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空间主流媒体的情感传播实践分析r——以东京奥运会相关报道为例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iva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传播是近年来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倚重的一种传播理念.主流媒体在融媒体空间推送的东京奥运会新闻蕴含了情感传播理念,呈现出以下特点: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多维度塑造正面效果;立足平民视角,增加新闻感染力;注重传受互动,引导而非迎合,弘扬正面情感;唤醒共同记忆,增进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主流媒体通过情感话语的输出,增强了与受众的情感共振,提高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
其他文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两者都是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当代大学生压力大,面对挫折易纠结郁闷,从而影响学习生活.儒家优秀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内在气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整大学生内心状态,因此,高校运用儒家经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阐述了高校运用儒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校运用儒家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问卷和心理幸福感问卷对3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及其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结果 表明:大学生性别角色4种类型总体分布按照比例高低排序依次是双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男性化类型以及女性化类型,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双性化类型大学生在心理幸福感以及生活目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类型性别角色大学生,在积极关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未分化和男性化类型大学生.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适当变换相对移动的对象,测量起来就显得简便、精准.同理,在测量大气压力时,适当变换移动的对象,方便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实验中的误差.
对于复杂几何问题的求解,要充分挖掘自身解题经验,通过图形解构,展开类比联想,用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与模型来寻找突破口,从不同的知识视角去发掘思路,在一题多解中优化数学思维,积累解题活动经验,从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在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节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移动资讯的现场直播已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普遍选择的发展战略.文章在综合媒体小屏直播的前提下,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例,对出镜记者的表达样态进行探讨.
当下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传播研究逐渐摆脱传统视域的限制,“国际传播五力”的提升已经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首要方向.文章基于爱德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的论述,分析国际传播中中华文化的传播现状,并从情感语境、形式创新与语态变迁三个维度为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建设提出具体策略.同时,跨文化传播中伴随技术带来的潜在隐患也值得关注和警惕.
近期VR技术取得较大突破,脑电波控制媒介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大火似乎再次让人们感受到“未来已来”.各种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负面作用的讨论也在增加,并认为元宇宙等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使人类沉溺于虚拟的享受并最终走向灭亡.鲍德里亚提出的“为何一切尚未消失”的问题,一切又将何时消亡的问题似乎再次被唤醒.
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网络传播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之间的关联被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由此“场景”这一概念得以析出.文章从具身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智慧媒体、用户身体与“场景”的关联性.基于斯考伯和伊斯雷尔提出的包括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和社交媒体在内的“场景五力”,文章首先探讨了这五种技术力量所具备的具身性特质;接着,文章从人体感官、存在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出发,阐述了场景传播带来的新型身体样态;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在场景化的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的空间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和社交氛围等数据被提取出来
当下,互联网时代技术更迭发展不断颠覆人们时空观念与生活方式,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备受学者关注.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传播学第三大研究学派,将人与技术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并强调技术对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媒体技术更迭为脉络,分别梳理前电子媒介时代、过渡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三大历史阶段媒介环境学派代表学者所持的媒介技术观念,考察整个媒介环境学派理论体系的流变.
草根类节目的诞生,为远离大雅之堂的平民百姓提供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舞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及精神需求,曾一度占据综艺节目收视排行榜的前列,但近几年草根类节目的收视率大幅下降,节目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的流行与衰落为例,分析草根类节目的发展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