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颈肩综合征/按摩治疗 俯卧位
颈肩综合征是指由于颈部骨关节、韧带、筋膜、胸廓上口缩窄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引起的颈肩臂部疼痛综合征[1]。本病多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损伤劳损,颈椎退行性变化及颈胸椎小关节错位所造成。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后、项背、臂部疼痛,甚至颈肩部功能障碍,或有肌肉痿缩、上肢麻木痹痛等。
1临床资料
观察10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与女比例为2.5:3;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8个月;全部病例均经X线照片检查,结果示:颈椎间孔变窄伴颈4、5、6椎退行性变11例,颈4、5骨质增生17例,颈4~5、胸2、3椎骨增生5例,颈5~6、6~7椎间隙狭窄9例,颈肌钙化23例,颈胸椎小关节错位7例,无明显X线征36例。检查:压顶试验(+)、臂纵神经牵拉试验(+),占20例,颈4、5、6、7椎旁压痛21例,颈4、5椎旁压痛18例,颈6~7、胸2~3椎旁压痛13例,肩胛骨脊柱缘压痛11例,综合压痛45例。颈项活动度受限>50%占33例,>30%占27例,<30%占48例。
2治疗方法
2. 1基本手法:滚、按、揉、拿、点、压、扳等。
2.2选穴:风池、天柱、大椎、大杼、肩井,天宗、脾俞、肾俞、曲池、外关、合谷,威灵(在手背2、3掌骨间中点,第2指伸肌腱桡侧凹陷处)、精灵(在手背第4、5掌骨间中点,第4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阿是穴。
2.3按摩床标准:长方型四脚床,规格:200cm×60cm×65cm,离床头边缘15cm处中间有一椭圆形小孔,是按人的面型设计的,小孔中心轴下10cm两侧床缘呈")("形内凹,软床垫,操作时复盖治疗床单。
2.4操作:患者俯卧于按摩床,使颈部生理曲线处于正常状态,自然放松;术者站于患者平肩位置一侧,站左侧时用右手拇指面在颈部左侧肌肉按揉,站右侧用左手,由上向下,每侧操作5~10遍;用滚法在肩背部由上向下操作5~10遍。时间10~15分钟。术者站患者头侧,面向患者足部,双手同时提拿,按揉肩部,在颈肩臂部寻找相应的触发点(敏感点或压痛点),用拇指面或肘尖在触发点部位按压,先轻后重,同时进行按揉动作。如患者已渐趋缓解,再一次检查,有时可发觉局部有绳索状、圆结状、串珠形等硬结物体,间或残存深部激痛点、敏感点,可采取有力度的手法点压[2],分别操作3~5遍。然后用按揉法做放松颈肩背部肌肉,以双拇指面点压风池、天柱、大椎、大杼、肩井、天宗、脾俞、肾俞等穴位,按顺序点压2~3遍,每穴点压5~10秒;再在面上肢施以拿揉搓法分别操作3~5遍,点压曲池、外关、合谷、威海、精灵等穴位。共计时间约20~30分钟。
患者起床取坐位,术者站于一侧,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其头部略仰位,两手同时用力作前后左右旋转活动颈部,每侧2~3遍[3],操作时间隔上提颈项2~3次,可作颈椎拔伸牵引动作,有小关节错位时作颈部扳法或扩胸扳法。最后以劈法在肩背部劈打2~3遍结束1次治疗。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 1疗效标准[4]:痊愈为颈肩臂部疼痛消失,颈肩运动无异常,无压痛。显效为症状体征基本缓解,压痛减弱,颈肩活动度恢复>50%。有效为颈肩臂部疼痛减轻或有改善,压痛存在,颈肩活动恢复>30%。无效为颈肩臂部疼痛、运动障碍无改善,检查指征(+)。
3.2治疗结果:108例中,痊愈78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为0;5次1疗程1~6例,治疗次数为5~30次;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陈某,女,31岁,初诊日期1995年12月22日。1个星期前出现颈肩背酸胀痛,日渐加重,后部紧缩沉重感,睡眠欠佳,舌淡,脉弦细。X线照片示:无明显阳性征象;检查:颈6、7棘突旁压痛(+),右侧肩胛骨脊柱缘压痛明显,颈肌紧张,肩部触及紧张收缩的肌束,诊断为颈肩综合征。经治1次,疼痛症状消失,轻度压痛,嘱巩固治疗,1个疗程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
5讨论
颈肩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患者取俯卧位治疗,采用传统按摩手法与触发点肌疗相结合,根据"以痛为俞"和触发点肌疗的治疗原则施治,可以迅速解除肌肉紧张和疼痛,达到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功效;施以滚、按揉等手法舒筋通络,风池、天柱、肩井、大椎、天宗、曲池、外关等穴以调经通络;脾俞、肾俞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威海、精灵能发挥经外奇穴之功效;点压这些穴位能有效地刺激穴位感受器,通过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不仅能明显地提高痛阈,而且使皮层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也明显减弱,从而使局部功能活动得到调整,局部各组织之间重建立起新的平衡。
该方法治疗时间需45~60分钟,且起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临床上取俯卧位按摩治疗不但能够治疗颈肩背部疾患,还可以治疗腰臀部和四肢等部位的疼痛性疾病,疗效也比较理想,并且技术手法容易掌握,操作方便。
[1]张雪军,等。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1993;9.333~580
[2]孙边起. 上海针灸杂志,1995;2:74
[3]胡蓉江. 按摩与导引,1990;(1):26
[4]王之中. 上海针灸杂志,1996;2:14
