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果蔬采后生理的变化与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应当基于这种地域化的场所和背景。文章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的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为例,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实验设计和考察方式四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教学实例,使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区域特色 果蔬采后生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5-0083-02
果蔬采后生理的变化都是处于具体的地区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背景,这种环境特征构成了果蔬采后生理变化的外在基础。并且,果蔬也与当地的地域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果蔬采后生理学的研究中,这种深层次的关联性会贯穿于整个果蔬采后的活动中——从果蔬品种的选择到中间的生理变化,再到后期的保鲜处理。因此,结合当地地域条件的特点,针对当地特有的果蔬品种进行研究,是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结合当地发展,为当地经济作贡献的应有举措。[1]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在原八一农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而学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其教学目的也是为了面向新疆地区提供有利于当地食品工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面向食品专业开设的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需要拥有更多的实践性内容,与直观的市场有着更紧密的联系。[2]这些年来,虽然对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各种果蔬采后生理变化的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3-4]但依据地域特色的教学方式将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对地区特色的经济林果产品进行分析,基于本土贮藏需求对果蔬进行保鲜,可以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果蔬采后生理的兴趣,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
近年来,食品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有90%以上是留在新疆区内的各个岗位上参加工作的,因此,对果蔬采后生理学采用地域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林果资源的认识,在工作后能迅速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促进本地经济的建设和发展。[5]
一、地域化的培养目标
新疆农大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倾向于结合当地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强化学生对当地特有果蔬知识的掌握。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在强日照和干旱的特有气候条件下,培育出闻名中国的葡萄、哈密瓜、大枣、小白杏等各种林果,初步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种植带。目前,以地方种植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已成新疆农民增收支柱性产业,成为新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但是,新疆的特色果品却经常因为采后贮运技术的不足,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每年因此损耗的果品量高达30%以上。因此,针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当向着林果采后生理的部分偏移,尤其应多注重林果采后贮运技术的讲授,使得学生多了解新疆当地林果特产的采后生理知识,在后期工作中才能应用在生产实践上。
二、地域化的教学方案
在果蔬采后生理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应当结合当地实际,除了前期对果蔬采后生理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的讲解外,还需要加强对果品贮运部分的讲授。
教学方案是课程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对单元教学工作的安排。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为了突出地域化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就要充分体现区域
特色。因此,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除了前期对果蔬采后生理学知识理论部分的讲解,后期还加强了果蔬采后处理、果蔬运输与冷链流通、果蔬贮藏方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突出对苹果、梨、葡萄、杏和枣等果品贮藏特性、贮藏方式和贮藏技术的讲解,以实例展示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如何采用冷库贮藏、气调贮藏、减压贮藏和化学药剂处理等辅助方式延长果品的贮藏期。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作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果蔬采后生理学教学方案。
三、地域化的实验设计
在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训练的实验设计安排上,通过采用富有新疆特色的果品原材料为实验试材,加强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结合生产的特性。
在实验改革上,我们采用了具有地方特色、联系区域实际的实验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在果品贮藏的实验上,采用了新疆本土特产小白杏为贮藏原材料,通过研究小白杏在不同气调贮藏方式下的生理特性,让学生对气调包装袋中氮气及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成分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思考和验证哪种气调方式更有利于小白杏的贮藏,原因是什么?是否在其他果品中也可采用此种贮藏方式?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不但能从实践中发现小白杏贮藏的问题所在,积极分析问题并调动所学以解决问题,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果品物流运输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紧密地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四、地域化的考察体系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的考察学习效果阶段,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果蔬采后生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如向学生引入小白杏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病和软化,如何解决在贮藏期中的品质保持问题?如何解决葡萄在保鲜贮藏中出现的落粒问题?如何解决在鲜枣贮藏中的酒化问题?等等。将这些特色林果贮藏运销中的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任选其中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论文。采用这样的考察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结合地域特色灵活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果蔬采后生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与所处的地域和场所相联系,用富有当地特色的果蔬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当地的贮藏保鲜特点,以恰当的、与地域特色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具有地域化的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面向经济区域特色化发展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洪波,肖贵平,郑宝东,安凤平.食品学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5-57.
[2] 韩艳丽.高职高专院校《果蔬贮运与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44-247.
[3] 赵兴文.《果蔬贮藏与加工学》教学浅议[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4:35-37.
[4] 牛广财,王宪青,魏文毅.项目教学法在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5(1):71-73.
