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车轮驶进了21世纪。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促使世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由单纯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
一、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暇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这是何等美妙而快乐。学习其实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二、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大众教育的课程理念之上,是建构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大众教育的课程理念就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益,要让所有的儿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适应大众教育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学习就必然要建立新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不仅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更是一个以宏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开放的学习系统。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室式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问题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
三、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1.以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采用哪些方法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一些优秀教师及学者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以实施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正确发挥学生评价的导向功能,特别是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和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人们已经认识到原有的学生评价存在着许多的局限与不足。即①评价的功能上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忽视了其诊断、反馈和矫正的作用;②评价的内容上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初中生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③评价标准上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④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倚重理化的结果,忽视了评语日常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学习日记等质性评价;⑤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⑥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其学习的过程等等。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形成性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是表扬和鞭策,从而促进其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行为习惯等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得到了引导和改进。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表现与成果,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它,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
一、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暇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这是何等美妙而快乐。学习其实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二、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大众教育的课程理念之上,是建构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大众教育的课程理念就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益,要让所有的儿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适应大众教育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学习就必然要建立新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不仅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更是一个以宏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开放的学习系统。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室式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问题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
三、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1.以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采用哪些方法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一些优秀教师及学者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以实施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正确发挥学生评价的导向功能,特别是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和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人们已经认识到原有的学生评价存在着许多的局限与不足。即①评价的功能上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忽视了其诊断、反馈和矫正的作用;②评价的内容上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初中生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③评价标准上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④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倚重理化的结果,忽视了评语日常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学习日记等质性评价;⑤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⑥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其学习的过程等等。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形成性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是表扬和鞭策,从而促进其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行为习惯等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得到了引导和改进。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表现与成果,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它,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