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还流于传统形式,这种形式的表现有六个方面。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做出巨大努力。
关键词:新形势 中学历史教学 改革 措施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当你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的时候,你的心中早已打开了一本历史百科全书,为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帮助你正确理解每一件事情。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 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 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1]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近些年来出现了较大分化,数理化英语被称之为“强势学科”,政史地语文则列入“弱势学科”,中学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走入了困境。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并且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还不够解放。目前在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实际上仅是教育本身规律中理论与教育实践手段的改革,而根本上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约束的这一无形的网络并没有彻底的打开,从而使本应充满中学历史教学的人文气息无法做到充分的张扬。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变标而不改本,这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成果的根本的缺失之处。
2.在教改的探索中真正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不多,脱离国情、学情,不务实际的高谈阔论多,在高谈教改的背后暗渡陈仓继续着应试教育。
3.教史、学史方向的迷失,历史教学传统的观念中知识的传授,信息资料的整理,是摆在第一位的目标,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学生常常感到学史就是记忆陈腐历史知识点。在经济高速发展、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历史教育与时代的切合点没有得到彰显,无法与时代跃动的脉搏共鸣,最终使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化功能缺乏感染力,无法使学生在学历史时真切感到实在的收获,使历史教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4.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教材学术性、政治性较强,把史学高搁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龛,令年轻的学子学史如同嚼蜡,因而望而生畏。
5.在中学历史教改中,继承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的基因,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教育理论, 并直接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出现要么完全承袭传统,要么全盘西化,孰不知中国文化有着自己丰厚的底蕴,中国历史学教育思想根植于传统文明。
6.中学历史教师由于所教科目既成性的特征,在现有考试制度下,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影响到历史教师不断学习的积极性,阻抑着创新火花的绽放,从而只能做一个教书匠,成不了学者型教师。[2]上述种种表现,就是普遍存在于中学历史教改实践中人们不愿意说穿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皇帝的新衣”。
二、克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鉴于以上的中学历史教改现状,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把历史教改推向深入,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思想观念和认识的转变是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上述思想观念,实现“转轨”,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尽快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认识的“转轨”。
(二) 严格贯彻落实新编《历史教学大纲》。使教学目的明确具体,严格贯彻执行新《大纲》,是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并在教学中严格贯彻落实。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务必保证课时。要按照教学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除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学三大任务应当突出重点、全面落实之外,还应根据《大纲》的规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发掘和落实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层次文化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等,以切实实现素质教育。
(三) 优化课堂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历史教学的改革,学科素质教育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应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入手,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要搞好单元整体备课。这既是由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花力气认真搞好单元整体备课,以章為单元,承前启后,从宏观上明确各单元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按单元分析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必须掌握的重要问题。同时,根据各单元的重点内容,选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帮助学生构建起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2.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讨,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去主动地探求真理。唯有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循环。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打破“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于:宏观驾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适度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善于释疑解难,相机点拨学习方法,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3.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创造条件,要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强化和改革历史课的教学评估。应重视和积极探讨各种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方法,改变以分数高低作为历史教学统一标准的观念,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估观,使教学评估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助长剂”。有些教育家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之为当代“老房子”,而历史课堂教学的“老房子”的根基尤其深固。筑起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学生主体活动的“新房子”是历史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去实现[3]。
最后强调一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一定要明确治史、学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早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提出治史、研史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就是读史、研史应当以自己的视角主动地审视历史之变迁,从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行动。要把史学教育与中外现实的变迁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现实中找到历史的依据,从历史中看待现实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感到睿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历史学的兴趣。
结语
教师,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强烈呼唤创新的时代和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教师, 需要坚持着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无愧于心灵工程师的事业实属不易,但责任心、事业心要求教师一刻也不能释怀超前意识、危机意识。历史学既有它的传统性,又有它的多维性,历史与现实割不断的必然联系,注定了中学历史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引领学生用时代的感知触角去推开封尘的历史之门, 在历史的宫殿中观赏和领悟光怪陆离的智慧之宝,封存的史料新开封,历史的宝藏一层层地被发现,现实又让它焕发出时代的色彩。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是开启历史之门的先导,如果历史教学只是给学生一堆不痛不痒的材料或是一味说教型的唠叨,教学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宣传,或是政客们别有用心的广告, 所以历史教学应时刻关注个体生命和灵魂的尊严。我们既要立足传统文化,吸取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传承的民族教育精华,又要奉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创新发展,让历史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许俊.素质教育呼唤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池州师专学报,2004,(10).
[2]单丽.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9).
