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幕幕中学生因不堪心理重负跳楼自杀甚至杀父弑母的悲剧屡屡上演,让人触目惊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震惊的同时,不禁反思:21世纪的中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挖掘生命滋养之源,浇灌学生的心灵
  “生命犹可贵,千金亦难买”。而我们有些中学生面对一点点挫折便冒出自杀或杀人的念头,其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产生过自杀念头是可怕的,唤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迫在眉睫,只有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尊重别人的生命,从而敬畏一切自然界的生命。语文教师要带着生命教育这份责任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比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就是尊重生命、反思生命的典范之作。我在教学过程中特意播放了2005年春节晚会上最震撼人心的舞蹈《千手观音》。正当学生赞叹并陶醉于演员们的优雅曼妙的舞姿、美仑美奂的造型时我满含深情地告诉他们:“这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当时他们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领舞者邰丽华,2岁时失聪,15岁时学习舞蹈,舞姿成了她心灵的语言,凭借《雀之灵》成为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思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身为聋哑人,他们尚能克服困难,珍爱生命,演绎人生的精彩,那么我们呢?”讲到这里,学生们惊叹声啧啧不已,我知道学生的心灵已受到生命可敬的感染。于是,我“趁热打铁”又举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洪灾中生命可歌的例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感。最后,我领着学生大声宣读生命誓言:我,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我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却在于我自己掌握。我郑重许诺:绝不辜负生命。这样巧设课堂总结,鼓舞、净化学生心灵,“润物无声”地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
  二、挖掘生命坚韧之源,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对于提高其坚韧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坚韧品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我在讲授此课时首先注重巧设导语点燃学生激情:我们每个同学正如一轮朝阳,我们不久会走到二十岁。二十岁,一个黄金、鲜花般的年龄,多么让人羡慕!你们可知道,曾经有一个人二十一岁时被病魔夺走了双腿——失去了半条命的人,我们无法想象他承受的挫折与痛苦,可是他在经历了八年生与死的痛苦肉搏之后,终于坐着轮椅走向人生辉煌!靠的是什么力量?(学生齐声:顽强的生命力!理想信念!……)这个人是谁?(学生齐声:史铁生!) 接着我又对史铁生其人其事详细介绍一番,目的是将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渗透其中。记得有几个学生在那段时间的学习中感觉特疲惫,特困难,正不知如何面对。学过此课后,他们在周记里说,他们有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相信只要笑对苦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
  三、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项链》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世界的典型人物,我在讲授此课时采用学生自编自演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表演完《丢项链》的情节后,我提出男女生分两大组辩论:“丢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学生辩论后明白主人公的悲剧是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必然结果。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爱慕虚荣的感受和看法,提升学生对爱慕虚荣的危害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1. 关爱教学,消其疑惧  由于后进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容易遭父母、教师、同学的冷淡或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普遍背着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后进生往往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疏远班集体,时常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地关心和爱护自己。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时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并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对后进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共同进步,做到“不抛弃,不放
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时机,重新构建,展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现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的原思维过程,在这种重新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构建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教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实施“全面育人”的保障。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班主任应以“春风、春雨”般的工作态度去温暖、滋润“后进生”的心田。  一、爱得有方,爱得有度  教师的爱心,集中表现在爱学生,而且爱得有方、爱得有度,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要让每一个“后进生”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种爱将成为滋润学生干旱心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数学解题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能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直觉思维确定问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有利于问题的正确快速求解,对于培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高三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呢?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数学直觉思维生成的土壤  直觉是个体先前积累和储备的经验、知识
在重盐碱、高水位的下潮地上植棉,难以达到全苗、高产的目的,通过改变种植方式,采用于播湿出、膜下滴灌、增加密度、合理的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可以使大面积收获株数提高到16400
近年来,新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各地州都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温室和大棚建设,特别是在春提早蔬菜种植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有效地促进了全区蔬菜春供能力。相比而言,对秋延晚蔬菜种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