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利用网络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式教学方法做了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策略;协作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悄然走入了学校,走入了课堂,走入每个学习者与教师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长处和方式、方法,对班集授课制下,固定教学内容和固定教学目标利用网络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式教学方法做了初浅的探索。
一、对固定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划分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行为明确的表达,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各种教学要素的特征和可实施的具体条件上,我们这里所要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是在班集授课制下,用网络环境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下制定的,由于我们的教学形式是学校内的班集授课制,所以教学内容是确定的,教学进度是一定的,这就决定着总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但是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各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的可能,我们应在总的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利用网络提供的可个别化教学,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满足同教学内容、同进度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在确立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时,就要积极利用网络创设的真实情境,使每个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去主动探究,并且依靠网络技术创建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从而使班集整体达到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二、采用任务驱动策略
对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后,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我们的目标。任务驱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
运用“任务驱动”策略,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下的层次目标来确定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核心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的超时空性,如果让学生自由在网络上学习,也可能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提高一些能力,但极容易使学生陷入无限的网络资源之中,抓不准方向而浪费时间和消耗精力,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从而把网络优势变成网络灾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任务驱动不仅仅是老师设计问题,还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按照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在网络这一公共区域,从网络资源内收集有关任务的信息,处理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学生可以基于自我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进行延伸和扩展,从不同的认知角度,能够对同一任务发现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当然,用“任务驱动”也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后,给予学生恰到好处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下任务之前要进行研究、查阅资料,精心设计,以及有关这一任务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以激发学生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对学生分组,进行协作研究式学习
在我们把确定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层次划分,并以此为根据规定出学习者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者要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合作并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找到任务所提出问题的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合理探究的小组。网络提供可以进行自我学习、探求,又可以方便进行交流的技术支持,所以基于网络的探究小组的建立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组内成员的差异
学习者的心智发展水平、信息知识基础、情感需求、自我调控能力不尽相同,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建立小组时,应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使认知水平、探索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素质等各有千秋的学习者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因素被归结为组内异质。
2. 任务难度要适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表明,人有探求自然动机的兴趣。但也并非任何问题所有学生都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交给学习者的任务既要有发挥其认知特点适宜于探求的空间,也不要太高,使学习者无法完成,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丧失信心,失去对完成任务的兴趣,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由于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层次划分,依此确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具有了难度差异,所以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析,以使最终布置的教学任务能基本对每一个学习者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效果。
3.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
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就能够使每一个学习者在任务的驱动下,仍然有足够的自主探求的空间,把确定的教学目标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更好地发挥网络的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时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不一定非要进行面对面的同步行为。同时,根据任务,以及探求的进程,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身份可以随时变动,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行为也由于网络而变得快捷、方便。
在许多情况下,小组成员的活动可以不同步完成,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分成分析阶段、传递阶段、反馈整理阶段。这样一来成为小组结论前,可以经过一个过程,而不至于有传统的实时环境下的压力和时间要求。
最后,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也可以为情感互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可以在网络中,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向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习者的成果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认可。这样,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保持相对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情绪状态,乐于和老师或学习伙伴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教学质量。
4. 组间同质
为保持班集教学进度一致,各小组之间的水平大致应相等,所以分组时就应考虑成员之间应该存在差距,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组组之间的初始水平差距不应太大,这样保证我们班集教学的同步,实现我们的面对全体的教学原则。
四、集体评价
做好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对所确定的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各组完成任务,并可能有新的发现,应一并做出组内总结,然后教师对各组依照制定的评价标准先对各组给出评价,并提出需继续完善的地方。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师组织全班进行总结阐释,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共同进行评价,做出最终的班级评价,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对完成任务难度较低的成员进行个别指导,使其达到教学要求。所以,评价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又是一个再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中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论玉玲.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支持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J].中小学电教,2007(09).
(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策略;协作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悄然走入了学校,走入了课堂,走入每个学习者与教师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长处和方式、方法,对班集授课制下,固定教学内容和固定教学目标利用网络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式教学方法做了初浅的探索。
一、对固定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划分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行为明确的表达,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各种教学要素的特征和可实施的具体条件上,我们这里所要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是在班集授课制下,用网络环境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下制定的,由于我们的教学形式是学校内的班集授课制,所以教学内容是确定的,教学进度是一定的,这就决定着总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但是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各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的可能,我们应在总的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利用网络提供的可个别化教学,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满足同教学内容、同进度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在确立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时,就要积极利用网络创设的真实情境,使每个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去主动探究,并且依靠网络技术创建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从而使班集整体达到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二、采用任务驱动策略
对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后,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我们的目标。任务驱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
运用“任务驱动”策略,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下的层次目标来确定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核心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的超时空性,如果让学生自由在网络上学习,也可能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提高一些能力,但极容易使学生陷入无限的网络资源之中,抓不准方向而浪费时间和消耗精力,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从而把网络优势变成网络灾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任务驱动不仅仅是老师设计问题,还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按照布置的任务,让学生在网络这一公共区域,从网络资源内收集有关任务的信息,处理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学生可以基于自我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进行延伸和扩展,从不同的认知角度,能够对同一任务发现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当然,用“任务驱动”也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后,给予学生恰到好处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下任务之前要进行研究、查阅资料,精心设计,以及有关这一任务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以激发学生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对学生分组,进行协作研究式学习
在我们把确定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层次划分,并以此为根据规定出学习者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者要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合作并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找到任务所提出问题的答案,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合理探究的小组。网络提供可以进行自我学习、探求,又可以方便进行交流的技术支持,所以基于网络的探究小组的建立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组内成员的差异
学习者的心智发展水平、信息知识基础、情感需求、自我调控能力不尽相同,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建立小组时,应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使认知水平、探索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素质等各有千秋的学习者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因素被归结为组内异质。
2. 任务难度要适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表明,人有探求自然动机的兴趣。但也并非任何问题所有学生都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交给学习者的任务既要有发挥其认知特点适宜于探求的空间,也不要太高,使学习者无法完成,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丧失信心,失去对完成任务的兴趣,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由于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层次划分,依此确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具有了难度差异,所以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析,以使最终布置的教学任务能基本对每一个学习者产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效果。
3.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
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就能够使每一个学习者在任务的驱动下,仍然有足够的自主探求的空间,把确定的教学目标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更好地发挥网络的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时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不一定非要进行面对面的同步行为。同时,根据任务,以及探求的进程,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身份可以随时变动,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行为也由于网络而变得快捷、方便。
在许多情况下,小组成员的活动可以不同步完成,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分成分析阶段、传递阶段、反馈整理阶段。这样一来成为小组结论前,可以经过一个过程,而不至于有传统的实时环境下的压力和时间要求。
最后,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也可以为情感互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可以在网络中,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向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习者的成果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认可。这样,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保持相对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情绪状态,乐于和老师或学习伙伴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教学质量。
4. 组间同质
为保持班集教学进度一致,各小组之间的水平大致应相等,所以分组时就应考虑成员之间应该存在差距,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组组之间的初始水平差距不应太大,这样保证我们班集教学的同步,实现我们的面对全体的教学原则。
四、集体评价
做好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对所确定的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各组完成任务,并可能有新的发现,应一并做出组内总结,然后教师对各组依照制定的评价标准先对各组给出评价,并提出需继续完善的地方。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师组织全班进行总结阐释,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共同进行评价,做出最终的班级评价,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应对完成任务难度较低的成员进行个别指导,使其达到教学要求。所以,评价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又是一个再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中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论玉玲.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支持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J].中小学电教,2007(09).
(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