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构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我国德育和公民教育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德育类课程仍然存在学段衔接不紧凑、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内容编排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经验可供参考。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的建构以社会共同价值观为主线,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自身所在的多重社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目的,而与此相关的概念则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关系的工具,而非公民教育课程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澳大利亚;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课程;一体化建构
  作者简介付俊,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课改以来,我国德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1]但各学段的德育课程仍然存在内容断裂缺失、倒挂脱节、简单重复等诸多问题[2]。如何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过程的有机衔接和课程一体化建设成为一个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经验,为我国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
  澳大利亚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在二十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各州政府负责的。[3]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关于公民和公民身份教育的讨论开始于1988年。当时澳大利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民通过政治参与维持他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关研究却发现大量澳大利亚公民对澳大利亚政府、宪法和公民权利的相关内容知之甚少。1994年,由总理Paul Keating牵头成立的公民专家小组对民众的公民知识和参与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该小组发布的报告指出澳大利亚社会普遍存在对公民教育的需求,建议公民教育中纳入原住民、多元文化、性别、区域和国际视角等内容,并成为跟英语和数学同等重要的必修课。[4]
  在工党和自由党政府的持续支持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7年开始实施“发现民主计划”( Discovering Democracy)。这一全国性的公民教育计划包含四个核心主题,即谁在治理国家( who rules)、法律和权利(law and rights)、作为主权国家的澳大利亚( the Australiannation)、公民与公共生活(citizens and publiclife)。课程强调多元文化身份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观,特别是积极的公民参与。课程的实施强调本地化,且不单独设立科目,而是整合到诸如环境与社会研究、健康与体育、科学等科目中,强调以历史科为主要的公民教育载体,目的是培养负责任、明智而积极的公民。[5]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又进一步提出将包括九个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教育( values education)融入学校公民教育。经过十年( 1997-2007)的推广和实施,该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有学者批评这个框架过于强调与政府体制和公民社会相关的知识,没有有效地提升公民参与水平,也没有提出更富有想象力的激发公民参与的方法。[6]基于对“发现民主计划”的反思,《澳大利亚青年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以下简称《墨尔本宣言》)于2008年发布,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目标:澳大利亚学校追求公平和卓越,并努力使澳大利亚青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和具有创造力的个体、积极而明智的公民。[7]该文件确定了澳大利亚学校教育后来的发展方向,乃至未来的走向。同时该文件还将公民与公民身份列入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的八个核心学习领域,并沿用至今。
  二、澳大利亚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的一体化
  《墨尔本宣言》中所提出的培养积极而明智的公民( active and informed citizen)是澳大利亚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从小学预备班到10年级一以贯之的核心目标。[8]该目标具体包括: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行为,为大众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做负责任的本地和全球公民,在澳大利亚公共生活中坚持民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以及参与澳大利亚的公共事务。[9]
  与公民教育课程相呼应的是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育。在1999年发布的《21世纪学校教育目标》(俗称“阿德雷德宣言”)中,在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成为各州教育部长们的共识。该文件认为,澳大利亚的未来取决于每个公民在一个有良好教育水平、公正而开放的社会中追求高效而有意义的生活。而这些公民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理解力、技能和价值观。学校教育应该为澳大利亚青年的智力、体能、社会技能、道德、精神和审美的发展提供基础。[10]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所提出的学校教育的九个核心价值观包括:关怀和怜悯,做到最好,机会均等,自由,诚实、可信赖,正直,尊重,责任,理解、宽容和接纳。[11]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共同构成了澳大利亚的德育体系,虽然公民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从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对政治和公共生活参与的角度来拟定,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则更多从个人品质的角度来展开,但二者所传递的有关道德伦理规范和维护社会的民主、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二者能够相得益彰并有机融入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基本前提。
  三、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一体化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强调学科知识( learning areas)、综合能力(generalcapabilities)和跨课程学习(cross curriculumpriorities)并重。[12]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健康教育和体育、人文和社会科学、艺术、技术和语言八个学习领域。德育和公民教育虽然在这八个学习领域均有涉及,但主要集中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学习领域。澳大利亚课程体系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包含五门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小学),公民教育科(初中),经济学与商业贸易(初中)以及地理(初中)和历史(初中)。
  小学阶段的德育和公民教育主要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一课程内展开。该课程的架构包括知识和理解、探究和技能两个维度。在知识和理解维度,该课程包含四个随年级递增的子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和核心学习主题见表1。   小学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旨在支持学生五个方面的发展:对过去和现在各种地域、人、文化和社会系统的好奇心和尊重,以及对学习和研究这些现象的兴趣和愉快的体验;与本地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地域、社会体系和价值观念相关的主要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知识;对历史进程、地理现象、社会价值观念和经济因素的理解,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形成特定的社会形态,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产生归属感;使用探究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包括质疑以及使用可靠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和进行沟通的能力;在现在和未来有效参与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倾向,包括能够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明智地作出决定,负责任和积极的公民行为,以及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经济行为,并具备进行道德伦理反思的能力。[14]
