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发生争吵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辩证地看待。本文就小学生争吵的心理进行剖析,解读了学生争吵背后的心理倾向,做到正确归因,将矛盾化解在摇篮,从而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 学生争吵;心理解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学生,与人争吵是不可避免的。独生子女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也具其独特性,大多具有任性、孤僻、娇气、自私、忌妒、独尊、逆反、依赖性强等心理特性。这样的群体在这个年龄下,没有摩擦争吵是不正常的,它是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又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妥善处理,引导的好可帮助其自我快速成长。
一、学生争吵心理倾向剖析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必须要读懂学生争吵纠纷的心理,了解学生争吵的原因,做到正确归因,对症下药。学生争吵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倾向:
1、嫉妒报复引起争吵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不公,有意无意地偏袒优生,冷落或忽视了后进生的言行,致这部分学生产生嫉妒心理,他们嫉妒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嫉妒比自已优秀的学生,嫉妒获得佳奖的学生,而激起的报复性的争吵,有时故意找茬,得理不饶人。
2、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小学里,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不佳,表现一般,孤僻不合群,平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度低。很明显,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无疑,争吵是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的一种不错选择。
3、因为喜欢所以惹她
女生小燕是一个进城务工孩子,成绩中上,人长得秀气,是学校舞蹈队员;男生小王在班里学习成绩不佳,个子较高,性格外向,比较霸道。王浩说:“我整天想向她借东西,但她不肯。”而小燕说:“王浩自已有的东西也向我借,有事没事向我借很烦。”向班主任了解到,班里有一部分男生喜欢找小燕玩,有时会把她的东西藏起来。惹她,逗她,是内心喜欢的一种表现。
4、失爱造成的攻击性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大,在我们学校这类学生占一半以上,他们有的住校,有的寄托在校外辅导机构,有的跟着父母亲的一方,还有的跟随祖父母或其他亲威。这批孩子长期处在亲情不完整或缺失的环境下,大多存在自卑、孤僻等心理品质,形成了一些较极端的心理,要么胆小怕事,要么破罐子破摔,特别是男同学,对同学不友好,甚至充满敌意。
5、缺乏交往礼仪而吵
有一次,上课铃刚响,学生郑拓跑进教室不小心把叶子豪的作业本碰到了地上,后面跟着的许多同学惯性都踩在本子上,把叶子豪的本子踩得脏兮兮的。叶当时火冒三丈,大叫:“郑拓,你赔我本子!”郑说:“干什么?又不是我踩的”听了,叶更是怒发冲冠:“还狡辩!看我怎么教训你!”“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就七嘴八舌地吵了起来,动手扭在了一起。
6、认识偏差提高学生争吵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大吵小吵不断,甚至动手打架、摔东西;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行为失控,拍桌子、撕本子;电视等媒体上大肆渲染武力、暴力解决问题。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平时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会让他们错误地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吵架是可以解决的。
7、独尊强借引发争吵
独生子女在家受两代人的宠爱,会使他们变得小皇帝小公主脾气,十分任性与霸道,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独尊心理,自私自利,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骂人。
强借强抢,引起争吵。当向人家借东西,如好玩具等,遭到拒绝后的强要,会去争夺,想占为已有而引起争吵。
还有不履行承诺,引发争吵。送给别人的东西又要回,当东西被损坏什么的,就会出现争执,这种现象小学低段还是不少的。
二、善意的争吵不全坏
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争吵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正常交往学习,其实不然,有专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争吵都是百害而无一益,轻微善意的争吵或有利于学生成长。
1、压力在争吵中释放
有资料表明,夫妻间善意争吵有利于释放压力,妻子跟丈夫吵架有助于防止心脏病和其他致命疾病的发生,而那些不说只忍的女性,心脏病发致死的几率比选择争吵的要高出三倍。我国心理学专家表示,吵架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大声说话进行情绪的宣泄,通过感情的发泄解除自己心理的压抑,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心理健康,可以减少因长期压抑而造成疾病。小学生很多是无意识的争吵,有时吵到最后,因何而吵,都已记不清了。当他们感到情绪紧张、孤独无伴时容易与同学争吵,在争吵的过程满足心理需求。如一个不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男生,在他孤独无伴时,很喜欢扰乱女生跳橡皮筋,被女生追着跑来跑去,他显得非常得意,当然他的压力也就释放了。
2、感情在争吵后升值
有一位学生在日记写道:“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和周翔吵了架,那时我才刚刚认识同学,周翔在我的后座,我们因为一個小事吵了起来。那时我在倒数第二座,他在倒数第一座,因为教室很小,后面很挤,周翔让我往前一点,可我也没有地方,我说:‘我有没有地方了!’可不知周翔怎么了,就很生气的说:“行,地方全给你行啦吧!”可我很冤枉,我哪里做错了吗?整整一天我们俩都没说话。我很生气。我觉得他也太会冤枉人了吧。但是让我下个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居然主动向我道歉,我们又重新做好朋友,以后再也没吵架。以后周翔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天天在一块玩。因为这次争吵使我们加深了感情,我真快乐呀!”
