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话题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方法性问题。它涉及思维转换、结构重组、知识开发、制度调适、文化融合等五个方面,所以它既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重心。对接的宏观层面主要指向于区域,核心在于其“结构”的对接。是区域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接的微观层面主要指向于学校。核心在于其“内涵”的对接。是学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
从职业教育外部来看,职业可分为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细类体现为具体的职业岗位。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归纳后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获取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载体”,源于社会职业而高于社会职业。职业第二、三、四、五、六大类共2000多个岗位,中高等职业教育都有照应和覆盖。可以说,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大类、321个专业、929个专业和技能方向,已经较好地、宽口径地服务了产业、企业、职业。专业或教育职业是社会职业的反映,从教育角度看,专业也是课程的不同组合。江苏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看来还缺少对产业、企业、职业的宏观分析与研究,课程改革还没有在整体上和结构上去把控。缺少顶层设计。专业与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状况的吻合度也不够高。
职业提供的是产品和服务,它背后是工作过程和应用价值,那如何将之变为教育性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是实物和行动,而且是有情感、有情境的实物和行动,在职业教育中,那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做事的过程为内容、以学习者为主体。也就是我们项目课程的开发模式。这是操作层面的对接方式。
专业的对接发展应该体现以下特点:①专业内涵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专业是职业下的概念,而高等教育的专业是学科下的概念。②专业服务的属地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共同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③专业组织的多样性。尽管江苏出现了“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等多种组织形式,但专业内部的打通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公共教育产品开发也不够。④专业发展的融合性。企业的自我发展要求产业不断升级、技术不断进步,也使得各种职业不断地新陈代谢、分化融合,而我们对此敏感性不够。
如何衡量专业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上应该体现三个“度”。①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像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纺织业、冶金业、轻工业、建材业等)、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特别是后面的两个“民”,我们的专业对接还做得不够。②专业对企业用人的贡献度。前提是制度建设,一方面是培养人与使用人的制度衔接,另一方面是建立职业教育人才供需调节机制。③专业对职业岗位的覆盖度。一是指对本地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覆盖,二是对本区域大中型企业的覆盖。这一点。社会需求现在是很强烈的。也是职业教育今后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
从微观层面上看,内涵对接包括:①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内容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怎么解决、什么是做得最好的、什么是优化的,等等。最终的标准是职业标准。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可细化为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设计原则是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通过行动而学习)。最终的指向是职业能力。③学习情境与岗位情境对接。21世纪的课程是情境化的课程,这主体上是各类实习平台的建设,包括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工人培训中心、实习训练车间)、公共实习中心等。最高的层面是文化的融合。
此外对接问题还牵涉诸如中高职课程衔接(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渗透式、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嵌入式、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式),以及教学制度设计(按课程单元安排的“单元制 累积学分制”,即学分课程制)等因素。
从职业教育外部来看,职业可分为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细类体现为具体的职业岗位。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归纳后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获取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载体”,源于社会职业而高于社会职业。职业第二、三、四、五、六大类共2000多个岗位,中高等职业教育都有照应和覆盖。可以说,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大类、321个专业、929个专业和技能方向,已经较好地、宽口径地服务了产业、企业、职业。专业或教育职业是社会职业的反映,从教育角度看,专业也是课程的不同组合。江苏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看来还缺少对产业、企业、职业的宏观分析与研究,课程改革还没有在整体上和结构上去把控。缺少顶层设计。专业与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状况的吻合度也不够高。
职业提供的是产品和服务,它背后是工作过程和应用价值,那如何将之变为教育性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是实物和行动,而且是有情感、有情境的实物和行动,在职业教育中,那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做事的过程为内容、以学习者为主体。也就是我们项目课程的开发模式。这是操作层面的对接方式。
专业的对接发展应该体现以下特点:①专业内涵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专业是职业下的概念,而高等教育的专业是学科下的概念。②专业服务的属地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共同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③专业组织的多样性。尽管江苏出现了“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等多种组织形式,但专业内部的打通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公共教育产品开发也不够。④专业发展的融合性。企业的自我发展要求产业不断升级、技术不断进步,也使得各种职业不断地新陈代谢、分化融合,而我们对此敏感性不够。
如何衡量专业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上应该体现三个“度”。①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像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纺织业、冶金业、轻工业、建材业等)、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特别是后面的两个“民”,我们的专业对接还做得不够。②专业对企业用人的贡献度。前提是制度建设,一方面是培养人与使用人的制度衔接,另一方面是建立职业教育人才供需调节机制。③专业对职业岗位的覆盖度。一是指对本地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覆盖,二是对本区域大中型企业的覆盖。这一点。社会需求现在是很强烈的。也是职业教育今后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
从微观层面上看,内涵对接包括:①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内容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怎么解决、什么是做得最好的、什么是优化的,等等。最终的标准是职业标准。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可细化为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设计原则是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通过行动而学习)。最终的指向是职业能力。③学习情境与岗位情境对接。21世纪的课程是情境化的课程,这主体上是各类实习平台的建设,包括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工场、企业现场(工人培训中心、实习训练车间)、公共实习中心等。最高的层面是文化的融合。
此外对接问题还牵涉诸如中高职课程衔接(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渗透式、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嵌入式、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式),以及教学制度设计(按课程单元安排的“单元制 累积学分制”,即学分课程制)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