准备的。陆新桃因为演出而错过了晾晒侗布的最佳时期,丈夫为此感到不满。原本和谐的家庭出现了矛盾。观众的心头也笼上了一层担忧。这时,影片情节峰回路转,村民用侗歌这种特殊的方式为陆新桃夫妇劝和。寨中德高望重的歌师听闻此事后,来到陆新桃家,用一首古老的侗歌来劝和。“世上的事儿都有对错,夫妻之间的事情不要太计较,放宽心一些,两人才能长久”。在跌宕的情节中,侗歌传承讲规则守规矩的传统得以彰显,影片的叙事性、感染力得以增强。
二、传统建筑之美:乡愁的见证与守望
建筑是乡土性的重要承载物,是乡村变迁的记载者、守望者、见证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8]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呈高速发展状态,城市建筑层出不穷。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乡镇地区在同时期的建筑建设量达到城市建设量的4倍。然而,大量的现代化的乡镇建筑建设却带来了另一番景象:乡村特色丧失、乡土风貌趋同,通过建筑物质形态延续传统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记住乡愁》再现了数百个传统村落的特色建筑,对村落特色建筑背后的故事加以挖掘,对其蕴含的村落文明加以阐述,描绘了一幅幅静谧诗意、井然有序的乡村生活画卷,祠堂、族谱、花雕、城墙,乃至村落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鲜明的文化印记,体现出乡村环境丰富的艺术意蕴。传统村落建筑具有设计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三大特征,《记住乡愁》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片中村落建筑景观进行描绘。 (一)村落建筑的设计之美
传统村落建筑并没有被当做艺术品看待,工匠精神让建筑的实用性受到重视。如《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无》中聚焦的福建龙岩培田村,其古建筑群被称为“客家建筑瑰宝”。先民结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建造出颇具客家风格的厅与庭院相结合的九厅十八井。这些建筑带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结构精巧风格独特,其挑梁式梁栓结构以“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被称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筑,且在空间布局上主横次,厅、厢配套,体现出“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连通风、采风、排水、卫生等实用功能都纳入其中。每个厅或井的居住空间里都以细节昭示着秩序,展现的正是培田文化中对天地的崇拜、对祖先的敬重、对老师的尊敬,这就是片中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之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袓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二)村落建筑的人文之美
传统村落建筑尊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极强的人文特点,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在第三季《南浔镇——丝韵古镇以义为利》一集中,南浔富商大户的低调内敛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房屋大多外表平淡无奇,里面却藏有乾坤,每一进的院落里都有一个门楼,所有门楼上的字都是朝向内部的,体现了当地人民内敛、不张扬的优秀品格。
(三)村落建筑的和谐之美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在特定建筑风格中整合并融入这些思想,传统村落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如第一季第三十集记录的浙江温州苍坡村,村中街巷呈八卦形房补,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了八条通向村外的路。苍坡村又称文房四宝村,其建筑布局上是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模式构造的,既在风水格局上体现出五行的平衡,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在这番祥和的山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村落景观见证了人类和当地自然协调的过程,是传统村落文化和物质精神的实质性体现,是村落历史发展演变的守望者和见证者。《记住乡愁》通过乡俗文化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再现了适应乡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场域,提高了观众对地方特色的认可度与认知度,唤醒观众对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意识,重拾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进一步重塑。
三、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复归: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最初与大自然同拍律动的农耕文明。[9]乡村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在这些古村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自然的爱护,自然也以同样的爱回报给了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或发展成了热门的旅游之乡,或因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申遗成功,或因为其环境山清水秀,适宜人们居住,成为了长寿之乡。《记住乡愁》节目通过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功事例,揭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内涵,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海南省草塘村人把他们世代耕耘的南海称之为“祖宗海”,而守护“祖宗海”也是600多年来草塘村的文化根基。数百年来,一代代草塘村人耕耘在这里,收获着“祖宗海”的馈赠,同时,他们也在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资源的持续发展而努力着。
