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哀者”索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人墓碑记》中的“谁为哀者”一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新老课本都没有给单独作注。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很容易解释,其实不然。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新旧《教学参考书》及许多文言翻译资料,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信服。现将各种翻译列举如下。
  一种是以人教版的旧《教学参考书》(1991年第1版——1999年第3版)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在”,把“哀者”理解为“哭”,把“谁为哀者”译为“谁在哭”。
  二是以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为了”“替”,“为”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他)”,“者”理解为语气助词。把这一句译为“谁为他哭”。另有《语文知识》(1995年第12期)发表的沈双健的文章《“谁为哀者”辨》,将该句译为“谁为他悲哀呢”。还有其他一些文言文翻译资料也如此理解。
  三是把“为”理解为“是”。把该句翻译为“谁是同情者”。如江夏等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等。
  四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6月第1版)把“谁为哀者”理解为倒装句“为谁哀”,译为“在为谁悲伤”。路来果主编的《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9月第一版)译为“在为谁悲痛”。先师朱声琦教授编著的《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理解为“替什么人哀伤”。
  这几种理解都让人生疑,不合逻辑。因为不管是理解为“谁在”“谁是”“谁替”,还是“为谁”“替谁”,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即面对确定的对象而问“谁”,不合常理。表示哀痛的人,当然是正在哭的人。已经“哭声震动天地”了,还用问“谁在哭”“谁是同情者”吗?哀痛的对象当然是周顺昌。周顺昌正被毛一鹭指使的缇骑逮捕着呢。作者行文没有特别的需要,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法,怎么会如此让人不可思议?再者,缇骑问这么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为什么就“众不能堪”了?还有,后文明明说“乘其厉声一喝”,这软绵绵的一句问话,怎么就成了“厉声一喝”呢?
   其实,这些悖情悖理的理解,都是对“为”字的解释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不把“为”理解作“是”“在”或“为了”“替”等,该句就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一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作如下理解,则文从字顺。
  该句中的“谁”既不指眼前正在哭的人,也不指周顺昌,就是一个表不确定对象的疑问代词。“为”是“使、让”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兼语“之(你们)”。“哀”理解为“哀痛、悲伤(哭)”。“者”表疑问的语气助词。这样理解,该句就非常通顺,且合乎逻辑了。整个句子翻译为“谁让你们哀痛的”,意思是“谁让你们哭的”。这样的责问,这样的“厉声一喝”,才使得“众不能堪”,众才“抶而仆之”。上句中的“谁、哀、者”作上述解释是常见的,没有疑问,不再赘述。关键是“为”字理解为“使、让”,就不那么常见了。其实,古文中“为”字理解为“使、让”的例子,只要翻翻工具书,是不难找到的。
  把“谁为哀者”译为“谁让你们哀痛的”,文理通畅,所有矛盾都消除了。
  
   (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两年前,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班级中有个小姑娘,她那苍白的小脸,扁扁的小嘴还略微歪斜,瘦弱的身体……一见就让人感到可怜。记得刚入学,她妈妈就对我说:“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这样,舌尖下面一根筋连着,话说得不清楚,也不太爱说话,学习只要能跟上大家就行。”我暗暗地提醒自己,一定要給她更多的关怀,以抚平她那颗还未长大就已被刺伤的心灵。  新学期也渐渐地拉开了序幕。果然这孩子蔫蔫的,不太爱说话
〔摘要〕“两绘”心育课,即绘本心理活动课和绘画心理体验课,是一种在小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这种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心育模式,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发展、预防和矫治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本文详细论述了“两绘”心育课程的架构和实施要点。  〔关键词〕绘本;绘画;班级心育课  〔
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植物的新用途,可以经过基因改造后用来反恐,发现那些隐蔽的炸弹。培育出反恐植物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女生物学家居恩·梅德福特等人,她利用植物的自卫反应机制找到了探测炸弹的新方法。虽然植物没有像动物一样的感觉器官,也不能像动物一样四处奔跑,但是它们也能感知环境,并能趋利避害,人们可以用植物的这种特性来监测环境。  梅德福特培育出一批能反恐的拟芥兰,可检测由黄色炸药制成的炸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人人都可能犯错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因势巧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那么错误就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发现错误,高兴地面对  俗话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作为数学教师,没有谁没尝过错误的滋味。例如,教学方法错误
幼儿期是儿童合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前期,儿童的合作已经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处于幼儿期的准备阶段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合作学习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一、确立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与传统目标相区别的是,合作学习强调合作性目标。合作性目标是指幼儿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该达到的社会性合作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使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势态,离不开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素质的、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职业要求的一线实用人才。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是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规划教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与纰漏实属在所难免。其中,语言表达方面的不严谨尤为教材编写者及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本着“建设性的目的”,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赵中利编著的《现代秘书心理学》中的瑕疵作以下
美国宇航局2010年12月3日表示,在地球上发现全新的微生物,它能利用砷进行新陈代谢,砷含有剧毒。该细菌能依靠砷维持生长。该发现推导出新的可能,即有机体可以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甚至是在地球上利用生物化学能生长,这是过去未曾发现的。细菌从加利弗尼亚单色湖(Mono Lake)中提取,然后密封培养。  科学家说,结果如果被确认,那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存在于何处”概念的范围将扩大。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生物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面前展开,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
摘要:新课改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把思想政治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索然寡味。如何把思想政治课上的绘声绘色、让学生入耳入脑,发挥思想政治课应有的价值呢?动人春色不须多,教师若能在导入新课时做到精彩巧妙,就能触动学生的动情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动情点;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二是体现了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