[5]蔡朗.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2):10
颈肩综合征是指由于颈部骨关节、韧带、筋膜、胸廓上口缩窄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引起的颈肩臂部疼痛综合征[1]。本病多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损伤劳损,颈椎退行性变化及颈胸椎小关节错位所造成。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后、项背、臂部疼痛,甚至颈肩部功能障碍,或有肌肉痿缩、上肢麻木痹痛等。
1临床资料
观察10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与女比例为2.5:3;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8个月;全部病例均经X线照片检查,结果示:颈椎间孔变窄伴颈4、5、6椎退行性变11例,颈4、5骨质增生17例,颈4~5、胸2、3椎骨增生5例,颈5~6、6~7椎间隙狭窄9例,颈肌钙化23例,颈胸椎小关节错位7例,无明显X线征36例。检查:压顶试验(+)、臂纵神经牵拉试验(+),占20例,颈4、5、6、7椎旁压痛21例,颈4、5椎旁压痛18例,颈6~7、胸2~3椎旁压痛13例,肩胛骨脊柱缘压痛11例,综合压痛45例。颈项活动度受限>50%占33例,>30%占27例,<30%占48例。
2治疗方法
2. 1基本手法:滚、按、揉、拿、点、压、扳等。
2.2选穴:风池、天柱、大椎、大杼、肩井,天宗、脾俞、肾俞、曲池、外关、合谷,威灵(在手背2、3掌骨间中点,第2指伸肌腱桡侧凹陷处)、精灵(在手背第4、5掌骨间中点,第4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阿是穴。
2.3按摩床标准:长方型四脚床,规格:200cm×60cm×65cm,离床头边缘15cm处中间有一椭圆形小孔,是按人的面型设计的,小孔中心轴下10cm两侧床缘呈")("形内凹,软床垫,操作时复盖治疗床单。
2.4操作:患者俯卧于按摩床,使颈部生理曲线处于正常状态,自然放松;术者站于患者平肩位置一侧,站左侧时用右手拇指面在颈部左侧肌肉按揉,站右侧用左手,由上向下,每侧操作5~10遍;用滚法在肩背部由上向下操作5~10遍。时间10~15分钟。术者站患者头侧,面向患者足部,双手同时提拿,按揉肩部,在颈肩臂部寻找相应的触发点(敏感点或压痛点),用拇指面或肘尖在触发点部位按压,先轻后重,同时进行按揉动作。如患者已渐趋缓解,再一次检查,有时可发觉局部有绳索状、圆结状、串珠形等硬结物体,间或残存深部激痛点、敏感点,可采取有力度的手法点压[2],分别操作3~5遍。然后用按揉法做放松颈肩背部肌肉,以双拇指面点压风池、天柱、大椎、大杼、肩井、天宗、脾俞、肾俞等穴位,按顺序点压2~3遍,每穴点压5~10秒;再在面上肢施以拿揉搓法分别操作3~5遍,点压曲池、外关、合谷、威海、精灵等穴位。共计时间约20~30分钟。
患者起床取坐位,术者站于一侧,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其头部略仰位,两手同时用力作前后左右旋转活动颈部,每侧2~3遍[3],操作时间隔上提颈项2~3次,可作颈椎拔伸牵引动作,有小关节错位时作颈部扳法或扩胸扳法。最后以劈法在肩背部劈打2~3遍结束1次治疗。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 1疗效标准[4]:痊愈为颈肩臂部疼痛消失,颈肩运动无异常,无压痛。显效为症状体征基本缓解,压痛减弱,颈肩活动度恢复>50%。有效为颈肩臂部疼痛减轻或有改善,压痛存在,颈肩活动恢复>30%。无效为颈肩臂部疼痛、运动障碍无改善,检查指征(+)。
3.2治疗结果:108例中,痊愈78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为0;5次1疗程1~6例,治疗次数为5~30次;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陈某,女,31岁,初诊日期1995年12月22日。1个星期前出现颈肩背酸胀痛,日渐加重,后部紧缩沉重感,睡眠欠佳,舌淡,脉弦细。X线照片示:无明显阳性征象;检查:颈6、7棘突旁压痛(+),右侧肩胛骨脊柱缘压痛明显,颈肌紧张,肩部触及紧张收缩的肌束,诊断为颈肩综合征。经治1次,疼痛症状消失,轻度压痛,嘱巩固治疗,1个疗程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
5讨论
颈肩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患者取俯卧位治疗,采用传统按摩手法与触发点肌疗相结合,根据"以痛为俞"和触发点肌疗的治疗原则施治,可以迅速解除肌肉紧张和疼痛,达到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功效;施以滚、按揉等手法舒筋通络,风池、天柱、肩井、大椎、天宗、曲池、外关等穴以调经通络;脾俞、肾俞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威海、精灵能发挥经外奇穴之功效;点压这些穴位能有效地刺激穴位感受器,通过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不仅能明显地提高痛阈,而且使皮层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也明显减弱,从而使局部功能活动得到调整,局部各组织之间重建立起新的平衡。
该方法治疗时间需45~60分钟,且起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临床上取俯卧位按摩治疗不但能够治疗颈肩背部疾患,还可以治疗腰臀部和四肢等部位的疼痛性疾病,疗效也比较理想,并且技术手法容易掌握,操作方便。
[1]张雪军,等。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1993;9.333~580
[2]孙边起. 上海针灸杂志,1995;2:74
[3]胡蓉江. 按摩与导引,1990;(1):26
[4]王之中. 上海针灸杂志,1996;2:14
[5]蔡朗.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