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概念隐喻在外交语用中广泛使用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着重分析在中国外交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种隐喻,即建筑隐喻、植物隐喻和家庭隐喻,初步探讨其与中国外交背后的关联。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 语篇
  “概念隐喻”最早是由美国的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中提出的。所谓概念隐喻,指的是一种能以明显的或隐秘的方式支配概念形成和运作的思维机制。隐喻构建了我们的感知、思维及行为方式[1]。因此,隐喻在政治话语及外交话语中的运用都是极其广泛的。本文将借助中国外交中的语篇认识并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
  1.建筑隐喻
  房子的建成一般房屋需要精心设计、地基需要牢固,即使在建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但一旦建好便会有遮风挡雨的功能。建筑所映射出的意义大多表达强烈的、积极的意义,如重大进步、稳固、永久性等。建筑隐喻在中国外交中可以用于表示合作意向,因为任何建筑都并非一个人能完成;其中蕴含着过程长久、需要艰辛投入的涵义。例如:
  (1)我们要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①。
  (2)我们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
  (3)中国已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4)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推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
  建筑隐喻通常会用来表达人们所希望实现的一个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社会目标,这其中包括:良好的双边关系、更大的双边贸易额、和平的环境等。同时在外交言语中,运用建筑隐喻有助于树立容易相处的形象,体现出的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思想。比如例(1)(2)(3)为习总书记出访的外交语篇,借助建筑隐喻明确表达了合作共赢的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隐喻在内政中更加广泛,比如:“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借助建筑隐喻统一思想,激发人民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当中。
  2.植物隐喻
  自然界植物的健康发展的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世界事件成功发展的序列之间有经验的相似性[2]。在植物发展的过程中,只要能解决影响植物健康发展的问题(“培育”、“树立”等),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开花”、“结果”、繁荣等)。因此,其结果一般而言是积极的。例如:
  (6)努力开创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
  (7)应当标本兼治,形成各方合力,致力于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8)积极承担两国对人类社会应尽的国际责任,达成了50项重要共识和成果。
  (9)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例(6)(8)(9)表明,未来、人类社会的利益等被喻为自然过程,只要通过合理的培育和照顾,自然就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一般来说,和建筑隐喻相似的,植物隐喻被用来寻求多方的共同点,让各方看到光明的前景,唤起听众的合作和协作的兴趣。当然,例(7)中土壤映射为环境,环境有明显的好坏特征,因此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所表达的涵义不尽相同。
  3.家庭隐喻
  家庭隐喻在中国的外交言语中是一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把家庭看做是社会的缩影,家庭隐喻与文化模式相关。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家天下”政治文化传统,因此家庭隐喻通常所表现的都是主导隐喻。在本国政治中,通常会将整个国家喻成一个大家庭。
  类似的,一般在中国的外交言语中,就会将整个国际社会比作大家庭。例如:
  (10)我们希望世界充满爱,地球就是一个的大家庭,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居民。
  (11)中国参与打击ISIS的方式是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打击框架。
  每个国家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受家长约束和保护的对象(在国际社会中体现为联合国),其背后寓意表达的是不允许分裂、不允许损害家庭成员(在国际社会中则表现为合作)。
  当然,家庭隐喻衍生出范围较大的“关系隐喻”。例如:
  (12)我们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13)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促进双方务实合作、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民间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14)“远亲不如近邻”东盟十国是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已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因此,在家庭隐喻的影响下,中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对内大多强调统一、团结、和谐,而对外大多采取合作、共赢、睦邻友好的政策。
  4.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国外交语篇中的三大隐喻,即建筑隐喻、植物隐喻、家庭隐喻及其与外交行为相关性。外交说到底就是语言之间的交锋,而隐喻在外交中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外交语言通俗易懂,还经常可以达到绵里藏针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一个国家或个人外交言语的分析,了解其外交特点和其所实行的对外政策。除了以上三种在中国外交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之外,还有道路隐喻、动物隐喻等。除此之外,不同文化群体的国家之间即使存在相同的隐喻概念,其所映射出的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不做一一阐述。总的来说,概念隐喻所反映的外交信息极其丰富且耐人寻味。
  注释:
  ①例(1)至(14)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林宝珠.隐喻的意识形态力[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下高校工作的重要出发点之所在。创新,是我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赋予高校党建工作的使命。本文将探析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提出党建创新思路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创新  1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问题研究的意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主题功能,高校作为孕育青年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
摘 要:综合这几年的国情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各种行业的大幅度扩充把群众的需求推向了一个热潮,人们的需求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给我国的基层文化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现阶段我国对此项工作颇为重视,且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比如将文化工作大力推广到各个城镇地区,也收获了一部分成效,但是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让基层群
摘 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学生人格的重要塑造者。高校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刻苦钻研业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途径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
摘 要:两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模式。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进行研究和思考,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的实践和指导中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有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