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式构建的现实触点和理论基础]】
一、目前班级管理的困境——班主任知能的局限与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矛盾
班主任是班级和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全面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因而要求班主任本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艺术、体育、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目前的班主任队伍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接受由于受到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科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其他各方面能力较弱。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目前的高中生(尤其是城市高中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对比较全面,各方面能力都具备一定的基础,而且多元能力发展的愿望相对比较迫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一经确定不会频繁的进行更改的,这就意味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这就使得班级管理中出现了班主任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学生多元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二、班级自我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班级自我管理模式,其内在逻辑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柔性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水平、心理水平、智力水平、审美水平、社会经验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速度,适时调控管理模式,是自我管理适应自己的发展的需求,只有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自主管理中来,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管理班级。所以说,倡导学生自我管理是确保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方法。
【模式构建的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做领导其实是做好两件事,选好人,出好主意。有效的班级自我管理同样地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班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养,二是班级制度的创新设计。在这两方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设计
传统的班干部队伍构建一直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建构,班委会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小组组长等组成,团支部由支部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组成。长期以来,这种组织构成中只有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等承担大量的管理事务,得到了一定的能力锻炼,而其他班干部通常处于无事可干、形同虚设,也就谈不上能力锻炼了,其他的大多数普通同学更是没有锻炼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实行的是助理班主任、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的班级管理组织形式,助理班主任和值周班长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值日班长由助理班主任、值周班长以外的全体同学按座位顺序轮流担任。具体设计如下:
(一)助理班主任
1.组成人员:男女生各一人
2.助理班主任职责:协助班主任组织领导值周班长全面管理班级,一人主要对口班委事务,另一人主要对口团支部事务。
(二)值周班长
1.值周班长分组:两人一组,共四组
2.值周班长职责:
(1)协助助理班主任管班级日常事务,及时向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汇报班级情况;(2)落实并指导值日班长完成各项班级管理事务;(3)检查自我管理手册的记录情况和家长签名的情况;(4)检查劳动卫生、自行车摆放的落实情况;(5)维持自习课、课间操、晨会、眼保健操、课前纪律;(6)落实班级奖惩制度和班级扣分条的责任人;(7)对本周工作做出小结。
(三)值日班长职责:
(1)协助值周班長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值周班长不在时履行值周班长职责;(2)课间操、集会等大型活动时,负责拿班牌,站在队伍前面负责带操等事务;(3)负责管理班级钥匙,开好前后门,督促劳动人员及时劳动,摆放好劳动工具;(4)负责登记班级管理日志,做好交接工作。
二、班级制度的创新设计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常陷入琐碎的班级事务中,班级工作无抓手、无记录,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班级自我管理日志》和《学生自我管理手册》两种形式来实现班级管理。具体设计如下:
1.班级自我管理日志
值日班长将每天班级情况详细记录,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更民主更和谐。
2.学生自我管理手册
每位学生将自己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事情、心情感受等等能及时地进行记录,同时给自己提出改进的方法等等,日积月累,从而培养起自觉自律的思想。
通过这样的班干部构建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只需要加强两位助理班主任的培养,班级管理就可以全面放手给助理班主任和值周班长,从而从琐碎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培养。
【模式发展的展望】
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应对21世纪挑战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压力的加大,自主创新、自我管理已成为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最本质要求。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初步实行自我管理模式,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好能力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钟晓龙﹒《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目前班级管理的困境——班主任知能的局限与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矛盾
班主任是班级和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全面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责任,因而要求班主任本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艺术、体育、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目前的班主任队伍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接受由于受到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科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其他各方面能力较弱。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目前的高中生(尤其是城市高中生)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对比较全面,各方面能力都具备一定的基础,而且多元能力发展的愿望相对比较迫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一经确定不会频繁的进行更改的,这就意味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这就使得班级管理中出现了班主任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学生多元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二、班级自我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班级自我管理模式,其内在逻辑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柔性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水平、心理水平、智力水平、审美水平、社会经验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速度,适时调控管理模式,是自我管理适应自己的发展的需求,只有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自主管理中来,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管理班级。所以说,倡导学生自我管理是确保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方法。
【模式构建的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做领导其实是做好两件事,选好人,出好主意。有效的班级自我管理同样地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班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养,二是班级制度的创新设计。在这两方面,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设计
传统的班干部队伍构建一直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建构,班委会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小组组长等组成,团支部由支部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组成。长期以来,这种组织构成中只有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等承担大量的管理事务,得到了一定的能力锻炼,而其他班干部通常处于无事可干、形同虚设,也就谈不上能力锻炼了,其他的大多数普通同学更是没有锻炼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实行的是助理班主任、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的班级管理组织形式,助理班主任和值周班长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值日班长由助理班主任、值周班长以外的全体同学按座位顺序轮流担任。具体设计如下:
(一)助理班主任
1.组成人员:男女生各一人
2.助理班主任职责:协助班主任组织领导值周班长全面管理班级,一人主要对口班委事务,另一人主要对口团支部事务。
(二)值周班长
1.值周班长分组:两人一组,共四组
2.值周班长职责:
(1)协助助理班主任管班级日常事务,及时向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汇报班级情况;(2)落实并指导值日班长完成各项班级管理事务;(3)检查自我管理手册的记录情况和家长签名的情况;(4)检查劳动卫生、自行车摆放的落实情况;(5)维持自习课、课间操、晨会、眼保健操、课前纪律;(6)落实班级奖惩制度和班级扣分条的责任人;(7)对本周工作做出小结。
(三)值日班长职责:
(1)协助值周班長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值周班长不在时履行值周班长职责;(2)课间操、集会等大型活动时,负责拿班牌,站在队伍前面负责带操等事务;(3)负责管理班级钥匙,开好前后门,督促劳动人员及时劳动,摆放好劳动工具;(4)负责登记班级管理日志,做好交接工作。
二、班级制度的创新设计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常陷入琐碎的班级事务中,班级工作无抓手、无记录,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班级自我管理日志》和《学生自我管理手册》两种形式来实现班级管理。具体设计如下:
1.班级自我管理日志
值日班长将每天班级情况详细记录,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更民主更和谐。
2.学生自我管理手册
每位学生将自己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事情、心情感受等等能及时地进行记录,同时给自己提出改进的方法等等,日积月累,从而培养起自觉自律的思想。
通过这样的班干部构建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只需要加强两位助理班主任的培养,班级管理就可以全面放手给助理班主任和值周班长,从而从琐碎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培养。
【模式发展的展望】
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应对21世纪挑战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压力的加大,自主创新、自我管理已成为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最本质要求。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初步实行自我管理模式,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好能力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钟晓龙﹒《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