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作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比较品读两首《沁园春》写景抒情的特点,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宽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远大的抱负以及其诗词的豪放风格。
先来欣赏两首词的写景
《沁园春·长沙》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远望岳麓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涨满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扬起风帆在江流中飞驶争渡。作者在一片鲜明壮丽的山水图上,进一步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仰视,雄鹰在长空奋击双翅;俯看,鱼儿在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竞相生长,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一幅浓丽的江南秋色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寥廓万里,绚烂多彩,全然不见历代文人笔下秋景中的那种肃杀萧条、哀伤慨叹。
《沁园春·雪》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雪花飘舞。登高远望,长城内外,只见一片白茫茫的大雪;黄河的上游下游,顿时失去了往日那滔滔滚滚的水势。群山像舞动的银蛇,高原像奔驰的白象,它们飞舞、跃动,好像要和天公比试高低。看着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象,诗人禁不住遐想:雪后天晴之时,红日映照着白雪,大地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将会是多么的娇媚动人!这是一卷壮美的北国雪景画,蜿蜒的长城,滔滔的黄河,崛起的高山,广阔的高原,银装素裹中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冬的单调、冬的枯槁在这里一扫而光。
《沁园春·长沙》描南国浓丽的秋色,《沁园春·雪》绘北方壮美的冬景,但画面都一样壮丽,意象都一样壮美,意境也都一样高远。一样的绚丽多彩,一样的生机勃勃,一样的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再来感受两首词的抒情
《沁园春·长沙》上阕结尾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激起了诗人的万端思绪,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开始又自然地由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联想到当年“携来百侣”的“峥嵘岁月”。正当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清扬浊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粪土不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何等的气概!这里实际上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要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同时这里又是灵活运用晋代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晋书·祖逖传》说:“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作者借用来表示同伴们立志革命,改造国家的坚定意志,意味深长,含蓄不尽。
《沁园春·雪》下阕与上阕的博大空间相照应,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这几个人物,从他们对历史所作出的贡献,从他们在武功方面的建树,都可算是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可惜他们在“文治”方面都差了一些。诗人既肯定和赞赏他们的才能,又叹惜他们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最后用“俱往矣”结束历史,并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吞山河的结语,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一腔豪情古今罕见,这一种胸怀难以企及!
两首词都表达了一个具有博大胸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改造旧世界的坚强决心。《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青年热情奔放,敢作敢为,以天下为己任;《沁园春·雪》更雄视千古,抒发开辟民主幸福繁荣昌盛新时代的伟大理想。但两首词又展示了不同时期革命领袖的思考与情怀。1925年10月,革命形势还不十分明朗,因此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坚定的信念中又流露出丝丝怅然。而到了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胜利到达陕北,之前的遵义会议又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成为民族救亡的中心。所以,1936年2月写下的《沁园春·雪》便有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宣言。两首词主旨相连,而又遥相呼应。从《沁园春·长沙》到《沁园春·雪》,反映着中国革命历程的光辉片断,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过10年国内革命斗争的洗礼,毛泽东已经由一个充满理想、抱负远大的革命青年成长为具有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成熟的革命政治家。
两首词情与景的结合又非常紧密,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对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蕴含着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的感慨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沁园春·雪》则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上阕描绘北国雪景时,句句都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下阕评说历史人物时,处处又都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总之,两首《沁园春》内容上都写壮景抒豪情,它们既是美丽的风景画,又是催人奋进的伟大乐章。诵读这两首词,不但能使人得到欣赏绚丽景色的艺术享受,更能受到诗人豪迈情怀、乐观精神的强烈感染。
(作者单位: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先来欣赏两首词的写景
《沁园春·长沙》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远望岳麓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涨满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扬起风帆在江流中飞驶争渡。作者在一片鲜明壮丽的山水图上,进一步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仰视,雄鹰在长空奋击双翅;俯看,鱼儿在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竞相生长,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一幅浓丽的江南秋色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寥廓万里,绚烂多彩,全然不见历代文人笔下秋景中的那种肃杀萧条、哀伤慨叹。
《沁园春·雪》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千里大地坚冰封冻,万里长空雪花飘舞。登高远望,长城内外,只见一片白茫茫的大雪;黄河的上游下游,顿时失去了往日那滔滔滚滚的水势。群山像舞动的银蛇,高原像奔驰的白象,它们飞舞、跃动,好像要和天公比试高低。看着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象,诗人禁不住遐想:雪后天晴之时,红日映照着白雪,大地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将会是多么的娇媚动人!这是一卷壮美的北国雪景画,蜿蜒的长城,滔滔的黄河,崛起的高山,广阔的高原,银装素裹中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冬的单调、冬的枯槁在这里一扫而光。
《沁园春·长沙》描南国浓丽的秋色,《沁园春·雪》绘北方壮美的冬景,但画面都一样壮丽,意象都一样壮美,意境也都一样高远。一样的绚丽多彩,一样的生机勃勃,一样的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再来感受两首词的抒情
《沁园春·长沙》上阕结尾面对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激起了诗人的万端思绪,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开始又自然地由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联想到当年“携来百侣”的“峥嵘岁月”。正当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清扬浊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粪土不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何等的气概!这里实际上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要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同时这里又是灵活运用晋代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晋书·祖逖传》说:“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作者借用来表示同伴们立志革命,改造国家的坚定意志,意味深长,含蓄不尽。
《沁园春·雪》下阕与上阕的博大空间相照应,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这几个人物,从他们对历史所作出的贡献,从他们在武功方面的建树,都可算是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可惜他们在“文治”方面都差了一些。诗人既肯定和赞赏他们的才能,又叹惜他们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最后用“俱往矣”结束历史,并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吞山河的结语,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一腔豪情古今罕见,这一种胸怀难以企及!
两首词都表达了一个具有博大胸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改造旧世界的坚强决心。《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青年热情奔放,敢作敢为,以天下为己任;《沁园春·雪》更雄视千古,抒发开辟民主幸福繁荣昌盛新时代的伟大理想。但两首词又展示了不同时期革命领袖的思考与情怀。1925年10月,革命形势还不十分明朗,因此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坚定的信念中又流露出丝丝怅然。而到了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胜利到达陕北,之前的遵义会议又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成为民族救亡的中心。所以,1936年2月写下的《沁园春·雪》便有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宣言。两首词主旨相连,而又遥相呼应。从《沁园春·长沙》到《沁园春·雪》,反映着中国革命历程的光辉片断,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过10年国内革命斗争的洗礼,毛泽东已经由一个充满理想、抱负远大的革命青年成长为具有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成熟的革命政治家。
两首词情与景的结合又非常紧密,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对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蕴含着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的感慨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沁园春·雪》则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上阕描绘北国雪景时,句句都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下阕评说历史人物时,处处又都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总之,两首《沁园春》内容上都写壮景抒豪情,它们既是美丽的风景画,又是催人奋进的伟大乐章。诵读这两首词,不但能使人得到欣赏绚丽景色的艺术享受,更能受到诗人豪迈情怀、乐观精神的强烈感染。
(作者单位: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