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第84届奥斯卡多项大奖的《The Artist》,直译应是《艺术家》,香港译名为《星光梦里人》。明眼人可以看得出,这是沿用《星光伴我行》(意大利电影《Nuovo cinema Paradiso》,1988年)的翻译。虽然相比中国内地的译名《天堂电影院》,《星光伴我行》曾被诟病逊色,但“星光”系列已然成了香港电影人对电影的一种敬畏情怀。
《星光梦里人》采用了充满复古味道、追求电影梦想的意译。而内容恰恰是描写一个默片时代的巨星,在有声电影的冲击下,对电影梦想的不舍不弃。从这个层面来讲,比译成单调的《艺术家》有意思得多了。
同期上映的影片《Hugo》,在香港译名为《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以下简称《雨果》),也是本届奥斯卡奖的宠儿,在视觉效果和音响方面,获得了五项技术奖。
值得留意的是,这两部同时被奥斯卡大奖青睐的影片,均表达了同一主题,即对电影史的致敬。但是,《雨果》虽然获十一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却输给了《星光梦里人》。更有趣的是,《雨果》是美国电影人向发明电影的法国人致敬,而《星光梦里人》则是法国电影人向伟大的好莱坞致敬—而法国人的欧洲中心思想向来是瞧不起好莱坞电影的。因此,两片狭路相逢,却又直奔同一主题,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儿。
《雨果》改编自布莱恩·塞尔兹尼克的小说《雨果·卡布雷特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这是一本美不可言的小说,半图半文,文字优美,插图精致。由马丁·西科塞斯执导本片,出人意料。因为,马丁和另一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是美国电影中有别于好莱坞的纽约派,而马丁更以纽约黑帮故事闻名。拍惯了刀光剑影的他,这回居然以小孩为主角,并玩起了3D。
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是著名的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很轻易地影射了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来了》,而影片在后来的情节中,也将《火车来了》的画面带入,实在令喜爱电影的观众惊喜不已。影片以小孩雨果为主角,还有他的“小女朋友”伊丽莎白,从雨果父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栩栩如生的机械人,从而引出收养伊丽莎白的教父梅里埃——原来他是将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后将之推展为公众能够享受电影的最重要人物。虽然影片的终极是向电影致敬,但却会让人联想起许多经典名著:变成孤儿的雨果,你可能会想起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躲藏在火车站钟楼上的人,当然会让人想起《巴黎圣母院》。是的,它是如此具有文学性,但是,它又是奇幻与现实的结合,充满影像特性和镜头运用的妙处,梅里埃的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肯定,不啻是对当下现代人容易忘却的懷念的一次提示。
《星光梦里人》其实与《雨果》异曲同工。1920年代末,一代默片天王乔治(让·杜雅尔丹饰)是个能演能舞且幽默英俊的演员,征服了所有观众,在影棚内是个说一不二的“王”。之后,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天王乔治被现实痛击,但他不服气,坚持要拍默片。可是,这不再是他的世界,他开始酗酒沉沦,逃避现实。幸得曾获他提携的女演员佩佩(贝热尼丝·贝乔饰)的帮助,令他最终面对现实,两人合作的有声新片令其重振声威。
本片的叙述尽管是传统的好莱坞模式,但黑白片、无声(对白)效果一直至片末,才出现声音的时候,观众是会感动的。因为片中人物对电影的那份痴情和执著,面对金钱、物质和声誉的拉扯,以及男人因为自尊的那份固执到后来放下身段的过程,默片的那种熟悉的陌生必定给观众带来各种感触。影片采用这种复古手法,为读者追述电影史的伟大。这种感情和认知,与《雨果》殊途同归。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欧洲是个著名影人,他不仅获得过戛纳影展最高殊荣,这次还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或许是好莱坞的一次大度,没有青睐马丁·西科塞斯而将荣誉颁给了他。