人们有了敬畏之心,才会在做坏事时惶恐、在行义举时踏实。《记住乡愁》节目第二季第十八集中叙述上庄村慎独修身的文化传统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志超说:“人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从起心动念到具体执行,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叫作‘四知’,所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其实,除了慎独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很多优秀伦理道德理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天地存敬畏的影子。在第一季第十九集《静升村——无信不立》中有一段讲述经营糕点业的吴丽霞的故事,她做生意实实在在,从不缺斤短两,她在节目中是这样说的:“做人的口诀和做买卖的口诀其实是一个道理,利润低点咱不怕,货真价实不出格,诚实守信最重要,天长地久回头看。起码能够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堂堂正正做生意,不用去每天拷问你的良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诚信精神的背后,是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乡土纪录片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积极探求人们在不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中所传达出来的人生观念与文化信仰,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共鸣,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10]
(二)耕读传承,崇文重教
《记住乡愁》节目通过各式各样的家规家训、村俗礼仪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传统村落重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一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这些古村落就通过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家规家训传承给了下一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鱼木寨是湖北省利川市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古村落,整个村落都不富裕,但却很重视教育。村民向邵红因为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30年前的一個夏末,当时初中毕业的向邵红由于家境困难,将面临无法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困境。为了学费,父亲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借到了80块钱。在父亲崇文重教的影响下,向邵红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以来鱼木寨的第一个大学生。在节目中,向邵红的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句话“读书最重要,耕读最为本”。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也道出了中国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
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大地上一直都有,但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无论这个村落贫穷与否,无论家庭家境如何,这些村落、古镇愿意将主要收入无偿地用于教育,并形成一整套的教育理念和规范。这也让观众从侧面感悟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正是这种重视教育的文化理念,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有着“院士之乡”“教授之乡”的传统村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
(三)仁义兴家,忠孝为本
《记住乡愁》所记述的这些村落中,体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儒家文化。在这些家族聚居式的传统村落中,熟人社会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只有做到仁义、忠孝、勤俭等基本的做人准则,才能在大家彼此都认识的村落中立足。所以从文化功能上来说,古村落对一个人的道德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化基因。
一、集体记忆表达:“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所谓‘故事化’,一般指在坚持纪录片非虚构的前提下,移植和借鉴剧情片的结构方式,有意识地塑造人物、设置情节、设计高潮与悬念,并在后期剪辑中打乱原先的拍摄次序和采访节奏,使事件的发展进程显现明显的戏剧效果。[2]”“这种叙事方式主要表现正处于进行状态的悬而未决的事件。纪录片叙事中不虚构情节,但并不排斥情节化叙事;它并不单纯地叙述现实生活的片断,也不为观众制作‘虚拟现实’的梦境。[3]”这种“讲故事”的叙事策略在《记住乡愁》中得到充分体现。《记住乡愁》在创作即讲故事的过程,凭借主体鲜明、感人细节、情节跌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了观众的认同。这正契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即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阅读经验、文学素养、生活经历、情感倾向、个人志趣等因素会构成他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式放在阅读活动中,读者会形成自身的一种审美期待。[4]
(一)主题鲜明,时代感强
选题,是故事叙事的灵魂。一个好的选题,应该符合时代潮流、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人本思想的主题,以《记住乡愁》贵州专题为例。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乡村的快速消亡,使原本的“乡土中国”被遗弃,我们的乡愁被搁置。在呼吁乡愁的时代大背景下,贵州地区立足本土,以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样本,提出独具特色的乡愁,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愁。岜沙,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敬天畏地;占里,生育计划第一村,山林是主人是客;宰荡,侗族大歌的海洋,以歌养心;肇兴,最大的侗族村寨,讲规则守规矩。这些主题的总结提炼背后,凝结着纪录片编导们翻阅文献资料、实地采访的辛勤汗水,准确恰当、概括凝练,体现了贵州地区綠色文明的生态观,应和了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时代需求。
(二)感人细节,满足定向期待
