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多重性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是尼采的名言,在五四时期,傅斯年将其翻译为“让每件东西的价值都被你重新决定”,作为支撑论辩的观念;后又因被胡适引用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成了当时一般的标语”,被目为“新文化的精神”。正因被视为“新文化的精神”,所以,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该口号的提出本有特殊语境。一战后的中国思想界有了新的趋向,尊西趋新、反传统已不再具有类似“政治正确”的独尊地位,原本被尊崇的“欧化”、被否定的“国故”都面临重估。在此背景下,《新青年》派与《时事新报》同人关于“外国偶像”与“固有文化”的争论,成为傅斯年、胡适调整表述的契机,促使他们使用更折中、开放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整理国故”来回应对方质疑,并容纳多元的新派。在这一情境中提出及流行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具有多重属性:胡适在表述上统合种种不一致的新思潮,又暗藏其对中西文化的主张,并针对新兴的“主义”;因其开放性,它在流传中更被不同地理解與使用。这一口号的多重性体现出历史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比以往认知的更为丰富。
  (摘编自《折中的“重估”——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提出看五四新文化的多重性》,《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作者:周月峰)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内阁,法定,历史教学,微信群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1-0030-05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历史研究和教学发生了巨大的革命。备课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群向同行求助。理越辩越明,持续而深入的群聊,常常为一线老师大开脑洞,解决许多教学和研究上的困惑。最近,由一批知名特级教师联合创办的微信群“新历史教育——名师工作
[关键词]高考历史,浙江卷,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14-07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
从《天津条约》到义和团运动的40年,①过得并不像《天津条约》前的20年那样平静,那时候,条约国较少,《南京条约》在起作用。这样,70年代见证了与英国的马嘉理案,80年代有中法战争,90年代有中日战争,还有缅甸被吞并,朝鲜的朝贡国地位被解除,台湾被割让,以及胶州、旅顺口和大连湾、威海卫、广州湾和九龙都被租让出去,继这一切之后,就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逃亡西安。到这个世纪末,可以说这杯苦
[关键词]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58-06  本课是“史证教育”的实验课。笔者以为“史证教育”是掌握收集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等“史证方法”的习得过程;也是形成“史证意识”和“史证精神”的教育过程。“围绕问题收集史料——针对问题解读史料——根据史料论证问题——依托史料重现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40-08  (一)概念界定  要分析传统文化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故而本文中的“传统文化”指向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将这一个概念拆分成
关键词 通史教材,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大通史小专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44-05  中学历史教材即将重回通史体例,这是对历史本质和特点的呼应及学生思维特点和规律的关照。面对即将到来的通史教材和教学,笔者喜忧参半,喜的是,通史是一种对历史本质的回归,有助于师生整体性认识历史;忧的是由此带来的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转变。同时,历史学科核
编者按:很多人提到中国近代史时,往往感慨“弱国无外交”,或者“落后就要挨打”。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似乎只停留在这两句上,对于近代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先进历史人物的努力、近代化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等则明显重视不够,可见思维定式的弊端,足以一叶蔽目。本稿的亮点即在于,以突破学生思维定式为切入点,通过史料实证来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同样也体现了教师以充分的历史学专业能力为支撑,走出思维定式的过程。
?眼关键词?演高考,历史解释,教学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35-05  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命题者和应考者之间似乎一直在合作一场永不落幕的猜谜游戏。以历史学科的高考而言,教师和学生总是抱怨“教什么不考什么”,命题者则反驳“都知道考什么还用教吗?”反映在试卷上的“未知”和呈现于答卷中的“已知”,实际上构成了中学历史教
2008以来的十余年间,《历史教学(上半月刊)》(以下简称《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史参》)累计发表了17篇关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方面的文章。其中有9篇讨论课程内容的理解,带有史学研究的色彩:如《历史教学》2014年第10期集中刊发了3篇文章,聚焦于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赞助者,不见课堂模样;其余6篇讨论教学立意或教学策略。如《中史参》2011年第8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倭患,全球贸易,海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24-08  初中教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件事。叙述郑和下西洋出现了“示中国富强”“展现大国风度”等耐人寻味的文字;删去了多年不变的一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1487年迪亚哥远航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