3、心理在争吵中成熟
争吵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吃一堑长一智”,一次争吵就是一次体验,一次教训,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悟,为其成长留下深刻印象。如一位四年级孩子与父亲吵架后的反思:站在门外的我想了很久,这也是爸爸对我的爱吗?爸爸总是希望我不要一下子就耐不住性子,不要总是发倔脾气,碰到了困难不要总是抱怨,只要静下心,慢慢来就行,就像伟人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对那次的争吵感触更深了。 三、助其自助,解决矛盾纠纷
1、让学生自己解决纠纷,学会说“对不起”。
引导学生在与同伴交往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克服“死爱面子”的心态。如果做错事了,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如不小心碰到人家,要立即说“对不起”;要多点帮助同伴,人家帮助了自己,要多说“谢谢”;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借用人家的东西的时候,采用商量的口吻——“请问我可以用一下你的笔吗?”
小学课文《争吵》,事件发生后,当克莱谛提出到教室外等“我”时,“我”作好了打架防御的准备,没想到克莱谛不但不是要打架,反而是向“我”道歉,克莱谛主动友善地化解了矛盾,两人重归于好,当中大篇幅写了发生矛盾后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的心理矛盾心态,同时也为克莱谛的大方友善行为所感动。同学间道歉,大方的说出“对不起”,实践证明,对方即使非常疼痛,也会原谅的。
2、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于优生关爱有加,对于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一味地指责和训斥,势必加大学生的叛逆心理,造成师生恶化。其实每个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这么孤僻、冷漠、爱捣蛋、偷东西、偷懒……他们之所以变得这样,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在班级中,他们往往受歧视,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心,存在自渐形秽的自卑心理。对于这一类学生,作为教师,要给予真诚的爱,关注他们的基本需要,特别要让他们得到爱与归属的需要,他们才会有人生的美好追求,才会快乐,就可能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3、家校联动,共同营造育人环境。
通过电话、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及其它联系方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探讨或指导家长育儿知识经验。提醒家长不可过度宠爱孩子,凡事迁就孩子,而且在家里做小霸王,这对孩子预防纠纷不利;扭转家长育儿误区,如有些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别人打你时,一定要把别人打回来”。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
总之,争吵是学生成长的调味剂,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争吵的心理原因,正确引导,让他们学会自我处理纠纷,和解矛盾,共同成长。学生在争吵中不断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道德情操论》(英)斯密著,谢宗林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008-8-1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关键词】 学生争吵;心理解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学生,与人争吵是不可避免的。独生子女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也具其独特性,大多具有任性、孤僻、娇气、自私、忌妒、独尊、逆反、依赖性强等心理特性。这样的群体在这个年龄下,没有摩擦争吵是不正常的,它是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又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妥善处理,引导的好可帮助其自我快速成长。
一、学生争吵心理倾向剖析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必须要读懂学生争吵纠纷的心理,了解学生争吵的原因,做到正确归因,对症下药。学生争吵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倾向:
1、嫉妒报复引起争吵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不公,有意无意地偏袒优生,冷落或忽视了后进生的言行,致这部分学生产生嫉妒心理,他们嫉妒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嫉妒比自已优秀的学生,嫉妒获得佳奖的学生,而激起的报复性的争吵,有时故意找茬,得理不饶人。
2、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小学里,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不佳,表现一般,孤僻不合群,平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度低。很明显,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无疑,争吵是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的一种不错选择。
3、因为喜欢所以惹她
女生小燕是一个进城务工孩子,成绩中上,人长得秀气,是学校舞蹈队员;男生小王在班里学习成绩不佳,个子较高,性格外向,比较霸道。王浩说:“我整天想向她借东西,但她不肯。”而小燕说:“王浩自已有的东西也向我借,有事没事向我借很烦。”向班主任了解到,班里有一部分男生喜欢找小燕玩,有时会把她的东西藏起来。惹她,逗她,是内心喜欢的一种表现。
4、失爱造成的攻击性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大,在我们学校这类学生占一半以上,他们有的住校,有的寄托在校外辅导机构,有的跟着父母亲的一方,还有的跟随祖父母或其他亲威。这批孩子长期处在亲情不完整或缺失的环境下,大多存在自卑、孤僻等心理品质,形成了一些较极端的心理,要么胆小怕事,要么破罐子破摔,特别是男同学,对同学不友好,甚至充满敌意。
5、缺乏交往礼仪而吵
有一次,上课铃刚响,学生郑拓跑进教室不小心把叶子豪的作业本碰到了地上,后面跟着的许多同学惯性都踩在本子上,把叶子豪的本子踩得脏兮兮的。叶当时火冒三丈,大叫:“郑拓,你赔我本子!”郑说:“干什么?又不是我踩的”听了,叶更是怒发冲冠:“还狡辩!看我怎么教训你!”“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就七嘴八舌地吵了起来,动手扭在了一起。
