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各种能力的纽带,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启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吸引中学生的磁铁,更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生动曲折的故事和奇异的实验以及新颖有趣的问题都可以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在讲课的开头,就应用故事、实验或问题来吸引学生。例如讲述遗传知识“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可向学生介绍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婚姻悲剧加以点拨。达尔文同其表姐结了婚,共生了10个孩子,其中就有3个夭折、3个儿子终生不育。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又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很好。再如,讲解遗传时,我们首先提出:“为什么中国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为什么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却生了个白化病的男孩?而一对都是多指的夫妇,倒生了个手指正常的女孩?感冒会遗传吗?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学生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状态下,渴望找到答案,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待教师讲解。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 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和疑问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可见提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所提的问题能否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主动活动。无论提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首先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质疑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阶段相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认识发展阶段不同,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应不同。这里讲的“适应”包括预期可以达到的知识水平。只有难易适度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如对“性染色体”这一概念的教学,在讲授新课之前如果教师提问:“什么是性染色体?”由于没有知识基础,显然是为问而问,启而不发,因此质疑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先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后再问:“雌果蝇和雄果蝇的染色体种类、形态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果蝇的性别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就能引发学生思维,并形成“性染色体”的初步概念。在单元复习时,如果简单地问:“什么是性染色体?”虽然可以起到巩固、记忆定义的作用,但学生只能死背定义,感到乏味,仍然是“启而难发”。如果改为:“同源染色体是否都是大小、形状相同?”“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是不是都是同源染色体?”这样质疑,不但能从侧面唤起学生对“性染色体”的记忆,同时由于提问题的角度不同了,问题的范围也增大了。这就促使学生将这一概念与另一些概念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创设理想的课堂情景
枯燥无味的注入式教学往往使学生厌倦和反感,从而扼杀学生的思维欲望。相反,一个内容充实、情趣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才能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实践表明,兴趣是启发思维的最好方法,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起点和动力,创设理想的课堂情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手段。当然,在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天长市铜城中学)
一、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启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吸引中学生的磁铁,更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生动曲折的故事和奇异的实验以及新颖有趣的问题都可以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在讲课的开头,就应用故事、实验或问题来吸引学生。例如讲述遗传知识“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可向学生介绍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婚姻悲剧加以点拨。达尔文同其表姐结了婚,共生了10个孩子,其中就有3个夭折、3个儿子终生不育。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又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很好。再如,讲解遗传时,我们首先提出:“为什么中国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为什么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却生了个白化病的男孩?而一对都是多指的夫妇,倒生了个手指正常的女孩?感冒会遗传吗?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学生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状态下,渴望找到答案,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待教师讲解。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 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和疑问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可见提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所提的问题能否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主动活动。无论提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首先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质疑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阶段相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认识发展阶段不同,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应不同。这里讲的“适应”包括预期可以达到的知识水平。只有难易适度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如对“性染色体”这一概念的教学,在讲授新课之前如果教师提问:“什么是性染色体?”由于没有知识基础,显然是为问而问,启而不发,因此质疑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先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后再问:“雌果蝇和雄果蝇的染色体种类、形态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果蝇的性别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就能引发学生思维,并形成“性染色体”的初步概念。在单元复习时,如果简单地问:“什么是性染色体?”虽然可以起到巩固、记忆定义的作用,但学生只能死背定义,感到乏味,仍然是“启而难发”。如果改为:“同源染色体是否都是大小、形状相同?”“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是不是都是同源染色体?”这样质疑,不但能从侧面唤起学生对“性染色体”的记忆,同时由于提问题的角度不同了,问题的范围也增大了。这就促使学生将这一概念与另一些概念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创设理想的课堂情景
枯燥无味的注入式教学往往使学生厌倦和反感,从而扼杀学生的思维欲望。相反,一个内容充实、情趣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才能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实践表明,兴趣是启发思维的最好方法,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起点和动力,创设理想的课堂情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手段。当然,在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天长市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