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为文学作品那优美生动的语言所感动。从中,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着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那么,如何找到写作学习的基本途径,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创造体验,而不是一种心理负担。结合20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即:“以读促写”、“以说促写”、“想写结合”,而且读、说、想与写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以读促写。“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是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从叶圣陶这位教育家所说的这话中知道,读是取人之长,写是抒己之见。读是写的基础,多读必善写。
当然,仅仅是依靠大量的阅读来顿悟写作的方法和道理,效率未免太低,而且显得过于迂腐,如果这样行得通,语文教学(包括写作教学)本身也可以取消了。所以正确的途径是课外阅读的“暗中摸索”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明里探讨”的结合——既有感想又有点拨,多管齐下,相辅相成。
读对写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通过什么措施把读写结合起来呢?读写结合的基本措施:一是写生为主,临摹为辅;二是阅读教学辅助写作教学。
关于临摹与写生。以范文为参考依据去写作;写生则跟自由创造相连,不必管读过什么文章,直接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是因为模仿终究与作者本人“隔”了一层,很可能与生活脱节,变成“为写而写”的被动局面,思维容易跟着范文走,难以发挥写作主体的创造性,而且,这样做有违文章产生的自然规律,与“求诚”相悖,久而久之,陈腔滥调,公式化的毛病就出来了,创造之门就被关闭。写生则不同,它能自由发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便于发挥创造,符合写作的本真。
例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注意写买橘送别的过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这段描写逼真地刻画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
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父亲,写写自己的父亲,其中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父亲老了,腰像镰刀一样狠狠地弯着,与庄稼保持着最近的距离。而这把镰刀,使我们心的谷仓里充满了粮食、温暖和感激。”这位学生抓住了父亲的特征,极其传神地展现了父亲勤劳、淳朴的形象。这就是读后的写生,具有创造性。
以说促写。汉语文言是有巨大表现力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文言作品。但它又是一种封闭的语言系统,基本脱离了口头语言的发展。书面语是建立在口头语基础之上的,口头语是书面语话的源泉,失去了口头语的营养滋润,书面语最终会沦为一种纯粹的精美的摆设。因而平时注意口头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做到:用生活语言,敢手写我口。
1.用生活语言。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用生活语言就是特别注意,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青年人口中一般不会有这样的词汇。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劳动成就我》是北京的一篇中考佳作,其中就有一段这样写的:“又是一节晚自习,我奋笔急书也不是一两天了,工夫早已练至上乘!这些日子,伙伴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中考成功,而渐渐疏远了友谊,可精神的伙伴们却接二连三来探访我。我们一起侃文学、道函数、说英语、画电路,都已成模式。这天,我好不容易有了欣赏酒瓶子底儿老兄们的机会,瞧他们一个个眼中写着不倒的长城,我不禁笑出声来。不好!这一串笑声引来了学子们杀人般的绝对零度的目光,好像在气愤地说,“你们扰乱我的思路了。”
1.敢手写我口。每一个人都有潜意识,它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为“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没有说出来有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个人都有潜意识,而且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写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想要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示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这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的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充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就这几句,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别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了。
“想、说、写”结合。“想、说、写”结合就是思维语言和表达的结合。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写作起于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和写作。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思维起着加工改造的作用,不通过语言,很难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细致、周密的思维。想得好,才写得好。因此,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应该并重。学习写作时就该双管齐下,结合起来训练。要锻炼思维,就要锻炼良好的语言习惯;要锻炼语言,就该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在反对语言教学中的烦琐哲学、机械记忆和脱离实用等问题的时候,强调语言与思维的一致性,主张想、说、写的统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它们的差异性:一方面,决定语言活动的不仅只有思维,还有其它因素,例如其他心理因素,还有言语本身的技巧因素的影响;思维水平相同的人,其他水平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思维并不直接决定语言,因为思维向语言转换的方式不一样,思维是层级结构,语言是线性结构,层级结构是以内部逻辑关系为线索,是立体的,线性结构是一语词的连串为线索的,是在时空上顺次展开,是平面的。立体的向平面的转化除了受思维本身影响外,还要受到言语本身(包括语词和语法甚至语音)的影响;也要受到作者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另外,言语对思维的表达不充分的,还存在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言语和思维相互之间都没有唯一性,都不是影响对方的唯一因素,一方活动的结果不是另一方活动的唯一结果。
因此,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还要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在写作实践中进行锻炼。例如,《在同桌的影响下》这篇习作,作者用细腻的笔墨,传神的心理描写,讲述了“我”对同桌由嫉妒仇恨到尊重牵挂的全过程,展现了当今中学生的丰采。因为这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事,读起来亲切感人。所以,要想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平时就要关注自己周围熟悉的生活,要多观察,多思考。
