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纣“象箸”到谢尔顿“筷子”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位主角围坐在一起用筷子吃饭,是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最常见的场景。荧屏中,无论是在中式餐馆就餐,还是在家里吃中餐外卖,谢尔顿和朋友们都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场面自然和谐,仿佛筷子一直以来就是他们的餐具。近20年来,在欧美影视剧里,筷子的身影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里,还是在欧洲历史剧情片里,筷子都不时现身,成为最鲜明的东方文化元素。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共有超过15亿人每天都使用筷子,差不多每四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吃饭,如此庞大的数字和如此频繁的使用,都在告诉我们筷子的重要性。
▲ 《生活大爆炸》剧照

  3000多年前,筷子诞生于中国。汉代时向东传入朝鲜半岛,隋代时传入日本,唐代前后风靡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17世纪早中期,筷子现身于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游记和信札之中,或许是因为猎奇,或许是因为方便,筷子被塞进他们的行囊,开始零星地登陆欧洲,并被摆上了欧洲皇室和贵族的餐桌。20世纪初,随着中餐、日餐等东方饮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尤其是外卖以及一次性筷子的出现,筷子在全世界的旅行明显加速,逐步成为欧美普通人都熟悉的东方餐具。

古人的“筷”意生活


  如果从餐具使用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的饮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手食、筷子和刀叉三类。其中手食是人类最早且延续至今的用餐形态,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无需学习即可掌握。时至今日,中东和南亚等地区仍保留着手食的传统。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而且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标准的中国筷子长七寸六,象征着人间烟火,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上方下圆,与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价值观相吻合;用筷子时需要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这又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与刀叉相比,筷子要简约得多,一只手一双筷子即可完成夹、拽、撕、叉、断、绞等动作,比起左叉右刀的繁复使用,可谓简单又高效。
▲ 《宴饮图》,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图中可清楚看到筷子和曲柄勺

  在汉语中,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说的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生活奢靡,使用象牙做的筷子,这件事让重臣箕子感到忧心和不安。从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中国竹子资源丰富,筷子取材于竹,成本自然低廉,容易普及到民间。从字意上看,“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箸,饭攲也”。对于“攲”,清代段玉裁注疏说“攲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攲”,也就是说,箸是人们吃饭时用来夹菜的用具,因为夹菜时,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所以用了“攲”字来说明。
▲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双箸,四川博物院藏

  虽然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且不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没有使用过筷子,就算到了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弟子们还是以手就食,没有用上筷子。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礼记·曲礼篇》中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用手吃饭时注意手上不能有汗,以保持卫生。唐代孔颖达还就此注疏说:“古礼,饭不用箸,但用手。”事实上,中国人至今都称第二个手指为“食指”,其实就蕴含着过往人们手食的信息。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案、漆盘、耳杯、漆卮及竹箸

  尽管如此,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上的食物》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雷伊·坦纳希尔认为,10世纪以后,刀叉才作为餐具进入拜占庭帝国的厨房。在此之前,刀叉都大而长,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器械。到了14世纪,作为餐具的刀叉才逐步出现在欧洲人的厨房之中。但那时人们还是更倾向手食,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都留有以手抓饭的历史画面。直到17世纪晚期,标准化生产的刀叉才被摆上普通人的餐桌。
  中國人之所以用箸,与早期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密切相关。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的蔬菜摄入量要远远高于肉类,因此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诸多表述,也提醒人们少肉多菜。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此外,中国人习惯吃热食、熟食,热的食物当然不方便直接手食,客观上也需要筷子这样的媒介。
  “箸”什么时候被叫作“筷子”?这大概是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明代江苏太仓州人陆容(1436—1494年)博学多识,曾任南京主事,所著《菽园杂记》中不仅对明代早期的朝野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家乡太仓、吴中等地的民俗多有着墨,其中就有关于筷子名称由来的记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另有明代江苏松江府人李豫亨(生卒年代不详)在《推篷寤语·订疑篇》中记述:“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 青玉镶金箸

