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避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是一线老师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对如何避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有自己的体会,下面谈几点经验。
一、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一般认为数学课上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既能把握课堂进度,掌握传授知识的主动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其实结果并非如此。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能主动听讲、动脑、提问、思考、做作业,课堂教学效率才有提高的基础。
二、整合细化教学任务,优化数学教学内容
整合细化教学任务,目的就是优化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细化教学任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难度,减缓坡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情趣、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还要注意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再是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激发兴趣的例子,就是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老师又出示了如下题目:3 3 3,7 7 7 7 7,8 8 8 8… 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学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正在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老师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在学生惊奇之余,老师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老师的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的学习需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既独立思考又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五、突出实践探索
让学生自己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是由“学科本位”向“关注”学生转的教法。例如,有老师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这样设计:一是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二是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拓展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例子就体现了探索的过程。
六、优化练习设计
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引入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给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促进知识和思维的正迁移。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口算、演练、笔算、操作等形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七、科学评价作业
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有所不同。老师可以采用“等级 简语”式作业评价方式,并作为描述学生作业水平,以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使其成为改变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润滑剂”。如,对一些不爱动脑筋,作业有抄袭现象的同学,则这样评价:“B 如果能独立完成作业=特优,B 如能积极开动脑筋=特优”,对爱动脑筋和很好的,则给予提醒和肯定、强化式评价。但对所有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地以个性特征为参照,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并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一、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一般认为数学课上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既能把握课堂进度,掌握传授知识的主动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其实结果并非如此。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能主动听讲、动脑、提问、思考、做作业,课堂教学效率才有提高的基础。
二、整合细化教学任务,优化数学教学内容
整合细化教学任务,目的就是优化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细化教学任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难度,减缓坡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情趣、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还要注意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再是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激发兴趣的例子,就是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老师又出示了如下题目:3 3 3,7 7 7 7 7,8 8 8 8… 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学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正在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老师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在学生惊奇之余,老师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老师的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的学习需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既独立思考又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五、突出实践探索
让学生自己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是由“学科本位”向“关注”学生转的教法。例如,有老师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这样设计:一是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二是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拓展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例子就体现了探索的过程。
六、优化练习设计
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引入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给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促进知识和思维的正迁移。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口算、演练、笔算、操作等形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七、科学评价作业
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有所不同。老师可以采用“等级 简语”式作业评价方式,并作为描述学生作业水平,以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使其成为改变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润滑剂”。如,对一些不爱动脑筋,作业有抄袭现象的同学,则这样评价:“B 如果能独立完成作业=特优,B 如能积极开动脑筋=特优”,对爱动脑筋和很好的,则给予提醒和肯定、强化式评价。但对所有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地以个性特征为参照,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并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