随园主人说过,一切诗文总得立纸上。平躺的文字是死的,至少是苍白和病态的文字。只有站立的文字,以摇曳多姿之态,让人耳目一新、心旌摇动,才有活力、有弹性。总之,学生经过“以读促写”、“以说促写”、“想写结合”的训练,定能从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基本能立于纸上。作者也能从中取得满意的佳作,从而体会到写作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创造过程。
作者单位: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二中
以读促写。“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是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从叶圣陶这位教育家所说的这话中知道,读是取人之长,写是抒己之见。读是写的基础,多读必善写。
当然,仅仅是依靠大量的阅读来顿悟写作的方法和道理,效率未免太低,而且显得过于迂腐,如果这样行得通,语文教学(包括写作教学)本身也可以取消了。所以正确的途径是课外阅读的“暗中摸索”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明里探讨”的结合——既有感想又有点拨,多管齐下,相辅相成。
读对写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通过什么措施把读写结合起来呢?读写结合的基本措施:一是写生为主,临摹为辅;二是阅读教学辅助写作教学。
关于临摹与写生。以范文为参考依据去写作;写生则跟自由创造相连,不必管读过什么文章,直接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是因为模仿终究与作者本人“隔”了一层,很可能与生活脱节,变成“为写而写”的被动局面,思维容易跟着范文走,难以发挥写作主体的创造性,而且,这样做有违文章产生的自然规律,与“求诚”相悖,久而久之,陈腔滥调,公式化的毛病就出来了,创造之门就被关闭。写生则不同,它能自由发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便于发挥创造,符合写作的本真。
例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让学生注意写买橘送别的过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这段描写逼真地刻画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
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观察自己的父亲,写写自己的父亲,其中有位学生就这样写道:“父亲老了,腰像镰刀一样狠狠地弯着,与庄稼保持着最近的距离。而这把镰刀,使我们心的谷仓里充满了粮食、温暖和感激。”这位学生抓住了父亲的特征,极其传神地展现了父亲勤劳、淳朴的形象。这就是读后的写生,具有创造性。
以说促写。汉语文言是有巨大表现力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文言作品。但它又是一种封闭的语言系统,基本脱离了口头语言的发展。书面语是建立在口头语基础之上的,口头语是书面语话的源泉,失去了口头语的营养滋润,书面语最终会沦为一种纯粹的精美的摆设。因而平时注意口头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做到:用生活语言,敢手写我口。
1.用生活语言。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用生活语言就是特别注意,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青年人口中一般不会有这样的词汇。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劳动成就我》是北京的一篇中考佳作,其中就有一段这样写的:“又是一节晚自习,我奋笔急书也不是一两天了,工夫早已练至上乘!这些日子,伙伴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中考成功,而渐渐疏远了友谊,可精神的伙伴们却接二连三来探访我。我们一起侃文学、道函数、说英语、画电路,都已成模式。这天,我好不容易有了欣赏酒瓶子底儿老兄们的机会,瞧他们一个个眼中写着不倒的长城,我不禁笑出声来。不好!这一串笑声引来了学子们杀人般的绝对零度的目光,好像在气愤地说,“你们扰乱我的思路了。”
1.敢手写我口。每一个人都有潜意识,它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为“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没有说出来有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个人都有潜意识,而且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写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想要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示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这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的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充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就这几句,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别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了。
“想、说、写”结合。“想、说、写”结合就是思维语言和表达的结合。语言和思维是一体的,写作起于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和写作。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思维起着加工改造的作用,不通过语言,很难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细致、周密的思维。想得好,才写得好。因此,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应该并重。学习写作时就该双管齐下,结合起来训练。要锻炼思维,就要锻炼良好的语言习惯;要锻炼语言,就该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在反对语言教学中的烦琐哲学、机械记忆和脱离实用等问题的时候,强调语言与思维的一致性,主张想、说、写的统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它们的差异性:一方面,决定语言活动的不仅只有思维,还有其它因素,例如其他心理因素,还有言语本身的技巧因素的影响;思维水平相同的人,其他水平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思维并不直接决定语言,因为思维向语言转换的方式不一样,思维是层级结构,语言是线性结构,层级结构是以内部逻辑关系为线索,是立体的,线性结构是一语词的连串为线索的,是在时空上顺次展开,是平面的。立体的向平面的转化除了受思维本身影响外,还要受到言语本身(包括语词和语法甚至语音)的影响;也要受到作者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另外,言语对思维的表达不充分的,还存在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思维;言语和思维相互之间都没有唯一性,都不是影响对方的唯一因素,一方活动的结果不是另一方活动的唯一结果。
因此,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还要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在写作实践中进行锻炼。例如,《在同桌的影响下》这篇习作,作者用细腻的笔墨,传神的心理描写,讲述了“我”对同桌由嫉妒仇恨到尊重牵挂的全过程,展现了当今中学生的丰采。因为这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事,读起来亲切感人。所以,要想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平时就要关注自己周围熟悉的生活,要多观察,多思考。
随园主人说过,一切诗文总得立纸上。平躺的文字是死的,至少是苍白和病态的文字。只有站立的文字,以摇曳多姿之态,让人耳目一新、心旌摇动,才有活力、有弹性。总之,学生经过“以读促写”、“以说促写”、“想写结合”的训练,定能从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基本能立于纸上。作者也能从中取得满意的佳作,从而体会到写作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创造过程。
作者单位: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