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用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却淋漓尽致得描述了福贵的一生。讲述了一个人和命运之间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的无奈关系;讲述了命运虽沉重,却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感情的伟大;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
  关键词:活着;小说读后感
  作者简介:秦子荃(2000.4-),女,汉,山东威海荣成市人,高中在读,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王凌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1
  一、命运,是活着的枷锁
  让我们纵观福贵多灾多难的一生,如同被下了诅咒,亲人的死亡如影随形。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离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從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他却只能活着。
  正如文章中写道“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在冰冷中叙述残酷真是作者余华的拿手好戏。他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读者的幻想逐个打碎,令人阖上书本仍会感到隐隐不快,令人一再感慨命运的残忍。
  二、悲惨,是活着的因果
  作者以他独有的冷色调文字,平实却有如空谷回响,将一幕幕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悲剧在读者面前展开。然而,这悲剧仿佛有因果可循。福贵年轻时是出了名的顽少,娶了妻却仍不改顽劣本性,进城与妓女鬼混,明目张胆的将妓女当马骑上街,嚷嚷着找岳父大人请安。除此之外,还一赌成瘾。父亲的疏于管教,加上母亲和妻子家珍无限度隐忍,令他变本加厉。直到陷入赌王的圈套,输光了家产,他的人生悲剧就此拉开序幕。父亲一气命丧。母亲因劳苦病重,福贵在进城求郎中途中,不幸被国民党大兵捉去充军,离家七年,杳无音讯。福贵母亲在等待中撒手人寰,临去时流着泪喃喃道:福贵他定不会是去赌博了。
  厄运并没有戛然而止,福贵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也被一次次的死亡撕得粉碎。七年的光景,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了一双儿女,凤霞却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为救市长的女人,被医院抽干血。凤霞死于难产,留下儿子苦根,却不想二喜又死于非命。福贵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谁能又说清,这所谓的悲惨的命运没有福贵自食苦果的部分?
  三、坚忍,是活着的途径
  然而,是什么让福贵扛住接连的苦难,支撑活着的信念不倒?
  对此,从作者创作的初衷中我们能一瞅端倪:“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作者也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可想而知,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坚忍,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为这种恒久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坚忍之中。
  从这点上讲,奥斯卡影片《美丽人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影片中的儿子,也在坚忍的父亲编织的美丽谎言中,在白色恐怖交织的岁月得以生存。
  唯有坚忍,才能与苦难对抗,唯有坚忍,才能活得更久,这似乎就是余华所发现的“活着”的哲学。坚忍,充满了无以言说的智慧。
  四、感情,是活着的意义
  1、亲情
  在《活着》当中,亲情是其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亲情贯穿始终,福贵在输光家产后,他娘却还在心疼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而他爹虽气却也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地活着,因为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
  正因有了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
  2、爱情
  妻子家珍对福贵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她在生下儿子有庆后就回到了福贵的身边,让福贵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着。是她,让福贵越活越豁达,越活越觉得有滋味。
  “家珍在地里干活,听到有个人大声叫凤霞,叫有庆,抬头一看看到了我,起先不敢认。家珍说到这里笑着哭了,泪水滴在我的脖子上。她说:‘你回来就什么都好了。’”
  人活着,如果还爱着的人也活着,就什么都好了。
  《活着》让笔者第一次在阴郁且沉重的心情状态下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使命”。许多人说,要“健康地”活着、要“有尊严地”活着、要“有价值地”活着……所有的各式各样“活着”的前提条件,其实只有一个:活着。
  人都无法生存了,还能要什么?!