  事实上,“箸”作为筷子的雅称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小说《红楼梦》中多有吃饭场景的描述,其中箸和筷子都是交替出现。单从发音看,“箸”为闭口音,低沉有力,“筷子”则为开口音,响亮轻盈,一个日常使用的器物,还是用开口音更便捷一些。

筷子东游记


  筷子东传的第一站为朝鲜半岛,因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朝鲜半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延伸地。传说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亡于此并建立国家,汉代中央王朝还在此设立玄菟郡进行直接管辖。无论是逃亡立国,还是设立郡县,必定会有一定数量的汉地官员前来;从词汇上看,筷子在朝鲜语中的发音与中文的“箸”也相当接近,说明中原的筷子有可能是在汉代以后传入此地的。
  另据王晴佳教授的研究,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不是筷子,而是“匙”,即勺子。而且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中国人都是箸匙共用,匙的地位也曾一度高于筷子。大约从明代开始,筷子才不断凸显其重要性,逐步取代匙成为餐桌上的绝对主角。这种餐具演变的习俗也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如晚明时期,朝鲜驻大明使臣尹国馨(1543—1611年)在《甲辰漫录》中记录:“饮食用匙箸, 见于传记者, 历历可指。而我国之俗亦然。自乱后中原大小将官征东士卒,前后出来者不知几千万。而凡于饮食,不拣干湿,皆用箸。而匙则绝不用焉。未知自何时而然也,或云大明高皇帝遗训:未平陈友谅,饮食不敢用匙。示必取之意,因以成俗,未知然否?”
  筷子传入日本的时间要晚于其出现在朝鲜半岛的时间。自东汉初首次遣使,在其后的三国及南北朝时期,日本均向中国进贡称臣。晋代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食饮用笾豆,手食。”“手食”也就说明日本至少在中国两晋时期仍没有使用筷子。
  由于地理上接近,在多次进贡之后,日本终于迎来了中国使节的回访,时间在隋代。4世纪中叶,日本大和朝廷基本完成了日本列岛的统一。为了学习隋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艺术,600年,统治日本的圣德太子向中国派遣了第一支遣隋使团。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倭国》中记载:“隋开皇二十年,倭王……遣使诣阙。其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寺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明年,帝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清将至,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又遣大礼歌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设宴享以遣,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
  虽然不满于倭王国书的措辞,但隋炀帝还是保持了大国气度,于第二年委派裴世清等13人回访日本。裴世清又称裴清,出身于关中世族,当时担任朝廷文林郎,掌管撰录文书等工作。由于《隋书》等史籍中均没有关于他的传记,人们对他的信息了解不多。但从上述记录来看,裴世清出访日本时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而且接待的方式都尽力比照隋朝的标准。据日本学者一色八郎的《箸の文化史》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接待大隋的使者,圣德太子听从了遣隋使小野妹子的建议,放弃了手食,在宴会上摆上了隋朝的筷子以款待中国使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筷子成为了日本人的餐具之一。
▲ 日本《美人图》中的筷子
▲ 韩国筷子

  隋朝二世而亡,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强盛的唐代。唐代,日本先后19次派出遣唐使,频繁的中日文化交流也让更多的筷子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人口中的“唐箸”。从时间上看,日本社会整体性使用筷子可能要到9世纪之后,因为根据《太平寰宇记·四夷》中的记述,日本仍是“饮食以手,而用笾豆,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从筷子的形态上看,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下端也更尖,這可能与日本人的分餐习惯和食物中多蔬菜和鱼类密切相关。

