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你的饮食管理大师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吃不饱?“垃圾食品”的诱惑真那么大?长久以来,我们都误解了……
  斯黛拉住在南非开普敦市郊区的一个美丽的乡村,乡村就坐落在桌山脚下,周围是葡萄园、树木、野生的小灌木丛荒地和分散的居民点。2010年,研究生卡莉·约翰逊来到这里,她连续30天跟踪研究斯黛拉的一日三餐。卡莉准确地记录下斯黛拉每一餐都吃了些什么,以及每种食物的量。她发现,斯黛拉的食物相当丰富,仅在这30天内就吃了近90种食材。表面看来,斯黛拉似乎没有严格挑选每一餐的食材,而且她每天饮食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也很不固定。
  看上去斯黛拉的饮食较随意,并没有刻意管理。但如果把斯黛拉的饮食情况用数字表示,卡莉发现有趣的东西浮出了水面:斯黛拉每天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中摄取的热量与从蛋白质中摄取的热量的比例始终接近4:1。而且这种情况每天都是如此,无论斯黛拉当天到底吃了哪些食物。更有意思的是,根据斯黛拉的性别和体形,这个比例竟然和她理想的营养构成很接近。这样看来,斯黛拉绝不是不加选择地吃东西,她其实吃得非常健康。那么,斯黛拉究竟是如何精準地搭配饮食的呢?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即使是专业营养师也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才能设计出完美的饮食方案。可是,斯黛拉并没有借助计算机程序,她只是个普通乡下人,也不会操作计算机。
  其实,对斯黛拉的研究只是英国科学家劳本海默团队30年来众多研究项目中的一项,但他们似乎从这一次的研究中发现了与人类营养有关的极其重要的东西,这将改变我们对“食欲”的传统观点,解释肥胖成为流行病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蝗虫试验
  早在1991年,劳本海默就对两个问题很好奇:动物如何选择要吃什么?如果动物没有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又将会发生什么?
  为此,劳本海默团队用对食物最贪婪、最不挑剔的动物——蝗虫进行了一项大型试验。他们把200只蝗虫幼虫分别单独放在透明的罐子中,并将它们平均分为25组,每组8只蝗虫幼虫。根据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食物从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到低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被分为25种。他们对每组蝗虫幼虫只提供1种食物,但不限量。试验开始后,在3个星期内一些蝗虫幼虫长成成虫,另一些却死去。期间劳本海默团队每天精确记录每只蝗虫的体重、食物摄取量和增加的脂肪和瘦肉组织重量。
  据统计分析,最利于蝗虫幼虫存活并生长的物质种类和量为每天300毫克碳水化合物和210毫克蛋白质(将这两个数据分别定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目标值)。接下来劳本海默团队具体分析了蝗虫到底实际吃了些什么。尽管,它们的食物种类受到了限制,但明显每只蝗虫都朝同一个目标努力,即都尽量吃够210毫克蛋白质。那些由低蛋白质饮食喂养的蝗虫为达到这一目标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超过目标值的2倍。这样的饮食对它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它们花了比正常情况长得多的时间才长为成虫,并变得“肥胖”。当然,因为它们身体表面覆盖着外骨骼,所以很难定义一只蝗虫到底是胖还是瘦。但在这些肥胖蝗虫外骨骼的里面的确有不少脂肪,这让它们看上去像肥胖的骑士被塞进了窄小的盔甲。与此相反,由高蛋白喂养的蝗虫却只摄入了很少一点碳水化合物,导致它们瘦得“皮包骨”,且它们存活到成年的概率也降低了。即便长为成虫,如果不再给它们提供食物,它们身上少得可怜的脂肪也难以支持它们继续存活。
  这项试验似乎证明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两种营养物质间的竞争。受限的饮食不允许两种营养物质达到均衡,蝗虫不惜以成长和存活风险作为代价,优先达到蛋白质目标值,说明它更偏爱蛋白质。由此可见,与其说是两种营养物质间的竞争,不如说是对两种物质产生的食欲间的竞争——蝗虫对蛋白质的食欲和对碳水化合物的食欲。
  到目前为止,食欲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是全力驱使动物吃饱的一种欲望。然而,食欲的含义不止于此。
  接下来劳本海默团队想弄清这两种食欲是否彼消此长,来使蝗虫的饮食达到平衡?