  由于四个子课程都有其理解世界的特定方式,因此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既鼓励学生从学科视角理解世界,又提倡学生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考一系列的概念和问题。比如,特定事件和人物的意义,社会的连续性和变化,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地域特点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各种社会形式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角色、权利和责任以及不同的视角和行为。小学阶段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在探究和技能维度主要发展学生的如下能力:提问和质疑(提出有关事件/人物/地域/观念/现象的问题);研究(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分析(分析资料和数据,解答问题,提出解释);评价和反思(提出对问题的解答和解释,并通过民主程序作出明智的决定,提供行动建议);传播和沟通(以恰当的传播方式向外界展示观点和发现)。
  中学阶段(7-10年级)的公民教育不再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这一大的科目类别,而是专门设立公民教育科。中学阶段的课程仍然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维度。在知识和理解维度,每个年级的基本内容都围绕政府和民主,法律和公民,公民身份、社会多样性和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描述见表2。在探究和技能维度,强调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质疑和研究技能;分析、综合与解释技能;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技能;交流和反思技能。
  四、澳大利亚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一体化的逻辑
  (一)以理解和实践自己与所在的多重社区之间的关系为目标建构课程
  从课程总体的架构来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旨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质询自己身边的人物、事迹和环境,来发展对不同范围和层级的社区的理解和认知。这种认知从个人所处的家庭和学校社区开始,逐渐延展到本地社区、本国社会,再到多样且紧密联系的全球社会。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历史、地理、经济等)理解社会是如何发展和运作的,规则是如何制定和演变的,不同规模的社区(从本地社区到国家,再到国际)是如何通过民主方式得以治理的,并在此基礎上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来理解教科书中抽象的价值观和与公民身份相关的概念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更立体地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参与社会事务时作出明智的决定。
  比如,小学三年级课程建议的学习活动之一是让学生讨论教室守则的作用并要求他们提出想要全班遵守的规则条目,然后学生用贴纸来标注他们认为需要遵守的最重要的课堂守则,老师最后清点学生的贴纸投票,并将得票数最多的五个守则作为本年度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最核心的课堂守则,张贴在教室的布告栏里。到小学五年级,课程建议的学习活动之一是“写给地方政府的信”。该活动要求学生讨论解决一个有关本地海滩使用的问题,并把他们所担心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用信件的方式表达给地方政府。在这封信中,学生需要描述解决该问题所面临的困难,识别有关如何解决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并对解决该问题提出可能的方案。
  对比这两个学习活动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活动所涉及的社区范围从课堂扩展到了本地社区。课程通过这一逐步扩展的探究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对本地、本国以及全球公民身份的认同,理解这些公民身份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实践这些公民身份的可能途径、所需的能力和道德素养。中学阶段的公民教育课程依然贯彻这样的思路,旨在通过多种学习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政府和民主,法律和公民,公民身份、多样性和身份认同这三个方面理解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法律、选举和政治参与等)来处理好与这一关系有关的问题,即对自己公民身份的实践。
  (二)共同价值观贯穿课程的一体化建构
  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始终围绕如何让学生在处理自己与所在的多重社区的关系时贯彻澳大利亚社会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而展开。该价值观除包含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外,还根据澳大利亚社会多种族多文化的属性,强调了对澳大利亚社会多元性的理解和认识,重视让学生在认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理解各族群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强调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政治事务,以此来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富有活力的民主社会。
  (三)让道德与公民教育的概念为生活服务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通过质疑社会现象、研究和讨论社会问题、反思和交流意见等学习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形成他们的独立判断能力。公民教育课程不以抽象概念的学习为目的,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对身边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来更好地发展自己对身边的社会现象的理解。概念在课程中的定位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对社会更深入的理解。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比如政府、民主、法律、自由、平等、公正等,均作为辅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的工具出现,而不是以此为目的。有关公民教育课程的国际对比研究也表明,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进行历史研究、人文地理调查等)来实现理解社会、形成价值观、发展公民意识的目的。[16]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和公民教育的成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激励学生更多地思考和参与社区事务,[17]促进积极而明智的公民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说明[J].中小学德育,2012 (4):25-28.
  [2]黄建军.对我国德育类课程的反思:改革与开放[J].上海教育科研,2011(8):54-56.
  [3] [5] [17]ROH Y R.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in the information age: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uthKorea and AustraliaEJl. Asia Pacific EducationReview, 2004,5 (2):167-177.
  [4]Civics Expert Group.Whereas the people:civics andcitizenship education [R]. Canberra:AGPS, 1994.
  [6]HEGGART K,ARVANITAKIS J,MATTHEWS I.Civics andcitizenship education:What have we learned andwhat does i t mean for the future of Australiandemocracy?[J].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Justice, 2019, 14 (2):101-117.
