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初:追求“众乐乐”的收藏家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欧初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这不仅因为他鹤发童颜的外表,还有握手时的力感,交谈时的思维。
  欧初有双重身份:革命者和收藏家。
  欧初,字德正,号五桂山人。1921年生于广东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1938年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受党组织指派组织抗日游击队,任广东人民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长。抗战胜利后,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粤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省轻工厅厅长、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职务。现任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师范学院名誉教授。
  在担任领导期间,欧初对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如广东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各文化艺术团体关心支持尤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如提议拨出有关用地及经费,兴建广东省和广州市文物总店等文化设施。在业余,他注重研究传统文化,收集和研究流散在民间的名家书画、古陶瓷等文物,为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收藏家欧初,比革命者欧初整整晚了20年。
  
  收藏起步于医院
  
  乍看履历,难以将欧初与收藏联系起来。然而,从1958年花45元钱买幅齐白石的《虾》算起,年过耄耋的欧初已经有50年的收藏历史了。
  热爱文学的欧初与文艺界人士交往甚多,而与艺术品结缘则源于一次住院经历。身体有恙本是糟心事,欧初却因祸得福。广州市副市长魏今非也在养病,两个病友经常谈天说地。魏今非喜好漆器,艺术品鉴赏自然成了他们聊天的主题。
  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也热衷收藏,欧初平时跟他们一起工作,耳濡目染,从简单的艺术品欣赏到后来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欧初逐渐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品之美,一发不可收。
  随后的日子里,欧初常趁着工作之余,或在广州文德路各古玩店探访,或假出差闲暇,徜徉于北京琉璃厂、上海广东路等文物市场,乐此不疲。一次到湖南郴州,与湖南省有关部门商谈完煤炭供应后,立即跑到文物市场寻觅,并花3元买了幅罗聘《竹石幽兰图》。因广州裱工欠佳,遂转请上海博物馆装裱名师严桂荣先生重裱。这下花了270元!90倍于画价,且超过了欧初一个月的工资。
  由于收藏起点高,石涛、八大山人、徐渭、文徵明、王鉴等明清时期著名画家的作品以及王铎、郑簠、伊秉绶、刘墉等人的书法是欧初选择的对象。至上世纪60年代初,他收集的古代书画已初具规模。欧初有副近代学者罗振玉手书对联,每有人来访,他都会提出挑战:来者如读出对联,便以联相赠。令他十分得意的是:这副对联至今仍悬挂在自己的书房里。
  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欧初自称五桂山人,与书画家交往频繁,与当代书画鉴定界巨擘张珩、谢稚柳、启功等结为密友,探讨请益。
  收藏观不同于他人,欧初认为收藏不能秘不示众,应该是与众同赏、同乐。1999年以来,他先后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艺术品495件。欧初还著有《欧初书画集》《五桂山房丛稿》《五桂山房诗文集》《五桂山房用印藏印集》《芸窗清供?五桂山房藏文房用品集》《少年心事要天知》《有志尚如年少时》《五桂山房藏古书画题跋选》等书。
  
  私藏变公藏
  
  1997年,广州美术馆馆长卢延光等人在讨论广州艺术博物院建设时,曾向欧初、吴南生等老同志讨教。老同志们一致认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应当借助博物馆的形式来弘扬,以让更多的民众得到文化艺术熏陶,提高修养。欧初认为,新建的博物馆(建成后定名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应该有新的思路,除常规展厅外,应该经常举办个人收藏展览,把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呈现给公众。2000年7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落成开馆前夕,欧初已捐赠了495件艺术品,广州艺术博物院由此也有了一个“欧初艺术博物馆”。
  欧初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品,均是欧初多年集腋成裘的珍藏,包括古代书画、文房杂项、历代陶瓷器,欧初与诸名家合作的书画。古代书画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书画为主,不少作品有历代名家题跋;文房杂项收集得较为细致,诸如古人看帖用的帖架、承墨块的墨床、木雕古琴形臂搁等等;陶瓷器收藏涵盖的时期比较广;最有意思者应属欧初与诸名家合作的83件书画。“诸家”包括刘海粟、李可染、赵少昂、赖少其、关山月、黎雄才、启功、谢稚柳、唐云、黄胄、杨善深、程十发等。
  50年的收藏历程,欧初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的欣赏阶段,这一时期收藏目的简单,就是欣赏;研究阶段,随着收藏的不断深入,对各个名家的书画风格、流派等进行研究;学习临摹阶段,即自己开始动笔画一画、写一写。欧初喜欢画竹和写书法,又好诗词,古代文人墨客相聚一起饮酒挥毫,顷成合璧创作,乐在交流之中的所谓“文酒会”,这也是他最大的爱好。通过这种方式,欧初结识了文艺界、学术界的众多名流,以此作为自己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些与名家合作的书画作品,即是他们友情与雅好的见证。
  为了让更多艺术品供大家欣赏,欧初在2006年10月18日至11月5日,于广州艺术博物院历代绘画馆展出了“五桂山房藏元明清书法展”,包括元代赵子昂,明代董其昌、傅山、文徵明、洪吉亮,清代朱耷、张瑞图、王铎、郑簠、刘墉、伊秉绶、康有为、吴大澄、任伯年等大家宗师。
  


