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上搬来个吊炉烧饼摊,每逢上下班,摊位支到马路牙子边,四四方方的大铁架子,左边案板,右边灶台,一旁支个简易玻璃橱窗。主人是一对乡下夫妇,男人长得黑红脸庞,许是常年在炉灶边烤的;女人矮胖,粗壮的胳膊拎着一大团面来回揉捏,瞬间又将其分成几份,装上盆里的豆沙、白糖、麻酱等五颜六色馅子,而后在外面裹一层芝麻,做好面坯放进烤炉内,三五分钟出来,新鲜焦脆,五香的还可夹上现作的煎蛋或火腿。
儿子嘴馋,平时最爱吃什么薯条汉堡之类的,本地特产驴肉火烧他不喜欢。可自从来了这烧饼摊子,还真让儿子的“刁嘴”吃上口了。隔三差五,我们一家便会花几块钱买上几个烧饼,我和老公要豆沙的、麻酱的,儿子要的是白糖的和五香夹火腿的。做点稀饭,就着小咸菜,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有时买多了,将剩下的在微波炉里一热,全家人围着电视边看边吃,又变成加餐小点心。
那夫妇俩奥运之前在北京摆过摊,女人常常念叨着北京的好儿,北京物价高,烧饼也卖得多些。女人她既想着给孩子多攒点钱,又想那几间老房子该翻盖了,将来总得叶落归根,整日在去和留之间矛盾着。
终于有一天,路边的摊子消失了,美味香脆的吊炉烧饼,从此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念想。
母亲来看我,将她自已亲手做的吊炉烧饼递给我,说:“知道你馋这个,吃吧。”
那一瞬间,我的心里盈满了温暖。原来,偶尔在电话里的抱怨,却被母亲记在心里,还专门做了送来。
或许是因为这份感动吧,我还是觉得母亲做的烧饼更好吃,因为里面充溢着温馨的母亲的味道。而那小摊做出的烧饼中,是另一种母亲的味道——一个矮胖的母亲,每日把对孩子的爱和期盼都揉进了面团中。
儿子嘴馋,平时最爱吃什么薯条汉堡之类的,本地特产驴肉火烧他不喜欢。可自从来了这烧饼摊子,还真让儿子的“刁嘴”吃上口了。隔三差五,我们一家便会花几块钱买上几个烧饼,我和老公要豆沙的、麻酱的,儿子要的是白糖的和五香夹火腿的。做点稀饭,就着小咸菜,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有时买多了,将剩下的在微波炉里一热,全家人围着电视边看边吃,又变成加餐小点心。
那夫妇俩奥运之前在北京摆过摊,女人常常念叨着北京的好儿,北京物价高,烧饼也卖得多些。女人她既想着给孩子多攒点钱,又想那几间老房子该翻盖了,将来总得叶落归根,整日在去和留之间矛盾着。
终于有一天,路边的摊子消失了,美味香脆的吊炉烧饼,从此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念想。
母亲来看我,将她自已亲手做的吊炉烧饼递给我,说:“知道你馋这个,吃吧。”
那一瞬间,我的心里盈满了温暖。原来,偶尔在电话里的抱怨,却被母亲记在心里,还专门做了送来。
或许是因为这份感动吧,我还是觉得母亲做的烧饼更好吃,因为里面充溢着温馨的母亲的味道。而那小摊做出的烧饼中,是另一种母亲的味道——一个矮胖的母亲,每日把对孩子的爱和期盼都揉进了面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