  尤金奥尼尔那句名句真好:“我们生而破碎,是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1993年作家出版社。
  [2]杨沫《青春之歌》1958年作家出版社。
  [3]查尔斯·弗雷泽《冷山。》
其他文献
一  雨后初晴。午后无风,我斜躺在沙发里翻看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拨开历史的雾霭,置身于现实的喧嚣之外,甚感纯粹的阅读恰似与古人的一次隆重的聚会。  透过厚实的窗玻璃,阳光将炽热缓缓植入我全身的骨骼之中,那是一汩汩静谧而真实可感的暖流在涌动;儿子素来喜欢霸占客厅电视机的遥控器,然后在各个频道间搜寻动画片,偶尔也切换到抗战神剧与明星演唱会,或者替姥姥关注一下明天的天气预报;老婆一边往脸上贴黄瓜片一边浏览
摘 要:《A Chinese Boy-girl》是欧亚裔作家水仙花在美国社会反华情绪严重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模糊性写作手法的运用得以让水仙花能够在主流社会里为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华人群体发声,小说体现出华人的反抗和对种族平等的诉求。本文分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模糊性加以解析。  关键词:水仙花;模糊性;华裔  作者简介:李奕橙(1993-),女,汉族,江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
摘 要: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由中国延续几千年以来男权社会所决定,同时也反映在古代文学美女形象的塑造之中。从男性立场下所塑造的美女形象中,来看男权社会下的病态,畸形,以及这个压抑人性的社会。通过对男权社会批判,从而来为古代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发声。  关键词:男权社会;美女形象;病态;压抑  作者简介:朱虹霖(1996-),女,汉,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
摘 要:网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其信息传播量大和速度快而发展迅猛。网络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聊天工具,成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微信用语是一种特殊的非正式网络语言,值得我们对此进行言语行为分析。  关键词:言语行为分析;微信用语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一.
摘 要:他关于男女婚恋的作品,描写了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发觉女性相比男性在身心上所处的劣势地位,以及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命运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忧虑,对女性追求生命意志的实现予以同情和肯定,在探究女性悲剧命运时,表示了对男性的批判。与此同时,也督促女性警醒,让更多女性学会去解放个体生命感觉。  关键词:女性;男性;地位;传统;人道主义关怀  作者简介:李茂媛,女,汉族,贵州
摘 要:玛丽·路易斯·卡施妮茨的短篇小说《一根稻草》从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法来看,属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文章的叙述节奏始终是在女主人公不断表露着的内心独白和个人意识跳跃式地流动的基础上得以展开的,同时文章在整体结构和表现技巧上具有巨大的张力,立足于国内外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研究,对《一根稻草》做理论上思考和讨论是合适的是切實可行的,也为理解该作品提供一种研究的角度。  关键词:《一根稻草》
摘 要:爱情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话题,由情窦初开的羞涩开始,再趁着海誓山盟炽热,爱情升华到婚姻的高度;最后温柔得内化到亲情里。《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是十八世纪文坛上的文学双璧,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两本书的主人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但是却有不一样的结局,本文对两者殊归同途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婚姻观;价值观;男女地位  作者简介:张鑫(199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辽宁大学外国
摘 要:本文通过对俄语是屈折语的论述,以及对部分古俄语发展概况的描述,大胆预测俄语屈折语变化将会简化,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发展规律。本论文通过对作为屈折语的古英语的简化发展的描绘和概括,和对当前俄语中存在的语法现象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分别从书面语和口语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书面语部分:从直接补语第四格使用范围的扩大这一侧面,来探讨现代俄语的屈折变化的简化趋势和从构词法的角度去看俄语屈折变化简化的趋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首,它向世人传递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直以来,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是文学界备受争论的话题,众学者对其延宕的原因莫衷一是。本文旨在结合内外因素,分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发现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延宕;原因  作者简介:翟安然(1997-),女,山东省济宁市人,英美文学专业学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其范围波及到了文字与文学、科学与文化、道德与伦理等众多领域。父子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五四”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人之父”的觉醒,“人之子”的发现以及现代启蒙观念的树立。这种新变象征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结构走向崩溃,具有现代性的新亲子关系与家庭伦理逐渐形成。  关键词:人之父;人之子;“五四”启蒙;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