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估体制的建构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何使这次新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致“有始无终”,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育者明确其重要性,关键问题还在于新课改应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估体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估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加强素质教育、着重人的个性发展、倡导课程与实践的联系等三个方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评估体制,以便运用科学的评估体制来指导教学活动。参考当前国内外的教学评价的一些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估。
  一、对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估
  对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估主要是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来进行评估。进行评估的内容如下:
  1. 评估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体现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其中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培养,同时还包括教学中是否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磨炼,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2. 评估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是否按照实践性原则来设计教学方案和选择教学内容
  其中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包括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留有时间。
  3. 评估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是否遵照了合理性原则来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其中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也包括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 评估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是否按照具有一定趣味性来设计教学方案和选择教学内容
  其中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同时也包括具有一定趣味性,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估
  教学指导过程评估主要考核教师的引导和教学的办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估主要考核以下四个方面:
  1. 教学指导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显示了实践性特点
  这里不但强调整个教学的指导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增进体脑合一、知行一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能够认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2. 教学指导过程的创造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显示了创造性特点
  这里不但强调教学内容要具有创新,引导方法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有创造性的教学办法。
  3. 教学指导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显示了开放性特点
  这里不但强调活动时间充足、活动空间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联系普遍、融洽,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要有弹性,要能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4. 教学指导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显示了教育性特点
  这里不但强调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能显示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估
  教学指导作用既有教学过程中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的发展方面对于学生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包括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学生个体发展作用
  学生个体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既要有助于学生开拓知识层次,又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教育;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作用,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新成绩,又要关注间接作用,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培养。
  2. 学生成长的内隐性作用
  内隐性作用是相对于外显性作用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教养、可测性较弱等。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着重校园文化、珍惜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作用的实现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3. 学生发展的外显性作用
  外显性作用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作用直接,便于对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估,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估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因此没有评估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估参照。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估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修订、完善评估体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
  [2]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高一第二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结束了,2010级计算机(1)班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特别是题型为选择题的一卷得分率很低,我课前喊来了课代表,要求他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写在黑
以碳纳米管(CNTs)担载Ir纳米粒子为催化剂进行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乙酰丙酸(LA)选择加氢制备γ-戊内酯(GVL)的研究,并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表征了使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