6、认识偏差提高学生争吵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大吵小吵不断,甚至动手打架、摔东西;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行为失控,拍桌子、撕本子;电视等媒体上大肆渲染武力、暴力解决问题。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平时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会让他们错误地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吵架是可以解决的。
7、独尊强借引发争吵
独生子女在家受两代人的宠爱,会使他们变得小皇帝小公主脾气,十分任性与霸道,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独尊心理,自私自利,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骂人。
强借强抢,引起争吵。当向人家借东西,如好玩具等,遭到拒绝后的强要,会去争夺,想占为已有而引起争吵。
还有不履行承诺,引发争吵。送给别人的东西又要回,当东西被损坏什么的,就会出现争执,这种现象小学低段还是不少的。
二、善意的争吵不全坏
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争吵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正常交往学习,其实不然,有专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争吵都是百害而无一益,轻微善意的争吵或有利于学生成长。
1、压力在争吵中释放
有资料表明,夫妻间善意争吵有利于释放压力,妻子跟丈夫吵架有助于防止心脏病和其他致命疾病的发生,而那些不说只忍的女性,心脏病发致死的几率比选择争吵的要高出三倍。我国心理学专家表示,吵架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大声说话进行情绪的宣泄,通过感情的发泄解除自己心理的压抑,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心理健康,可以减少因长期压抑而造成疾病。小学生很多是无意识的争吵,有时吵到最后,因何而吵,都已记不清了。当他们感到情绪紧张、孤独无伴时容易与同学争吵,在争吵的过程满足心理需求。如一个不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男生,在他孤独无伴时,很喜欢扰乱女生跳橡皮筋,被女生追着跑来跑去,他显得非常得意,当然他的压力也就释放了。
2、感情在争吵后升值
有一位学生在日记写道:“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和周翔吵了架,那时我才刚刚认识同学,周翔在我的后座,我们因为一個小事吵了起来。那时我在倒数第二座,他在倒数第一座,因为教室很小,后面很挤,周翔让我往前一点,可我也没有地方,我说:‘我有没有地方了!’可不知周翔怎么了,就很生气的说:“行,地方全给你行啦吧!”可我很冤枉,我哪里做错了吗?整整一天我们俩都没说话。我很生气。我觉得他也太会冤枉人了吧。但是让我下个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居然主动向我道歉,我们又重新做好朋友,以后再也没吵架。以后周翔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天天在一块玩。因为这次争吵使我们加深了感情,我真快乐呀!”
3、心理在争吵中成熟
争吵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吃一堑长一智”,一次争吵就是一次体验,一次教训,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悟,为其成长留下深刻印象。如一位四年级孩子与父亲吵架后的反思:站在门外的我想了很久,这也是爸爸对我的爱吗?爸爸总是希望我不要一下子就耐不住性子,不要总是发倔脾气,碰到了困难不要总是抱怨,只要静下心,慢慢来就行,就像伟人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对那次的争吵感触更深了。 三、助其自助,解决矛盾纠纷
1、让学生自己解决纠纷,学会说“对不起”。
引导学生在与同伴交往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克服“死爱面子”的心态。如果做错事了,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如不小心碰到人家,要立即说“对不起”;要多点帮助同伴,人家帮助了自己,要多说“谢谢”;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借用人家的东西的时候,采用商量的口吻——“请问我可以用一下你的笔吗?”
小学课文《争吵》,事件发生后,当克莱谛提出到教室外等“我”时,“我”作好了打架防御的准备,没想到克莱谛不但不是要打架,反而是向“我”道歉,克莱谛主动友善地化解了矛盾,两人重归于好,当中大篇幅写了发生矛盾后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的心理矛盾心态,同时也为克莱谛的大方友善行为所感动。同学间道歉,大方的说出“对不起”,实践证明,对方即使非常疼痛,也会原谅的。
2、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于优生关爱有加,对于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一味地指责和训斥,势必加大学生的叛逆心理,造成师生恶化。其实每个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这么孤僻、冷漠、爱捣蛋、偷东西、偷懒……他们之所以变得这样,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在班级中,他们往往受歧视,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心,存在自渐形秽的自卑心理。对于这一类学生,作为教师,要给予真诚的爱,关注他们的基本需要,特别要让他们得到爱与归属的需要,他们才会有人生的美好追求,才会快乐,就可能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3、家校联动,共同营造育人环境。
通过电话、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及其它联系方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探讨或指导家长育儿知识经验。提醒家长不可过度宠爱孩子,凡事迁就孩子,而且在家里做小霸王,这对孩子预防纠纷不利;扭转家长育儿误区,如有些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别人打你时,一定要把别人打回来”。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
总之,争吵是学生成长的调味剂,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争吵的心理原因,正确引导,让他们学会自我处理纠纷,和解矛盾,共同成长。学生在争吵中不断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道德情操论》(英)斯密著,谢宗林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008-8-1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