  为此,他们又进行了另一个试验:为每只蝗虫都不限量地提供2种食物,每种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比例都不同,蝗虫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进食2种食物。结果显示:无论给蝗虫提供哪两种食物,它们都能将其精确组合,以达到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理想比例。这就说明,当可以选择食物时,蝗虫对两种物质的食欲的确会有消有长,以保证营养摄入总是最理想的。但正如第一个试验那样,如果给它们提供的饮食不均衡,对两种物质的食欲就会形成竞争,且获胜的是对蛋白质的食欲。这表明,与碳水化合物相比,动物对蛋白质的量有更严格的要求。如果摄入蛋白质不足,动物就不能生长和繁殖;而摄入蛋白质过多,则会加速老化。

  人类试验
  这就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蝗虫有对两种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欲,那么其他动物对不同物质的食欲又有几种呢?
  劳本海默等人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这个答案。研究表明:通过食欲来驱动营养平衡的机制在动物界很常见,涉及的物种极具多样性,包括黏菌、蟑螂、甲壳虫、蜘蛛、猫、狗、貂和灵长类动物。有些动物不只有对2种物质有食欲,而是5种,其中3种分别是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欲,剩下2种是对钠和钙的食欲。当可以选择食物时,动物总会精确地搭配每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
其他文献
电解质含量是影响黏性细沙絮凝现象及絮凝体清浑水交界面沉速的主要因素.基于黏性细沙沉降试验,引入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与MATLAB编程软件,采用自动定义阈值与盒计维
丹江口水库蓄水和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引起了枢纽下游河段水沙条件复杂变化.依据多年实测水沙资料,统计分析了蓄水后及调水后汉江中游河段水沙条件的复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蓄
年纪稍大的人肯定记得以前那种很厚的电子管电视机.在这种电视机的内部,高速电子束轰击荧光屏上的多种磷光材料,让荧光屏发出各色的光.这些光转瞬即逝,却在人眼视网膜视觉暂
期刊
以金沙江流域直门达、屏山等水文站实测资料为依据,采用Manner-Kendall趋势检验、水文统计等方法对金沙江悬移质输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金沙江水沙分布具有明显的水沙
为揭示密排粗糙床面对明渠水流紊动参数的定量影响规律,采用不同直径的圆形玻璃珠制作了3种密排加糙床面,基于光滑床面和加糙床面明渠紊流PIV流场测试资料,探讨了加糙后紊动
随着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建设运行,新水沙条件下荆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冲刷.采用水沙数学模型预测荆江冲淤演变,结果表明其沿程冲淤变化波动明显.基于启发式分割算法(BG算
随着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对测绘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测绘工程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并且牵扯到大量的运算,过程比较繁琐,在质量控制上有着一定难度.基于此,通
【摘要】现阶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社会大众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关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由于现今建筑企业以及施工单位对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不重视,这导致其管理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建筑工程的后续发展。对此,本文对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相应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以期可以为建筑企业以及施工单位的后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
长鼻子“胖蚯蚓”  1958年夏天,化石收藏家塔利前往美国芝加哥南部的马荣溪寻找化石标本。塔利的本职工作是水管工,化石收藏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多年的化石收藏活动让他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塔利之所以选择马荣溪附近的几处煤矿作为化石发掘地,是因为:一方面,那里是著名的化石矿床,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结核;另一方面,为了让煤层暴露出来,矿厂剥离了大量含有化石结核的页岩并堆砌起来,选择煤矿作为发掘地就免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