筷子西游记


  相比于筷子在东方传播的平淡无奇,筷子的西游颇有传奇色彩。提及西方人对筷子的记录和描述,人们大都会寄希望于大名鼎鼎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但整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丝毫不见筷子的影踪。这个关键因素的缺失,让不少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事实上,被马可·波罗遗漏的不只是筷子,就连中国人饮茶的习俗和中国人最在意的黄河、泰山、长城等文化符号也被系统性忽略了。在这位意大利人的眼中,元大都的恢弘、江南行在(杭州)的富庶和中国人的宗教与信仰才是需要记录的。
  好在200多年后,同是意大利传教士的利玛窦(1552—1610年)接棒马可·波罗经海路来到中国,很细致地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的筷子。作为明代最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8月抵达中国澳门,开始在中国进行长达28年的传教与生活。他潜心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徐光启等人交往甚密。28年中,他的足迹从澳门到肇庆、韶州,再到南昌和南京,又从南京到了北京,在介绍西方先进自然科学成果的同时,他也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其中,1615年于德国奥斯堡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的第一卷第七章《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中就写道:“他们(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大约长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经切成小块,除非是很软的东西,例如煮鸡蛋或鱼等,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利玛窦之后,记录筷子的还有传教士彼得·芒笛(1600—1667年)。17世纪中叶,当这位英国旅行者从印度进入中国南方时,他第一眼就被中国人的用餐方式深深吸引,在他厚厚的东方游记里,有大量对中国人熟练使用筷子的描述:“他(一个大运河上的船工)用手指夹着两支小木棍(大约一英尺那么长),先夹起肉来吃,然后夹了鱼和蔬菜。除了菜,他还用它吃米饭(那是他们的主食)。我是说,他先夹起一块肉,把盛有软烂米饭的小瓷碗端到嘴边,然后风卷残云般就吃完了碗中的食物。中国的上层人士也以同样的方式进食,只是和我们一样坐在桌子旁边吃。”尽管被中国人的筷子所吸引,当时的彼得·芒笛并不愿意马上去模仿使用,他觉得这样吃饭不够优雅,但当他发现中国上层人士也使用筷子时,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学会使用筷子,并购买一些筷子带回了欧洲。
▲ 利玛窦

  随着对筷子介绍的增多,筷子作为专有名词进入欧洲人词典的时间也到来了。1699年,chopstick这个单词第一次出现在英国著名航海家威廉·丹彼尔(1652—1715年)的《航行和描述》中。他写道:“这种餐具在亚洲地区非常常见,英国的海员们称它为chopstick。”为什么筷子被称作chopstick,丹彼尔解释说,chop是粤语“快”的谐音,stick则是筷子的实际形态。筷子英语的这种构词法,迅速影响了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并形成了类似的对应词汇。为此,美国韦氏词典和英国朗文词典中,chopstick一词的词源都追溯为1699年。
  清代初年,随着西方外交使者、传教士、商人自欧洲经海路来到中国,一批视野开阔的中国人也携带筷子走出国门,前往欧洲进行文化和商务交流。其中,以康熙年间的南京人沈福宗为代表。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研究,这位被西方学界称为“好奇的中国人”勤奋好学,精通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年),他受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的邀请出访欧洲,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等欧洲皇室和天主教高层的热情接见。在法国宫廷中,沈福宗先拿出一双中国的象牙筷子,当场展示了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中国的餐桌礼仪,之后向法国国王详细讲解了中国的文字和文化,最后还将一批筷子赠送给国王。一双小小的筷子,成为沈福宗打开欧洲文化大门的钥匙。有了沈福宗的介绍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垂范,筷子迅速在欧洲上层社会掀起一股风潮,这也加快了筷子在全世界旅行的步伐。