  收藏与慈善
  
  如今,以投资为目的而收藏的人比比皆是。欧初收藏艺术品,一方面出自内心的爱好,另一方面则出于保护文化遗产、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
  欧初的藏品中,很多是开门见山、触目可辨的佳构。如文徵明《杉林清话图》、徐渭《葡萄图》、赵左《溪山无尽图》、八大山人《墨荷图》、王鉴《仿倪瓒山水》、王翚《仿倪高士师子林图》、石涛《松荫闻笛图》、金农、汪士慎《墨梅图》、罗聘《竹石幽兰图》以及文徵明、王铎、郑簠、伊秉绶、刘墉等人的书法,时代特征明显,个人风格典型,有一定鉴定经验和水准者都能认定而达成共识。
  欧初收藏书画的显著特色是名家题跋多。这些书画,部分原附有前人和近、今人的题跋,到欧初手中后,又请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刘海粟、赵朴初、吴作人、启功、张珩、徐邦达、杨仁恺、谢稚柳、唐云、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李苦禅、陆俨少、何海霞、陈大羽等鉴赏并题咏。欧初认为,光看题跋就很有意思,多是评定书画品位的高低、鉴定作者或写作时代的真伪,论述其艺术风格和流派,根究其收藏的历史,考证某些史实,记录鉴赏者的观感和时间等等。题跋者对此画的感受、思维过程,全部尽现其中。题跋者绝大多数是素有书画及文学修养的书画家或鉴藏家,因而题跋中的内容无论是文字、书法、印鉴等方面,都很有观赏性和考证的参考作用。
  《钟礼八仙图卷》附34位当代名家为之题跋。此件藏品是近代著名书画家周怀民先生旧藏。这是在一次谈兴浓时,周怀民指着所藏古旧书画,让欧初任挑一件以作纪念。看到《钟礼八仙图卷》时,欧初毫不犹豫地抉择了――因为,八仙中的何仙姑是他的广东老乡。在《五桂山房藏古书画题跋选?序》中,他详述经过:“是卷经我数年之努力,敦请当代名家34人为之题跋,内容丰富,笔墨淋漓,每读一次题跋,如服一次保健药,令我神清目明、心胸豁畅。而黄永玉一跋则别开生面:既品味画之精密,风格介于廊庙江湖间,又论及八仙掌故之品类纷扰,社会复杂,时代穿错。并细数卷中人物,除随侍人员外,有刘海戏蟾在内,颇超八仙编制之数,有似今日‘政协委员特邀代表’之安排。他的跋语真是谐趣横生。”
  五桂山房藏品中,有一本册页备受欧初的珍爱。作者大振和尚,金陵人,工画,画史的记载仅此数字。画则除此册之外未见流传。画法简拙而有清气,圆厚处与龚贤早作相类。对页有龚贤等同时代人的诗跋。幸而有了这本册页,今人才知道他是清初一个以画为寄的僧人,以冷寂的笔墨,写着他落寞的心境。不知是因为这是个孤本,或是对野逸笔墨情有独钟,还是对那个大动荡时代遗民文化的特殊兴趣,总之,欧初对这本册页的宝爱不啻于那些大名家的作品,曾请谢稚柳、赖少其、唐云、黄永玉、黄胄、周怀民、李苦禅、何海霞、陈大羽、陆俨少等为之题识。一个不为人知的画家,一本貌似平凡而气味古雅的画册得以传世。重文化,重品格,本着保护文物的良好愿望出发,五桂山房的藏画风格一目了然。
  今年,欧初决定将珍藏数十年的90余幅古代书画送交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所得款项悉数捐赠慈善事业。
  
