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语言学习趋向性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7-01
  中职学生的课堂延续着初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以单词、短语、对话、课文的模式进行,完全激进的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负责输送,送的好,能接受80%,送的不好,能接受30%,或者更少,根据中职生的学习接受程度及学习现状,很快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放弃英语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走向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促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趋向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一些气息,这些气息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方法和面对问题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学习问题自我调节的能力的表现。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为之延续发展,得到好的效果,通过自己独特的方法提高成绩。
  中职生的学习趋向性受多方面影响,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主要。其中,个人因素包括从小到大的习惯养成,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未来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求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进行自主英语学习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在中职学习中独有的学习方法。其二,学习环境影响,周边事物如果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自然学生本身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是乐观积极的,如果周围的环境都是消极怠工的,那么自然学生本身也看不见什么阳光。教师以积极向上的语言鼓励学生进步,教师作为表率主动研究,积极探索,相信学生也必定和老师有着共同的目标,一起进步。在大的环境下,创造你争我赶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生也必然会想尽办法去学习。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趋向性?其实途径是很多的,对语言类学习来看,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给出教学大纲规定的相关内容后,应分类别及侧重的去给学生空间,自主调节学习内容与进度,不能一味的强调进度统一,内容统一。其次,课堂的教学毕竟有限,学生要养成自己英语学习习惯,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把所有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预习、复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将英语学习中的难题及时地解决,这才是长远打算。
  学习趋向性培养的意义:中职学生的未来不仅仅是继续学习,更多的情况是步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书本上现有的知识是永远满足了各行各业的快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务实求知的精神,在工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其次,学习的趋向性不仅是个人求知的手段,也是一个人今后生存的必备条件。
  当今的就业形势十分激烈,语言是各个行业都不可或缺的基础要求,用人单位除了对相关专业知识有着严格的要求外,对于语言也是十分重视的。借助语言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从语言的表象帮助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语言当作各方面的桥梁,同步提高专业知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趋向性,培养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改革也在逐渐变化,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趋向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所以,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做好培养学生学习的辅导工作,指引正确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力量是保障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的重要角色,如何建立合理长效的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机制是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以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阐述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其他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少儿图书馆 社会力量 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5-02  一、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课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本门课的课程目标达成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该课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成效。本文通过问卷调研结合访谈等方法,了解某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探索课程建设的不足和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 课程目标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哲学社会科学类一般项目“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目标达成状况调研”的研
【摘要】研究生是我国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代表,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不容松懈的,需要我国的高等院校与时俱进地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各个行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专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各行各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基于研究生培养的特点,结合新能源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现代新能源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希望为新能源领域更优质的人才的输送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