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

来源 :中国药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Obitrap MS)联用技术对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柱为Waters CORTECS T3,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μL;高分辨MS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于正离子扫描模式下扫描,扫描范围为m/z 120~1000.采用Compound Discover 3.2软件结合相关数据库等对白芥子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以峰面积对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初步评价,再以峰面积为变量对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白芥子中共鉴定出54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以芥子酸为代表)、生物碱类(以芥子碱为代表)、黄酮类等化合物.经炒制后共有1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10种显著降低、9种显著升高(P<0.05).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均能将白芥子与炒白芥子明显区分开.结论:白芥子经炒制后,其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该药材炒制后功效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对药品加速稳定性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寻找更高效、低成本且预测可靠的评估模型.方法:药品的稳定性研究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目前使用的加速稳定性模型,包括Arrhenius,Waterman和Clancy等提出的经典模型从考虑因素、适用范围的广度、实验周期长短和预测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优劣性比较.结果:经典的Arrhenius动力学模型只考虑到温度的影响,实验周期需3~6个月甚至更长,适用范围窄,仅对不足50%化学物质的稳定性能做出正确预测;而Waterman和Clancy提出的预测模
目的:探讨细叶远志皂苷(TEN)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EN中剂量+3-甲基腺嘌呤(3-MA)组[TEN 40 mg/(kg·d)+自噬抑制剂3-MA 30 mg/(kg·d)]和TEN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d)],每组10只;另将10只同系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0.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天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0.01 mL/g
目的:建立越婢加术汤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同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方法:以甘草酸铵为参照,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0批越婢加术汤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混合对照品指认共有峰;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 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筛选影响越婢加术汤质量的差异性成分.结果:越婢加术汤指纹图谱中共有20
病毒污染风险控制一直是重组生物技术产品安全性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尚未针对重组治疗用生物技术产品出台临床试验申报阶段病毒安全控制技术指南,而上市阶段的技术指南来源较为繁复,在一定程度上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困扰,延缓了新药的研发进程.因此,本文将从现行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技术要求和审评实践3个方面,对重组治疗用生物技术产品在临床试验申报阶段病毒安全控制的基本技术要求进行讨论,以期能提高相关产品的研发质量,加速申报进程.
中药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是加强中药上市后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药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旨在发现和解决中药潜在质量问题,是对现行国家药品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对打击中药掺杂使假、提高中药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所颁布的中药补充检验方法进行综述和总结,对中药补充检验方法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