  在众多中国筷子的旅行记里,有一双筷子的故事颇为特殊,因为它是被偷到美国的。2012年2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40年后,回忆尼克松訪华》的署名文章,作者是当时加拿大《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约翰·伯恩斯。文章中,伯恩斯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了40年前尼克松访华的诸多细节,其中之一就是他如何将尼克松总统在中国国宴上用过的筷子偷走。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宴款待这位贵宾。宴会结束后,伯恩斯冲过乱糟糟的人群,来到了宴会主桌。“在那儿,我仔细观察了金色压花菜单卡和同样镀金的座位卡,以及两位主要人物座位处的象牙筷子,我很想把它们藏在口袋里,作为无可比拟的纪念品都拿走。”伯恩斯如此写道。之后,伯恩斯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迅速带着他“罪恶的”战利品离开了。随后,一名美国古董商向伯恩斯报价2.5万美元买这双筷子,被他拒绝了。后来,他将这双筷子捐给了位于美国洛杉矶橙县的尼克松总统博物馆。
  人人需要吃饭,吃饭就需要餐具。从手食到筷子、刀叉,人类的餐具总体沿着文明、卫生的方向发展。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一双筷子的旅行总能引发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因为无论是商纣王的“象箸”还是谢尔顿的“筷子”,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与交融的悸动。
其他文献
尽管彼此相距遥远、沟通有限,但关于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古代不同文化圈层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认知。如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由“水、气、火、土”四大元素构成,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地、风、水、火”构成,古代中国人则认为是“金、木、水、火、土”构建了整个世界。在这些基本元素中,“火”无疑最为特殊,它并不是自然长久地、持续地存在,它需要人们的呵护,需要人们掌握一定技巧才能获得。  有意识地使用火,是人类进化过程
电鳗新种堪称最强“生物发电机”  美国研究人员在亚马孙地区发现两个电鳗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伏打电鳗和瓦氏电鳗。其中,伏打电鳗可放电860伏,超过了此前已有的动物放电纪录。电鳗素有水中“高压线”之称,主要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能在水中发出电流来电击猎物。电鳗的放电本领曾激发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在1799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块合成电池。自250年前电鳗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电鳗仅有一个物种。此
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那样的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蚂蚁那样互相触碰触角跟对方交流。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體就会被困惑的同伴当成食物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三原色是红、黄、蓝,但为什么我们却经常使用“五彩缤纷”来泛指各种颜色,而不是“三彩”繽纷呢?在我国,古时候并没有对三原色的分析界定,我们的“五彩”实际上指代的是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其实“五彩”和我们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的木、金、火、水、土是一一对应的,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据统计,甘肃省兰州市区近900多家的面馆平均每家每天要卖出800多碗面。照此计算,兰州市区250万居民,每4人中就有1人每天要吃一碗面。这碗面就是兰州拉面。  然而,当出差或旅行到兰州的外地人特意到街上寻找“兰州拉面”时,却发现当地只有“牛肉面”,而且在这里吃到的拉面,味道格外好,常会发出“吃了这么多的兰州拉面,还是在兰州吃得最正宗”的感慨。  其实,兰州面馆的招牌上既没有“兰州”,也没有“拉”,
换个视角看黑洞  2019年4月,人类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的发布曾引起轰动,该照片揭示了一个明亮的环状结构及其黑暗的中央区域—黑洞的阴影。现在,同一研究团队—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又为这个名为M87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即黑洞在偏振光下的影像。一般生活中的光,如太阳光、白炽灯光等,称为非偏振光;当光线通过某些滤光片(如偏光太阳眼镜的镜片),或从被磁化的高温区域发射出来时,光
提到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或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人们很难忽略掉他们的帽子。今天,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即便不是严寒的冬天或烈日当头的夏日,都能见到许多人戴着帽子出行。一些特殊职业者还需要在上班时间佩戴帽子,如警察、军人、医生、护士、建筑或矿业工人以及厨师、空姐等。在时尚界,无论是欧美时装周闪亮登场的模特,还是大型活动中汇集的明星,帽子都是他们身上不可或缺的时尚元素。关于帽子,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
  
与头发相比,成年男性的胡子生长速度要快得多,一旦两三天不处理便会胡子拉碴,形象不佳,所以剃须刀成为每一个成年男性的日常所需。但受区域文化、宗教戒律以及特定习俗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胡子的态度迥然不同,这就使剃须刀的旅行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追踪。  如古犹太人可能就不剃胡须,因为在他们的古老经籍《塔纳赫》“利未记”19章27节中就规定说:“剃除左右二处太阳穴边之毛发和胡须,或是在皮肤
瑞士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发了一款全新的细胞天平,不仅能对活细胞重量进行称量,还可以监测细胞重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个细胞天平的精确度可以达到数毫秒和万亿分之一克。细胞在受控的细胞培养皿条件下进行称重,测得的重量为2~3纳克。天平的称重臂是一个像晶片一样薄、表面覆盖纤维蛋白的透明硅制悬臂,能放到培养皿底部,轻推并拣起单个细胞。这个细胞会悬挂在这个微小悬臂的底部进行称重。通过这项新技术,科学家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