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u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呈现
  2012年我接了一个新班,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某,第一周军训就不听管教,被教官罚站。烈日下的暴晒确实让他不好受,心理上也有一定压力,最后不经班主任同意私自回家。随后在上课期间,多名任课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且对老师的管教不服气。
  于是,我找机会和他谈话,希望他遵守班级、课堂的各项纪律,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开始时很认真地口头答应了。可是过了一天,他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感到盲目、灰心,想要放弃不管,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他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负责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分居,家庭因素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心里其实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只是上初中时老师经常批评他,家长又十分溺爱,不善于正确引导他,于是他产生叛逆心理。
  找到了原因,我首先与他的父母进行交流,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做法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平日里我还经常与他沟通、交流,总是鼓励他。后来,他在纪律上、学习上,都有了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更是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我在关心他。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了明显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提高他的学习意识,我特意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学生跟他坐,并发动全班学生帮助他,目的是发挥学生的力量。这样使整个班级都凝聚起来,增强了同学相处的和谐性。我还安排他当舍长,增强他对集体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要为班级服务,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会心地笑了。我笑着对他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鼓励他,我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二、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班主任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位学生我敞开心扉亲近他,以关爱之心拨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用师爱温暖心中的坚冰。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互助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班主任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班主任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先让他与其他同学交朋友,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感到班主任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四)家长配合,多元影响。
  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根本状况,从而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问题。与家长沟通,会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纠正家庭教育的不当之处,在校对学生的教育也很放得开,使学生尽快地转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教育感言:“教育孩子是教师生命中最主要的东西。”的确,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不小心犯错,故意捣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需要的不是大声呵斥,不是严厉苛责,而是来自班主任、亲人,甚至来自全社会的关爱。真爱无痕,广博的、不求回报的师爱能成就学生美丽和人生的梦想。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当学生享受师爱雨露的滋润,在师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享受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有限,如果历史课堂涉及地理知识就很难构建很好的知识体系,再加上政治因素,学生就更难理解和掌握。特别是九年级上册第12课《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题,历史、地理、政治这三门学科的知识在这一堂历史课中贯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对这一课题的学习成为老师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总结,我在整合教学资
摘 要: 体育建设,关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体育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者利用到云南支教的机会,通过对四县城乡数十所初级中学体育课现状调研,旨在了解云南偏远城乡青少年体育课的相关情况及体育基础教育的推进现状。  关键词: 云南偏远山区 体育教学 体育设施  体育建设,关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体育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期,腾讯体
摘 要: 电子白板技术正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就电子白板在政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影响谈谈看法和体会,与专家、同行一起探讨电子白板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整合问题。  关键词: 电子白板 政治教学 应用策略 影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子白板悄然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给政治教学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新亮点,受到
一、引言  矩阵是线性代数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应用广泛的工具.矩阵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是由英国数学家A.Cayley和J.J.Sylvester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行列式的出现先于矩阵一百多年,但现在可以看做是方阵的一个数字特征.  n阶方阵A的行列式记为|A|,关于“|AB|=|A||B|”的证明有好几种方法,主要有构造2n阶行列式的方法[1],[2],利用分块矩阵的方法[3
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是由特定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等条件因素决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主战场应该是教室,应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  一、搞好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对教材的挖掘。  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多是文学名家的典范之作,或主旨思想,或思路脉络,
1.引言  前一阶段我在本刊发表了《小议日汉同形词的词义差别——以日汉词义相似的同形词为中心》,为了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下去,此次以词义完全不同的日汉同形词为中心讨论二者的差别。  2.词义的差别  词义完全不相同的日汉同形词可分为以下几种。  2.1日汉同型异义单义词。  即日汉同形词不但意思完全不相同,而且都只有一个意思。如下表所列:  这样的词在日汉同型异义词中大量存在,再比如“大臣/
摘 要: 新媒体科技的进步,给校园舆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研究高校舆论引导的作用,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实现对校园舆论的正确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和谐、理性、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校园舆论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凝聚人心、激发动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新媒体 和谐校园 舆论环
我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项测试,他先来到幼儿园,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月亮,有的说是皮球,有的说是纽扣,有的说是饼干,有的说是盘子,甚至还有的孩子说是小壁虎画的画;专家又来到小学,问了同样的问题,低年级的孩子答案有两三种:圆、月亮、太阳;高年级的孩子们只有一个答案: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知识造成的差距吗?不,这其实从一个
2008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才22岁的我,被分配到远离县城60多里的闫庄小学。刚迈进学校大门,我就被惊呆了。几间低矮的平房就是教室,操场和足球场差不多大,连宿舍都没有。办公条件更出乎我的想象,全校老师都挤在一个破旧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上满是灰尘,而且室内光线很差。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很难想象这就是我一直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由于离家比较远,晚上我住在学校,校长安排学校的一个女老师和我做伴
一、課题的来源  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一节中,重点介绍了过氧化钠的性质。这个知识点也是近几年高考中的热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演示了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根据反应原理应观察到溶液变红的现象,但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先变红后褪色”的异常现象。此课题由学生提问,自然引出,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原因探讨的兴趣,研究性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培养目标  知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