[3]姬秉新.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J]. 历史教学,2005,(7).
关键词:新形势 中学历史教学 改革 措施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当你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的时候,你的心中早已打开了一本历史百科全书,为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帮助你正确理解每一件事情。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 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 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1]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近些年来出现了较大分化,数理化英语被称之为“强势学科”,政史地语文则列入“弱势学科”,中学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走入了困境。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并且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指导思想还不够解放。目前在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实际上仅是教育本身规律中理论与教育实践手段的改革,而根本上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约束的这一无形的网络并没有彻底的打开,从而使本应充满中学历史教学的人文气息无法做到充分的张扬。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变标而不改本,这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成果的根本的缺失之处。
2.在教改的探索中真正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不多,脱离国情、学情,不务实际的高谈阔论多,在高谈教改的背后暗渡陈仓继续着应试教育。
3.教史、学史方向的迷失,历史教学传统的观念中知识的传授,信息资料的整理,是摆在第一位的目标,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学生常常感到学史就是记忆陈腐历史知识点。在经济高速发展、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历史教育与时代的切合点没有得到彰显,无法与时代跃动的脉搏共鸣,最终使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化功能缺乏感染力,无法使学生在学历史时真切感到实在的收获,使历史教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4.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教材学术性、政治性较强,把史学高搁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龛,令年轻的学子学史如同嚼蜡,因而望而生畏。
5.在中学历史教改中,继承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的基因,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教育理论, 并直接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出现要么完全承袭传统,要么全盘西化,孰不知中国文化有着自己丰厚的底蕴,中国历史学教育思想根植于传统文明。
6.中学历史教师由于所教科目既成性的特征,在现有考试制度下,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影响到历史教师不断学习的积极性,阻抑着创新火花的绽放,从而只能做一个教书匠,成不了学者型教师。[2]上述种种表现,就是普遍存在于中学历史教改实践中人们不愿意说穿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皇帝的新衣”。
二、克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鉴于以上的中学历史教改现状,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把历史教改推向深入,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思想观念和认识的转变是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上述思想观念,实现“转轨”,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尽快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认识的“转轨”。
(二) 严格贯彻落实新编《历史教学大纲》。使教学目的明确具体,严格贯彻执行新《大纲》,是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并在教学中严格贯彻落实。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务必保证课时。要按照教学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除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学三大任务应当突出重点、全面落实之外,还应根据《大纲》的规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发掘和落实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层次文化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等,以切实实现素质教育。
(三) 优化课堂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历史教学的改革,学科素质教育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应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入手,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要搞好单元整体备课。这既是由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花力气认真搞好单元整体备课,以章為单元,承前启后,从宏观上明确各单元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按单元分析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必须掌握的重要问题。同时,根据各单元的重点内容,选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帮助学生构建起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2.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讨,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去主动地探求真理。唯有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循环。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打破“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于:宏观驾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适度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善于释疑解难,相机点拨学习方法,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3.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创造条件,要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强化和改革历史课的教学评估。应重视和积极探讨各种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方法,改变以分数高低作为历史教学统一标准的观念,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估观,使教学评估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助长剂”。有些教育家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之为当代“老房子”,而历史课堂教学的“老房子”的根基尤其深固。筑起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学生主体活动的“新房子”是历史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去实现[3]。
最后强调一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一定要明确治史、学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早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提出治史、研史之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就是读史、研史应当以自己的视角主动地审视历史之变迁,从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行动。要把史学教育与中外现实的变迁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现实中找到历史的依据,从历史中看待现实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感到睿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历史学的兴趣。
结语
教师,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强烈呼唤创新的时代和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教师, 需要坚持着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无愧于心灵工程师的事业实属不易,但责任心、事业心要求教师一刻也不能释怀超前意识、危机意识。历史学既有它的传统性,又有它的多维性,历史与现实割不断的必然联系,注定了中学历史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引领学生用时代的感知触角去推开封尘的历史之门, 在历史的宫殿中观赏和领悟光怪陆离的智慧之宝,封存的史料新开封,历史的宝藏一层层地被发现,现实又让它焕发出时代的色彩。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是开启历史之门的先导,如果历史教学只是给学生一堆不痛不痒的材料或是一味说教型的唠叨,教学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宣传,或是政客们别有用心的广告, 所以历史教学应时刻关注个体生命和灵魂的尊严。我们既要立足传统文化,吸取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传承的民族教育精华,又要奉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创新发展,让历史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许俊.素质教育呼唤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池州师专学报,2004,(10).
[2]单丽.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9).
[3]姬秉新.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J]. 历史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