  收藏中的养生
  
  八十有七的欧老举止优雅,谈起自己的藏品眉飞色舞。欧初认为自己从收藏艺术品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即是健康。这么多年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研究,欧老的心胸更加宽广,看待问题的眼光愈发长远,对待各种磨难的态度也更加豁然,身体由内而外保持着一种最佳状态。
  现代收藏者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收藏中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物,人不能为物转。我们不应光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收藏中最重要的内涵,把自我给丢失了。收藏的真谛应该是“借物养性”,也就是我们从中不断得到学识和见解上的提高,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古代艺术品无疑体现了创作者所要表明的志向、抒发的感情,我们在研究时,可以体会出古人对待生活、对待命运、对待宇宙、对待生死的态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时期的人们可能在对待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人们对于生死、宇宙、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滞。所谓的痛苦自古以来无非就是“怀才不遇”、“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生离死别”。我们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古人早已经历过,可能早已悟出解脱的道理,并以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古人思想之精华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借鉴作用。
  谈到将藏品拍卖,欧初希望一方面能够让那些和他一样热爱艺术的藏家来继续保护这些作品,另一方面拍得款项投入公益事业,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种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老一辈革命者的高风亮节,以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收藏心态,值得后辈敬佩和学习。
其他文献
在先秦之前,四川地区生活着巴、蜀两大部族,蜀族以今天的成都为中心,巴族以川东包括现在的重庆一带为活动范围,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明,尤其是青铜器和玉器,以神秘奇异、制作精美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闻名于世。    早期的巴蜀青铜器以广汉三星堆、新繁水观音及彭县竹瓦街等地出土的文物为代表。如广汉三星堆两个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各类文物就达千余件,其中有中国目前形体最大的青铜雕像群,最大的青铜
期刊
今年春拍,宋元瓷器天价频出,现当代陶瓷走热拍场。有市场人士指出, “以明清瓷器为主体的瓷器拍卖格局正在被打破,高古瓷器、现当代瓷器将成为瓷器拍卖的两大重要板块。实质上,这一趋势预示着瓷器拍卖将正由清代瓷器为主体的时代,转入多元竞秀的新时期。”  回首中国瓷器拍卖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内地拍卖业兴起前,以香港为中心的中国瓷器拍卖,因20世纪早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收藏家群体的支撑,明代瓷器极为流行。香港
期刊
辽博的赵孟頫  《临皇象急就篇卷》    在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书画中有一件《急就篇》元代临本,题为元赵盂頫《临皇象急就篇卷》。书写者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因所居有鸥波亭,人又谓鸥波,湖州(今属浙江)人。生于南宋宝祜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嫡裔。后人元为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绘画上主张“书
期刊
曾几何时,各式各样的古代陶瓷残片被人们当成了珍宝,走进了收藏投资市场,其中许多单件残片的市场价格早已超过了万元大关,且有逐步上升之势。更主要的是,高昂的市场价格吸引来了趋之若鹜的造假者。  古代瓷片在收藏市场出现得较晚,1949年以前的北京古玩市场也有宋代“柴窑”和“钧窑”瓷器残片的交易记录,但只是特殊的个案。  改革开放以后,古代陶瓷的整器是交易和收藏的主流,瓷片收藏参与者虽呈递增之态,但人数较
期刊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晴    下午三点,一位大妈拿来一件“雍正御制”楷书款珐琅彩花鸟纹水盂。  雍正本朝的珐琅彩瓷器十分名贵,传世极少。其特点是:造型俊秀,小巧玲珑;胎体质地细腻,厚薄适中;釉面洁白细润;所绘纹饰着彩有晶莹透明的玻璃质感,彩色艳丽,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绘画细腻,表现力强,艺术水准极高;蓝色彩料鲜艳醒目类似青金蓝色;所书款识为楷书或篆书,字体工整。  反观这件珐琅彩花鸟纹水
期刊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运用水、火、土的不同特性,在一万年以前产生了人类第一次试图改造自然的创造物——陶器。又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在亚洲大陆的东部,中国人的祖先率先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瓷器。中国瓷器凝结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    神奇出泥尘    瓷器的诞
期刊
历史上的事情很有规律,往往盛极而衰,衰而能复起者,除非另起炉灶。若论之宋元以降的书法艺术能否步武前贤,有目共睹。或日,期以再攀新高,非不能已,当俟以时日,反之则鲜矣哉,中国明清书法就是明显一例。自魏晋至唐,中国书法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之后,便戛然而止了。后继者虽奋力追赶,却始终无法超越前人,尽管也余辉满天,但毕竟不是旭日当空。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不论公私庋藏的古代书法还是绘画,总是宋元以来的留存较多,
期刊
顾绣因形成于明代上海顾氏家族而得名。顾名世,号龙海,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拜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县城西北隅,也就是以前上海南市区,现今黄浦区露香园路地区,修筑了一处有名的江南园林,据说在筑园时“穿池得一石,上有赵孟頫篆书‘露香池’三字,因此名为露香园”。在这个精致的院落里,顾氏家族以书画诗词会友,结交了许多当时江南有名的文人墨客。顾氏女眷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也大大提高了其艺术修养,她们
期刊
陶瓷鉴定是文物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单纯是鉴定其真伪,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前三项有些内容相互交叉,性质近似。第四项则主要是评价陶瓷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定陶瓷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科学手段确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二是凭借考古和实践经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断定其
期刊
历史画是以历史传说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这类题材相较于纪事画,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很多从事人物画创作的明清画家,多有过历史画创作的经历。  在历史画中,历史人物的描写是最为多见的。历史上有名的一些文人或贤达常常是人们景仰膜拜的对象,如伯夷、叔齐、孔子、老子、张良、韩信、苏武、蔡文姬、吕祖谦、孔明、王羲之、竹林七贤、谢灵运、谢安、韩熙载、唐十八学士、李白、白居易、苏轼、宋江等及历朝贤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