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365666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二者能很好的结合,真正的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为此,我对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改革
  一、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学生带着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杂志、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这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面目可憎”,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受益终生。
  二、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要有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样学生本身才有所进步。
  三、排除心理障碍,重视“四重”
  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2、急噪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間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我们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高中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这些障碍必须克服,重视“四重”(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四、积极反思、深化理解
  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获得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是我们学生“会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反思我们学生要做到听课反思、解题反思,进而深化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其他文献
摘要:俗话说;“授以一鱼,可食一日;授以捕鱼之技,可食一生”。因此,我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及独立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英语教学要把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个英语教师的根本追求。本文就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听力技巧 興趣 听力训练  一、正确引导.培养听的能力  在四种能力中,听力是最基
需求分析可以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本文对134名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他们对课堂教学
该文介绍了徐州盐城市利国煤矿研制的阻止斜井跑车事故的全柔性阻车装置。该装置现已研制成功并申请了专利。该装置为一种经常性敞开的全柔性网络阻车装置,由光 电监控系统和
通过6年11季肥料定位试验,研究在稻麦轮作制下,连续施用化肥或化肥与稻草配施的增产效应,以及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为合理调整肥料结构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语料库的选择是初级汉语词表科学性的前提。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任务是规范口语,词表的研制应该相应地选择题材平衡的规范口语语料库。人工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改进词表的科学性
摘要: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重理解、轻口头表达的现象,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平衡发展,更难以适应随交通、通讯日益现代化而带来的“听说的世纪”对人才语文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话 训练  一、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  农村小学,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年级越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思想品德课当下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活动课 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思想品德课当下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设计初中政治活动课教学呢
摘要: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 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 培养意志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
语块的缺乏是汉语写作的困难之一,基于语块理论,我们提出语块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语块的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加强语块教学,培养
摘要:科普说明文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困惑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谈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普说明文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因此,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