细节,是作品的闪光之处,也是最能带给观众感动的部分。“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电视传播特性决定了画面的第一性,画面从来就是具体、逼真的,细节是这一要求最好的体现。最重要的是细节在表现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细节对观众有极强的感染力,它能使观众定向期待得到满足。即受众在接受文学作品或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节目建立起一个相符合、印证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5]《记住乡愁》《肇兴·讲规则守规矩》中,在讲述鼓楼掌墨师傅陆文礼的故事时,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动作细节来推动叙事。年过七旬的陆文礼师傅,是肇兴侗寨有名的掌墨师傅。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少不经事到耄耋之年,陆师傅建造了200多座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并绘制了第一本鼓楼图册,为建造鼓楼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夯实了基础。他的传奇人生通过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细节得以体现,使观众的定向期待得以实现。
(三)情节跌宕,满足创新期待
创新期待指的是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放开接受态度,开拓视野,突破预期,接受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异甚至背道而驰的内容或观点。[6]“创作者在获取一个选题后,要认真去思考,这个选题中的人物、环境、事件冲突是否有故事,独具慧眼地发现常人所不能或难以发现的故事,最终形成主体表达的关键。”[7]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影片中的情节并非人为捏造,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肇兴·讲规则守规矩》一集中的主人公陆新桃,是肇兴侗族表演队的台柱子。正值“十一”黄金周,肇兴侗寨的游客倍增,表演队增加了演出场次,陆新桃为此忙得焦头烂额。然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侗家人晾晒侗布的最佳时期。这些侗布至关重要,是为新年时给家人做新衣服而准备的。陆新桃因为演出而错过了晾晒侗布的最佳时期,丈夫为此感到不满。原本和谐的家庭出现了矛盾。观众的心头也笼上了一层担忧。这时,影片情节峰回路转,村民用侗歌这种特殊的方式为陆新桃夫妇劝和。寨中德高望重的歌师听闻此事后,来到陆新桃家,用一首古老的侗歌来劝和。“世上的事儿都有对错,夫妻之间的事情不要太计较,放宽心一些,两人才能长久”。在跌宕的情节中,侗歌传承讲规则守规矩的传统得以彰显,影片的叙事性、感染力得以增强。
二、传统建筑之美:乡愁的见证与守望
建筑是乡土性的重要承载物,是乡村变迁的记载者、守望者、见证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8]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呈高速发展状态,城市建筑层出不穷。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乡镇地区在同时期的建筑建设量达到城市建设量的4倍。然而,大量的现代化的乡镇建筑建设却带来了另一番景象:乡村特色丧失、乡土风貌趋同,通过建筑物质形态延续传统乡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记住乡愁》再现了数百个传统村落的特色建筑,对村落特色建筑背后的故事加以挖掘,对其蕴含的村落文明加以阐述,描绘了一幅幅静谧诗意、井然有序的乡村生活画卷,祠堂、族谱、花雕、城墙,乃至村落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鲜明的文化印记,体现出乡村环境丰富的艺术意蕴。传统村落建筑具有设计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三大特征,《记住乡愁》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片中村落建筑景观进行描绘。 (一)村落建筑的设计之美
传统村落建筑并没有被当做艺术品看待,工匠精神让建筑的实用性受到重视。如《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无》中聚焦的福建龙岩培田村,其古建筑群被称为“客家建筑瑰宝”。先民结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建造出颇具客家风格的厅与庭院相结合的九厅十八井。这些建筑带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结构精巧风格独特,其挑梁式梁栓结构以“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被称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筑,且在空间布局上主横次,厅、厢配套,体现出“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连通风、采风、排水、卫生等实用功能都纳入其中。每个厅或井的居住空间里都以细节昭示着秩序,展现的正是培田文化中对天地的崇拜、对祖先的敬重、对老师的尊敬,这就是片中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之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袓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二)村落建筑的人文之美
传统村落建筑尊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极强的人文特点,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在第三季《南浔镇——丝韵古镇以义为利》一集中,南浔富商大户的低调内敛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房屋大多外表平淡无奇,里面却藏有乾坤,每一进的院落里都有一个门楼,所有门楼上的字都是朝向内部的,体现了当地人民内敛、不张扬的优秀品格。
(三)村落建筑的和谐之美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在特定建筑风格中整合并融入这些思想,传统村落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如第一季第三十集记录的浙江温州苍坡村,村中街巷呈八卦形房补,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了八条通向村外的路。苍坡村又称文房四宝村,其建筑布局上是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模式构造的,既在风水格局上体现出五行的平衡,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在这番祥和的山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村落景观见证了人类和当地自然协调的过程,是传统村落文化和物质精神的实质性体现,是村落历史发展演变的守望者和见证者。《记住乡愁》通过乡俗文化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再现了适应乡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场域,提高了观众对地方特色的认可度与认知度,唤醒观众对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意识,重拾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村落景观肌理的进一步重塑。