[5] 何小红.《果蔬采后生理学》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区域特色 果蔬采后生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5-0083-02
果蔬采后生理的变化都是处于具体的地区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背景,这种环境特征构成了果蔬采后生理变化的外在基础。并且,果蔬也与当地的地域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果蔬采后生理学的研究中,这种深层次的关联性会贯穿于整个果蔬采后的活动中——从果蔬品种的选择到中间的生理变化,再到后期的保鲜处理。因此,结合当地地域条件的特点,针对当地特有的果蔬品种进行研究,是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结合当地发展,为当地经济作贡献的应有举措。[1]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在原八一农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而学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其教学目的也是为了面向新疆地区提供有利于当地食品工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面向食品专业开设的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需要拥有更多的实践性内容,与直观的市场有着更紧密的联系。[2]这些年来,虽然对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各种果蔬采后生理变化的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3-4]但依据地域特色的教学方式将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对地区特色的经济林果产品进行分析,基于本土贮藏需求对果蔬进行保鲜,可以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果蔬采后生理的兴趣,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
近年来,食品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有90%以上是留在新疆区内的各个岗位上参加工作的,因此,对果蔬采后生理学采用地域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林果资源的认识,在工作后能迅速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促进本地经济的建设和发展。[5]
一、地域化的培养目标
新疆农大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倾向于结合当地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强化学生对当地特有果蔬知识的掌握。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在强日照和干旱的特有气候条件下,培育出闻名中国的葡萄、哈密瓜、大枣、小白杏等各种林果,初步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种植带。目前,以地方种植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已成新疆农民增收支柱性产业,成为新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但是,新疆的特色果品却经常因为采后贮运技术的不足,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每年因此损耗的果品量高达30%以上。因此,针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当向着林果采后生理的部分偏移,尤其应多注重林果采后贮运技术的讲授,使得学生多了解新疆当地林果特产的采后生理知识,在后期工作中才能应用在生产实践上。
二、地域化的教学方案
在果蔬采后生理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应当结合当地实际,除了前期对果蔬采后生理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的讲解外,还需要加强对果品贮运部分的讲授。
教学方案是课程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对单元教学工作的安排。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为了突出地域化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就要充分体现区域
特色。因此,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除了前期对果蔬采后生理学知识理论部分的讲解,后期还加强了果蔬采后处理、果蔬运输与冷链流通、果蔬贮藏方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突出对苹果、梨、葡萄、杏和枣等果品贮藏特性、贮藏方式和贮藏技术的讲解,以实例展示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如何采用冷库贮藏、气调贮藏、减压贮藏和化学药剂处理等辅助方式延长果品的贮藏期。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作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果蔬采后生理学教学方案。
三、地域化的实验设计
在学生进行动手能力训练的实验设计安排上,通过采用富有新疆特色的果品原材料为实验试材,加强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结合生产的特性。
在实验改革上,我们采用了具有地方特色、联系区域实际的实验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在果品贮藏的实验上,采用了新疆本土特产小白杏为贮藏原材料,通过研究小白杏在不同气调贮藏方式下的生理特性,让学生对气调包装袋中氮气及二氧化碳等各种气体成分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思考和验证哪种气调方式更有利于小白杏的贮藏,原因是什么?是否在其他果品中也可采用此种贮藏方式?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不但能从实践中发现小白杏贮藏的问题所在,积极分析问题并调动所学以解决问题,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果品物流运输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紧密地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四、地域化的考察体系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的考察学习效果阶段,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果蔬采后生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如向学生引入小白杏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病和软化,如何解决在贮藏期中的品质保持问题?如何解决葡萄在保鲜贮藏中出现的落粒问题?如何解决在鲜枣贮藏中的酒化问题?等等。将这些特色林果贮藏运销中的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任选其中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论文。采用这样的考察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结合地域特色灵活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果蔬采后生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与所处的地域和场所相联系,用富有当地特色的果蔬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当地的贮藏保鲜特点,以恰当的、与地域特色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具有地域化的果蔬采后生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面向经济区域特色化发展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洪波,肖贵平,郑宝东,安凤平.食品学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5-57.
[2] 韩艳丽.高职高专院校《果蔬贮运与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44-247.
[3] 赵兴文.《果蔬贮藏与加工学》教学浅议[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4:35-37.
[4] 牛广财,王宪青,魏文毅.项目教学法在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5(1):71-73.
[5] 何小红.《果蔬采后生理学》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