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新闻相比属于后期之秀,但是随着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普及。电视新闻在传播时效性上的优势大大加强了,已经发展到在新闻发生的同时,做到同步报道。除此之外,电视新闻更具有现场感,其立体化的传播能呈现出真实性。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电视新闻就应该与深度报道紧密结合,不仅在时效上保持优势,还要在深度上领先。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挖掘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打破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新闻报道旧框框。可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电视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观众日益提升的收视心理、审美情趣的需要。不仅如此,做好深度报道还可以增加电视台的分量,展示电视台的水平,提高电视台的竞争力,促进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1 选题要新颖——电视新闻报道的源泉
电视新闻如果没有优秀的选题,就难以进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关于重大新闻事件、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的深入报道。电视台的深度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在电视新闻宣传中,经常会出现选题不准、小题大做、起点低的平庸之作,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记者缺乏宏观意识,缺乏把握全局的本领,因而在捕捉新闻时吃不透精神,掂不准分量。
所以,深度报道的选题,应该源于动态消息,也就是说,不应失去新闻性。除了与大政方针有关的内容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困惑,诸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下岗再就业、产品质量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引人关注。其次,有思想深度是深度报道的必要条件,但光有思想深度而缺少对新闻要素和事件意义等方面的深度开掘也不能称其为深度报道。
2 搞好采访——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电视新闻记者是用摄像机去观察世界、反映社会的,他必须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用摄像机把发生、发展、变化的事态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制作出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现代化的传送技术手段,传播到千家万户。
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记者要善于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观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观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因此说记者在采访中既要“身”入又要做到“心”入,做到扎实、深入、理性。在采访中,要围绕问题的核心,从侧面、反面以及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采访基本功扎实的记者既不会出现让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的终身悔恨,也不会出现把重大新闻处理成一般消息的终身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
3 创新思维——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活力
只有创新,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创新是新闻的新增长点。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新闻要追求尽可能大的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价值,要强化喉舌功能,赢取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唯有创新。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新闻时要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生活,挖掘鲜活题材使之有所创新。一条新闻线索,有几家甚至上十位记者到现场采访,此时创新思维强,用心专注的记者所得到的往往与众不同。不仅报道形式上选择适宜,而且用语贴近社会,走近观众,画面精美,感染力强,让观众品味到新闻中的视觉艺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记者对每一条新闻线索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采访,努力运用好有限的新闻资源,把新闻报道做深、做精。
新闻的活力是创新的着眼点,创新为新闻活力供给养分。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善于抓住新闻的“焦点”,并进行深度的挖掘,就能深刻反映出鲜明独特的个性,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4 解说词写作——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
在电视新闻中,画面对于深度报道的意义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倒是解说词这一辅助性的确实重要的工具经常被误用。这种误用要么是“不及”——解说词含混不清,与画面脱节或严重缺失,要么是“过犹不及”——解说词用的太多太完整甚至太泛滥,不用看画面就能知道新闻在说什么,自成一体乃至忘记了画面的存在。
解说词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键因素,画面所能表示的只能是事实和事实关系,对于其深层的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内部矛盾只有解说词能够表达出来。能够弥补画面在传递信息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尤其是有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上,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如数据背景和历史、社会背景,有些时候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画面材料很少,不能明晰的说明问题,这时解说词就可以承担起总体解释的工作。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说词要简洁利落,要有足够的数据和材料作论据以支撑观点,还要有评论一般的深刻的思想光辉。这不仅要求它在细节上言之确切,还要求在总体的把握上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这样的解说词才是真正适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说词。
5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注重各种表现电视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化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电子技术,兼容视听多种表现形式,调动资料、图表、字幕等各种功能,满足观众的多元信息需求,都是搞好电视的深度报道的重要保证。
如果采用传统的直露的、简单化的、说教式的方式,把电视观众放在受教育的地位,显然过于古板,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正常报道的同时,适当地加上主持人或记者的出镜,适时地在镜头前阐述观点、分析情理,会让整个片子生动不少。如果让记者或主持人贯穿新闻事件的始终,不用另外配音和解说,将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进行有机结合,则会形成更加强烈鲜明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表现形式上应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的。既可以做成纪实性的、解释性的,也可以做成透视性的、评述性的;既可以做成连续性的、系列性的,也可以做成类属性结合式、互补性组合式的。不管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同时,要善于将像、声(同期声、效果声、音乐)字幕等多种电视手段有机结合,科学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总之,深度报道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搞好深度报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新闻工作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朱宏,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爱好者,2007.02.
[2]林慎民,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析,东南传播,2007.02.
