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应符合新课程标准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w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标的适应性一直是体育教育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因而笔者针对这个问题从三方面进行讨论。一、小学体育教师掌握的体育基本理论对新课程标准的适应;二、体育教师掌握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2001年国家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和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的执行者,又是不断实验、丰富和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创造者。这一目标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及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素质,从而实现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提高教师素质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这是因为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要通过教师来发挥其作用。
  强调中小学教师体育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标准,意味着不同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地域的体育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在职业道德、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掌握情况、专业素质三个方面水平是否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可以说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否能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关系到新课程标准的成功与否。
  素质原来是一个心理学、生理学的概念,主要是一个个体的概念。素质的本意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由于使用越来越频繁,它的外延日益扩大,逐渐泛化为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要求。今日,在强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又出现了以专业标准来看待教师素质的问题。它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一名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是多元的,构成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要素也应该是互相结合和交融的。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的体育基本理论应符合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其学识水平的标准之一,但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失误。随着信息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而教师则担当起了知识、信息传播的中介。有的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师除了应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外,还应成为“头脑”工程师。无疑,新的时代对教师自身知识的承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吸收社会发展中的新思维、新科技,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理论知识。
  如果教师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无形中教师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教师的威望及形象都会得到树立和提高,特别是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都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因而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掌握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丰富的体育基本理论,这样才能使中小学生得到基本的体育理论修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系统掌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能力区别的重要特征。在体育教师的师范教育中,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贯彻始终,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完美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运动技能示范是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外在标志,也是其树立威信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明确要求学生运动技能的养成,因此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技能必须适应新课程标准。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应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所谓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掌握、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去发展和创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前人知识、经验的一种继承和扬弃。只有用不断的创新来丰富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才会有生命力。
  1.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的教学科研能力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科学素养相对较低,多数教师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有待提高。由于过去体育师范教育期间过多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重视竞技运动而忽视科研,就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水平不高。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停留在吃体力的老本上,披星戴月、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忙碌在运动场上,对多年的教学实践缺乏总结,习惯于经验感觉,轻视科学理论与科研探索。所以要把教师科研能力列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激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其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2.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内容及创新能力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标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运动的必备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和实用化。《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这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不等于沿袭己有的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项目,也不等于专家编写的体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充分发展。体育教学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外,还要在此基础上改造、建设和更新这些运动项目,充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发掘创新能力则是能否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
  3.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能力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即针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校本课程概念”。在我国,对于校本课程概念的理解有多种,叶澜认为“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自主开发自己学校的独特课程,也可以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从而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但它并不改变国家对课程的权力主体性质。课程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这对体育教师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有更多创新以满足教学需要。
  4.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能力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学实践的创新能力,是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组织、评价的实施过程。教学实践有多重层面:教学生活实践层、教学制度实践层、教学交往实践层、教学观念活动实践层。“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后环节,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实现,必须有新的实践创新作保证。”创新就要打破旧有的模式,用多样化的行为代替刻板的行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观念,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意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计划中的变通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以学生为核心,应学生而动,应情而变,这种观念、意识、方法、能力和变化是符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个性特点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活力。
其他文献
环境协调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环境评价工具.根据我国钢铁生产的资源、能源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环境排放的有关标准,提出了综合相对环境指数的概念,建立了钢铁生产的环境协调性累
自动舵是船舶的必需设备,目前广泛使用的自适应舵大都以减小由操舵和偏航所产生的附加阻力为性能指标.作者提出一种以"时间最短"为性能指标的自适应舵设计方案,当船舶出现航
在双辊铝带坯铸轧工艺中,前箱铝熔体的温度对金属熔体在铸嘴型腔中的流动性能、铸轧速度和铝带坯质量有重要影响,而确定前箱铝熔体温度的基本依据是熔体在铸嘴型腔中的能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