对电影史的致敬,让这两部影片斩获颇丰。最近还有一部关于电影的影片《梦露七日情》(My Week with Marilyn),也表达了对电影的感受、爱和思索。相比之下,《雨果》和《星光梦里人》则是着笔更遥远的默片年代,是刻凿在光影里的追述。
《星光梦里人》采用了充满复古味道、追求电影梦想的意译。而内容恰恰是描写一个默片时代的巨星,在有声电影的冲击下,对电影梦想的不舍不弃。从这个层面来讲,比译成单调的《艺术家》有意思得多了。
同期上映的影片《Hugo》,在香港译名为《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以下简称《雨果》),也是本届奥斯卡奖的宠儿,在视觉效果和音响方面,获得了五项技术奖。
值得留意的是,这两部同时被奥斯卡大奖青睐的影片,均表达了同一主题,即对电影史的致敬。但是,《雨果》虽然获十一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却输给了《星光梦里人》。更有趣的是,《雨果》是美国电影人向发明电影的法国人致敬,而《星光梦里人》则是法国电影人向伟大的好莱坞致敬—而法国人的欧洲中心思想向来是瞧不起好莱坞电影的。因此,两片狭路相逢,却又直奔同一主题,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儿。
《雨果》改编自布莱恩·塞尔兹尼克的小说《雨果·卡布雷特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这是一本美不可言的小说,半图半文,文字优美,插图精致。由马丁·西科塞斯执导本片,出人意料。因为,马丁和另一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是美国电影中有别于好莱坞的纽约派,而马丁更以纽约黑帮故事闻名。拍惯了刀光剑影的他,这回居然以小孩为主角,并玩起了3D。
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是著名的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很轻易地影射了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来了》,而影片在后来的情节中,也将《火车来了》的画面带入,实在令喜爱电影的观众惊喜不已。影片以小孩雨果为主角,还有他的“小女朋友”伊丽莎白,从雨果父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栩栩如生的机械人,从而引出收养伊丽莎白的教父梅里埃——原来他是将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后将之推展为公众能够享受电影的最重要人物。虽然影片的终极是向电影致敬,但却会让人联想起许多经典名著:变成孤儿的雨果,你可能会想起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躲藏在火车站钟楼上的人,当然会让人想起《巴黎圣母院》。是的,它是如此具有文学性,但是,它又是奇幻与现实的结合,充满影像特性和镜头运用的妙处,梅里埃的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肯定,不啻是对当下现代人容易忘却的懷念的一次提示。
《星光梦里人》其实与《雨果》异曲同工。1920年代末,一代默片天王乔治(让·杜雅尔丹饰)是个能演能舞且幽默英俊的演员,征服了所有观众,在影棚内是个说一不二的“王”。之后,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天王乔治被现实痛击,但他不服气,坚持要拍默片。可是,这不再是他的世界,他开始酗酒沉沦,逃避现实。幸得曾获他提携的女演员佩佩(贝热尼丝·贝乔饰)的帮助,令他最终面对现实,两人合作的有声新片令其重振声威。
本片的叙述尽管是传统的好莱坞模式,但黑白片、无声(对白)效果一直至片末,才出现声音的时候,观众是会感动的。因为片中人物对电影的那份痴情和执著,面对金钱、物质和声誉的拉扯,以及男人因为自尊的那份固执到后来放下身段的过程,默片的那种熟悉的陌生必定给观众带来各种感触。影片采用这种复古手法,为读者追述电影史的伟大。这种感情和认知,与《雨果》殊途同归。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欧洲是个著名影人,他不仅获得过戛纳影展最高殊荣,这次还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或许是好莱坞的一次大度,没有青睐马丁·西科塞斯而将荣誉颁给了他。
对电影史的致敬,让这两部影片斩获颇丰。最近还有一部关于电影的影片《梦露七日情》(My Week with Marilyn),也表达了对电影的感受、爱和思索。相比之下,《雨果》和《星光梦里人》则是着笔更遥远的默片年代,是刻凿在光影里的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