[3]樊亚平,论电视的新闻报道优势,当代传播,2005.11.
[4]郭皓、薄立伟、杨杨,浅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科学大众,2008.10.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挖掘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打破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新闻报道旧框框。可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电视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观众日益提升的收视心理、审美情趣的需要。不仅如此,做好深度报道还可以增加电视台的分量,展示电视台的水平,提高电视台的竞争力,促进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1 选题要新颖——电视新闻报道的源泉
电视新闻如果没有优秀的选题,就难以进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关于重大新闻事件、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的深入报道。电视台的深度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在电视新闻宣传中,经常会出现选题不准、小题大做、起点低的平庸之作,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记者缺乏宏观意识,缺乏把握全局的本领,因而在捕捉新闻时吃不透精神,掂不准分量。
所以,深度报道的选题,应该源于动态消息,也就是说,不应失去新闻性。除了与大政方针有关的内容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困惑,诸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下岗再就业、产品质量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引人关注。其次,有思想深度是深度报道的必要条件,但光有思想深度而缺少对新闻要素和事件意义等方面的深度开掘也不能称其为深度报道。
2 搞好采访——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电视新闻记者是用摄像机去观察世界、反映社会的,他必须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用摄像机把发生、发展、变化的事态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制作出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现代化的传送技术手段,传播到千家万户。
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记者要善于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观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观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因此说记者在采访中既要“身”入又要做到“心”入,做到扎实、深入、理性。在采访中,要围绕问题的核心,从侧面、反面以及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采访基本功扎实的记者既不会出现让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的终身悔恨,也不会出现把重大新闻处理成一般消息的终身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
3 创新思维——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活力
只有创新,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创新是新闻的新增长点。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新闻要追求尽可能大的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价值,要强化喉舌功能,赢取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唯有创新。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新闻时要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生活,挖掘鲜活题材使之有所创新。一条新闻线索,有几家甚至上十位记者到现场采访,此时创新思维强,用心专注的记者所得到的往往与众不同。不仅报道形式上选择适宜,而且用语贴近社会,走近观众,画面精美,感染力强,让观众品味到新闻中的视觉艺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记者对每一条新闻线索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深入采访,努力运用好有限的新闻资源,把新闻报道做深、做精。
新闻的活力是创新的着眼点,创新为新闻活力供给养分。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善于抓住新闻的“焦点”,并进行深度的挖掘,就能深刻反映出鲜明独特的个性,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4 解说词写作——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
在电视新闻中,画面对于深度报道的意义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倒是解说词这一辅助性的确实重要的工具经常被误用。这种误用要么是“不及”——解说词含混不清,与画面脱节或严重缺失,要么是“过犹不及”——解说词用的太多太完整甚至太泛滥,不用看画面就能知道新闻在说什么,自成一体乃至忘记了画面的存在。
解说词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键因素,画面所能表示的只能是事实和事实关系,对于其深层的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内部矛盾只有解说词能够表达出来。能够弥补画面在传递信息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尤其是有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上,可以提供背景材料如数据背景和历史、社会背景,有些时候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画面材料很少,不能明晰的说明问题,这时解说词就可以承担起总体解释的工作。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说词要简洁利落,要有足够的数据和材料作论据以支撑观点,还要有评论一般的深刻的思想光辉。这不仅要求它在细节上言之确切,还要求在总体的把握上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这样的解说词才是真正适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说词。
5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注重各种表现电视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化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电子技术,兼容视听多种表现形式,调动资料、图表、字幕等各种功能,满足观众的多元信息需求,都是搞好电视的深度报道的重要保证。
如果采用传统的直露的、简单化的、说教式的方式,把电视观众放在受教育的地位,显然过于古板,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正常报道的同时,适当地加上主持人或记者的出镜,适时地在镜头前阐述观点、分析情理,会让整个片子生动不少。如果让记者或主持人贯穿新闻事件的始终,不用另外配音和解说,将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进行有机结合,则会形成更加强烈鲜明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表现形式上应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的。既可以做成纪实性的、解释性的,也可以做成透视性的、评述性的;既可以做成连续性的、系列性的,也可以做成类属性结合式、互补性组合式的。不管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同时,要善于将像、声(同期声、效果声、音乐)字幕等多种电视手段有机结合,科学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总之,深度报道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搞好深度报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新闻工作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朱宏,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新闻爱好者,2007.02.
[2]林慎民,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析,东南传播,2007.02.
[3]樊亚平,论电视的新闻报道优势,当代传播,2005.11.
[4]郭皓、薄立伟、杨杨,浅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科学大众,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