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脂肪肝预约美好未来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影响儿童健康最重要的慢性肝脏疾病。
  虽然多数患儿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正常的单纯性脂肪肝,但国外学者对100名2~18岁临床脂肪肝患儿肝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单纯性肝脂肪浸润者仅占16%,其余84%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和/或纤维化;即使是单纯性脂肪肝,如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同样可以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再进展到肝硬化,最终出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相同的严重并发症,甚至需要肝移植。
  与成人一样,儿童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常常伴发。脂肪肝患儿与同龄非脂肪肝儿童相比,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可以下降50%,而胰岛素抵抗指数则增高3倍左右,近10%的患儿可以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减退等糖代谢障碍,明显高于一般儿童。同样,脂肪肝患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儿童。我国浙江学者发现,110名脂肪肝患儿与30名同龄健康儿童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是39.7%和4.2%,相差近10倍;美国有学者报告,123名2~19岁脂肪肝患儿与684名同龄非脂肪肝儿童动脉硬化(周围动脉、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或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19%;对800余名意外死亡儿童病理检查也证实,脂肪肝患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2倍于无脂肪肝的儿童。这些资料显示,脂肪肝儿童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且脂肪肝可能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标志。更让人揪心的是,在美国66例脂肪肝患儿中,随访期间竟然有2名儿童因严重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再次提供了脂肪肝患儿因心血管疾病而非肝病过早死亡的临床证据。
  大量资料证明,儿童脂肪肝不仅本身是一种潜在的进展性疾病,而且可以同时或者在成年后并发多种严重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及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他们当前和成年后的健康甚至生命,成为其预期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外学者呼吁,儿童脂肪肝就像一枚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早防早治,以尽量阻断、避免脂肪肝向恶性结局进展。
  除非进展到肝硬化阶段,一般的脂肪肝可防可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绝大多数脂肪肝的发生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关。《美国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指南》特别推荐,强力改变生活方式应作为儿童脂肪肝的一线治疗,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是脂肪肝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即使在脂肪性肝炎甚至脂肪肝相关肝硬化阶段需要药物治疗时,也应在纠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事倍功半。只是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在调整生活方式方面有特殊要求。
  1.在控制总热量、适当减少高脂高糖食品的基础上,更强调平衡饮食,避免从过度营养的极端转向营养缺乏的另一个极端,以充分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充足摄入。
  2.防治儿童脂肪肝要趁早。国内有5~6岁、国外有2岁儿童患脂肪肝,8岁儿童患脂肪性肝硬化的报告;澳大利亚学者对178名17岁脂肪肝孩子与800名同龄非脂肪肝孩子的调查发现,青少年脂肪肝的发生与3~4岁时肥胖密切相关。可见“大阿福”并非好事,防治儿童脂肪肝要从娃娃抓起。
  3.多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尤其是自控能力不足,因而在儿童脂肪肝的防治上,家长以及学校老师负有更多的引导、指导、督促和管理的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甚至全社会共同重视,才能抑制儿童脂肪肝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趋势,把脂肪肝对儿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其他文献
福建宁德读者黄某来信说:我的小孩今年8岁,平日比较贪吃,偏胖。上周去医院体检,发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都高于正常。我询问医生,医生说小孩子的血脂增高可以先不用药,以饮食干预为主,这是为什么,如何进行饮食干预?  答黄某读者:  当儿童血清胆固醇>20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130毫克/分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40毫克/分升时,就可诊断为儿童期高血脂。研究表明,儿童期高血脂对健康的危害
河北读者李某来电说:因为习惯性便秘,医生嘱咐我常揉腹。一天我在揉腹时用手抠了一下肚脐眼,发现又臭又脏。请问肚脐眼需要常洗吗?  答李某读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肚脐。肚脐是人类和哺乳动物胎儿出生时,脐带脱落结疤形成的凹陷,位于腹部正中央,用手触摸即可触及到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环状硬结。肚脐也是我们与母体连接遗留下来的痕迹。  由于肚脐凹进皮肤,皱褶多多,结构特殊,所以容易聚集污垢,形成“脐泥”。美国有科
近年来,通过媒体对一些“熊猫血”患者寻求血源的报道,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熊猫血”通常指RhD阴性血型,在国人中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血型。这些人在因伤病需要输血时,必须输RhD阴性血,但血源却非常缺乏。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血型称为“熊猫血”,取大熊猫比较珍稀的意思。  其实输血学科里是反对“熊猫血”这个说法的。首先,RhD阴性等血型并不算“珍稀”。真正可称之为“熊猫血”的,是一种“孟买血型”,全球只
2015年12月1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基金、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等机构于2009年设立的“亚太地区青年重点人群机构间工作组”发布了题为《青少年:亚太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盲区》的报告,称尽管亚太地区艾滋病病毒的新发感染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重点人群中的青少年感染却有所上升,特别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以及其他男男性行为者。  人们对于艾滋病的粗浅认知,导致艾滋病成了一
鼻出血原因众多  鼻腔局部疾病,如炎症、外伤等,都可导致鼻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大,止血并不困难。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儿和健康的青年人,只要及时止血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鼻腔肿瘤的早期,鼻出血量也不多,有些患者甚至仅仅是少量鼻涕中夹杂有血丝。必须仔细检查,及时诊治,以免肿瘤发展到中晚期,因血管破裂而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也会引起鼻出血
高危行为后不久出现一些“急性期症状”,是否说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答: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有类似症状并不代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首先要考虑的是流行病学史,即是否有过高危行为,但做出诊断依据的是实验室检测结果。  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没有一个症状是与艾滋病病毒感染一一对应,因此不能只根据发热、腹泻、肺炎、乏力、皮疹、鹅口疮等一两个症状就断定感染了艾
我是一个小小的艾滋病毒,职业是一名“杀手”。英文名是AIDS,身份证名字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小名叫艾滋病。在过去的40年里,我凭借独门“绝技”,“杀死”3500万人,目前正潜伏在全球3600多万人的身体中。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有些“烦恼”。  烦恼一  人类破解输血攻击招数  自出生以来,我的威名就在四海八荒流传。起初,我只是在国外游荡,直到1985年,中国发现一名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的境內外
《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学版)》最近刊发的一篇研究报告称,老年人出现孤独、情绪低落、抑郁等现象,可能是罹患老年性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信号。  研究人员对79名(男36名,女43名)76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跟踪研究,目的是了解老年孤独与老年性痴呆症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研究开始时,所有受试者均无老年性痴呆症的早期症状。研究人员定期对受试者进行心理测试和脑部计算机成像扫描,同时检测受试者脑部“淀粉样蛋白
踏入中年,别给自己已临迟暮的感觉,原有“男到四十一枝花,女到四十老人家”的旧说,现在已成为一种落后的观念。中年人的优势就在于承上启下,不亚于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亦不逊于老年人的成熟老道。只要知己知彼,立足于社会,沉浸入生活,就可以成为社会、家庭、工作的中坚力量和最活跃的“细胞”。心理学家提出了六项有关的问题及看法,你不妨同自己的观点比较一下。  对所有男女而言,危机高峰期产生在坐五望六的年纪。  并
家住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谢云峰(出生于1908年5月)和谢韩氏(出生于1909年3月)自2011年起,连续多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十大百岁夫妻”的称号。如今两位老人依然健在。谢云峰眼窝深邃,矍铄的目光透露出性格的朴实和善良;谢韩氏则显得温柔体贴。说起养生秘诀,谢云峰笑着话:“动静双养方能长命百岁。”  谢老爷子是沈丘县老城镇前古营村人,自幼家贫,但天资聪颖。11岁入私塾,不到兩年,就把四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