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的多中心研究

来源 :现代中医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综合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分别设计证型、证候要素调查问卷表,对2013年9月—2014年10月于北京市3个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4例H.pylori相关性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84例H.pylori相关性胃病(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患者常见7个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反酸烧心、胃痛、胃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神疲乏力,CAG与CSG、GU与CSG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舌象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舌红苔黄(白)腻>舌暗红苔黄(白)>舌红苔黄(白)>舌红少苔,各疾病间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湿热证,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CAG与CSG、GU与CSG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主要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热>湿>气滞>寒>血瘀>气虚>阴虚,CSG与CAG、GU与CAG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ylori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以热、湿、气滞为主。H.pylori相关性胃病与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具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基于传统的生态学取样方法难以较好的回答群落物种共存、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现代生态学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建立固定大样地进行长期监测的设想并在世界各地实施.国
第六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艺术学学会年会2010年9月18-1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多家单位的100多名学者围绕艺术学建设、艺术与城市、技术与艺术、艺术与
介绍了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两种理论方法的概念、特征和联系,着重分析了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在具体研究方向、理论基础和实现手段上的区别,展望了两种理论方法在我国的
基于红外吸收气体检测原理设计了一款矿用红外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测试仪。该测试仪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实现控制和数据处理,采用双光源双探测器光路结构,对杂质气体和粉尘进
通过水中溶出率法和田间玉米根下土埋法,研究聚合物包膜控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对土壤中NO3^--N和NH4^+-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温度越低,控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速率
目的探讨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6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行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对照组41例
<正> 1996年9月1日,在英国肯特郡的一个乡村教堂里,贾妮与内维尔举行了婚礼。像许多新婚夫妇一样,他们憧憬着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然而他们一个月后,才打算飞往意大利度蜜月,
在介绍创新概念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如何创新信息咨询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