  [7]Ministerial Council on Education,Employment,Teaching and Youth Affairs.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EEB/OLl. [2020-10-20].https://apo. org. au/node/29859.
  [8] [12] [13] [14] E151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and Reporting Authority.Australian Curriculum F-lO[S/OL]. [2020-10-09]. https: //www. australiancurriculum.edu. au/f-lO-curriculum/.
  [9]REYNOLDS R,MACQUEEN S,FERGUSON-PATRICK K.Active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 opportunitiesin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J]. CurriculumPerspectives, 2019 (1):1-11.
  [10] [11]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National Framework forValues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SchoolsESl. [2020-1010]. http://www. curriculum. edu. au/values/val_nationalframework_for_values_education, 8757. html.
  [16]DAVIES I,ISSITT J.Reflections on citizenshipeducation in Australia,Canada and England[J].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5, 41 (4): 389-410.
  責任编辑 何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 01 8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VFA18003)子课题“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特约撰搞/田 甜  写下《音乐:舒展头脑和身心》这个题目,我都觉得怪怪的。词语再简单不过,不同的是思维方式。中国人很少这么表达。中国人常常这么说:“我的孩子学琴,9级。”“我的孩子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我的孩子得了某某比赛第一名。”他们很少这样说——“我为你骄傲!”  在高桥眼中,父母带孩子学琴的最大误区就是急功近利。这个急功近利表现在:要么当钢琴家,要么作为特长加分。一般来说,这是父母和社会用来
冬天来临,正是宝贝易生病的季节。宝贝之所以爱生病,很多时候与日常护理不当有很大关系。有些父母越是小心谨慎,宝贝越爱生病,而身为父母却还不知是何原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原因之一:睡眠过少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种名为胞壁酸的物质。科学家们称其为睡眠物质,因为它既能催眠,又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当人发烧患病时,多多睡觉就会使体内胞壁酸分泌增多,从而使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有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行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感受者,法治问题的提出者、探讨者,而不是律师、警察、法官。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2018年秋季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在全国所有地区全面启用。虽然小学阶段法治教育从来就有、从未间断,并且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中国德育:顾局长,您好!诗人海子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诗中国德育:“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您如何理解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顾绍山中国德育:教育与幸福有着天然的关联。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幸福。因此,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幸福为旨归,满足和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让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中国德育:“理想的教育是中国德育:培
剖宫产的妈妈产后饮食如何安排?术后是越少用止痛药越好吗?手术伤口该如何护理?什么时候可以下床活动?……这些都是剖宫产的妈妈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请产科专家一一为您解答。    剖宫产手术中所需要的麻醉、开腹等治疗手段,对产妇的身体是一次打击,因此,剖宫产妈妈的产后恢复会比正常分娩的妈妈慢一些,而且,她们在产后更需要精心地护理。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关键点1 排尿    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为了
判断孩子“长势”如何,不是简单地跟同龄孩子比一比就得出结论了。有时候,孩子明明比别人个子大,长势却不乐观;而看着比别人小的孩子,生长发育却十分健康。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带孩子一起玩时,在一起聊天时,带孩子体检时,都会互相交流孩子的生长状况,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多高了、多重了,再和自己的孩子比一比。一比之下,有喜有忧:如果孩子长得偏快,家长心中就暗暗高兴;如果长得偏慢,家长心中则忐忑不安。难道每
心理教师承担着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与健全人格培养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就要求心理教师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学校管理者的视角下,如何对心理教师进行角色定位?心理教师应以“关注心灵成长”为工作的主基调,并在此理念指导下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为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发挥应有的价值。具体来讲,学校管理者应对心理教师进行多层次角色定位。  一、学校领导教育管理的顾问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学校管理者要做好学校管理
对学生的引导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更应该根据事件情境、涉事人物等具体情况灵活应对,真正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教师怕学生出现问题,更怕碰到问题学生。有教师戏称:“问题学生是教师的生死劫。遇上了,避无可避,解又难解,注定了有一场虐恋,只能且行且思且珍惜。”有问题的是学生,需要教育的是学生,很多教师抱着这样的心态和认识。海姆·吉诺特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联合组成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调研课题组日前开展的面向北京、武汉等全国10省市30所学校近两万名师生进行的调研显示,疫情期间青少年價值观整体积极向上。97.51%的学生表示“敬佩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的人”,91.11%的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社会作更多贡献”,同时,94.7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做到遵守社区管理规定。“在重大疫情面前
不许!不能!在孩子面前,“不”这个字我们用得太顺了,稍不留神就会从嘴边溜出来。而孩子呢,要不就是被一连串的“不”压得缩手缩脚,要不就是像打乒乓球一样把这些“不”给你一个个打回去,他没懵你先懵了……  “不行,你不能碰这个,太脏!”  “别动那个盘子,你会弄破的!”  ……  孩子像个小小探险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们呢,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跟在他后面说着一连串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