三、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复归: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最初与大自然同拍律动的农耕文明。[9]乡村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在这些古村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自然的爱护,自然也以同样的爱回报给了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或发展成了热门的旅游之乡,或因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申遗成功,或因为其环境山清水秀,适宜人们居住,成为了长寿之乡。《记住乡愁》节目通过大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功事例,揭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内涵,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海南省草塘村人把他们世代耕耘的南海称之为“祖宗海”,而守护“祖宗海”也是600多年来草塘村的文化根基。数百年来,一代代草塘村人耕耘在这里,收获着“祖宗海”的馈赠,同时,他们也在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资源的持续发展而努力着。
人们有了敬畏之心,才会在做坏事时惶恐、在行义举时踏实。《记住乡愁》节目第二季第十八集中叙述上庄村慎独修身的文化传统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志超说:“人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从起心动念到具体执行,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叫作‘四知’,所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其实,除了慎独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很多优秀伦理道德理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天地存敬畏的影子。在第一季第十九集《静升村——无信不立》中有一段讲述经营糕点业的吴丽霞的故事,她做生意实实在在,从不缺斤短两,她在节目中是这样说的:“做人的口诀和做买卖的口诀其实是一个道理,利润低点咱不怕,货真价实不出格,诚实守信最重要,天长地久回头看。起码能够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堂堂正正做生意,不用去每天拷问你的良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诚信精神的背后,是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乡土纪录片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积极探求人们在不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中所传达出来的人生观念与文化信仰,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共鸣,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10]
(二)耕读传承,崇文重教
《记住乡愁》节目通过各式各样的家规家训、村俗礼仪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传统村落重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一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这些古村落就通过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家规家训传承给了下一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鱼木寨是湖北省利川市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古村落,整个村落都不富裕,但却很重视教育。村民向邵红因为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30年前的一個夏末,当时初中毕业的向邵红由于家境困难,将面临无法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困境。为了学费,父亲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借到了80块钱。在父亲崇文重教的影响下,向邵红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以来鱼木寨的第一个大学生。在节目中,向邵红的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句话“读书最重要,耕读最为本”。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也道出了中国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
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大地上一直都有,但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无论这个村落贫穷与否,无论家庭家境如何,这些村落、古镇愿意将主要收入无偿地用于教育,并形成一整套的教育理念和规范。这也让观众从侧面感悟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正是这种重视教育的文化理念,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有着“院士之乡”“教授之乡”的传统村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
(三)仁义兴家,忠孝为本
《记住乡愁》所记述的这些村落中,体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儒家文化。在这些家族聚居式的传统村落中,熟人社会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只有做到仁义、忠孝、勤俭等基本的做人准则,才能在大家彼此都认识的村落中立足。所以从文化功能上来说,古村落对一个人的道德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