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从八年级开始,每单元都有3-4篇的阅读短文,这些短文生词量大、篇幅长、语言点较多。根据学生学后的反映,在进行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注重词汇、语言点、句型的记忆,在阅读能力方面得到的锻炼却不多。根据课改的要求,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学-教-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为阅读课教学设计了有效可行的学案,以供学生作为阅读材料使用。
根据洋思中学的经验,学-教-练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困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
“先学”,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然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学习。学生解决不了的普遍性问题,教师要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由于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洋思中学的经验,对于学-教-练课堂教学模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使其更具操作性,更符合中考的要求。
以下以Go for it!九年级(上)教材第三单元中一篇阅读短文的教学为例说明阅读学—教—练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根据英语阅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阅读材料重组,形成与中考题型贴近的听力、词汇、阅读、翻译四个部分。学生根据学案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一部分:听力。
此部分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前学生一般是看着原文听,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但是对于学生听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将阅读原文改为听力材料,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检查,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他同学完成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根据短文内容,每个自然段各设2-3道听力理解题。
第二部分:词汇(主要是词组)。
词汇是理解短文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学案将会按照词组在短文当中出现的顺序,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根据中文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英文。当学生独立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解决组员的问题。然后请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答案与全班同学分享。通过这一部分,首先学生可以独立解决词组的问题;其次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通过讨论分享,增强了学生自我纠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师进行评价时,对词组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同义词句、简单用法等。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阅读理解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己对短文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题目可以参考书本后面的问答题。
第四部分:翻译。
以上三部分基本解决了阅读当中的问题。对于短文其他语言点的处理,可以采用翻译的方式。短文当中出现的长难句,或是包含重要语言点的句子,按照句子在短文当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学案中,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中文找出相对应的英文句子。学生有了听力、词汇、阅读理解这三部分的基础,根据中文找出相应的英文,难度不大。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语言点,并做相应的讲解练习。通过这一部分,学生对长难句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同时掌握了必要的语言点,一举两得。
例如:
1. 前几天,我和我的朋友谈论了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
The other day, my friends and I talked about the rules that we have in school.
(语言点:that we have in school 为定语从句。)
2. 问题是我所有的同学都认为制服很难看。
The problem is that all my classmates think the uniforms are ugly.
(语言点:that 引导一个表语从句。)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通过独立完成以及组内讨论,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员发言、全班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队的成员全部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操练活动中得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这对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进而提高学习质量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周侯辰)
根据洋思中学的经验,学-教-练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困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
“先学”,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然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学习。学生解决不了的普遍性问题,教师要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由于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洋思中学的经验,对于学-教-练课堂教学模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使其更具操作性,更符合中考的要求。
以下以Go for it!九年级(上)教材第三单元中一篇阅读短文的教学为例说明阅读学—教—练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根据英语阅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阅读材料重组,形成与中考题型贴近的听力、词汇、阅读、翻译四个部分。学生根据学案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一部分:听力。
此部分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前学生一般是看着原文听,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但是对于学生听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将阅读原文改为听力材料,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检查,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他同学完成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根据短文内容,每个自然段各设2-3道听力理解题。
第二部分:词汇(主要是词组)。
词汇是理解短文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学案将会按照词组在短文当中出现的顺序,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根据中文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英文。当学生独立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解决组员的问题。然后请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答案与全班同学分享。通过这一部分,首先学生可以独立解决词组的问题;其次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通过讨论分享,增强了学生自我纠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师进行评价时,对词组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同义词句、简单用法等。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阅读理解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己对短文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题目可以参考书本后面的问答题。
第四部分:翻译。
以上三部分基本解决了阅读当中的问题。对于短文其他语言点的处理,可以采用翻译的方式。短文当中出现的长难句,或是包含重要语言点的句子,按照句子在短文当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学案中,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中文找出相对应的英文句子。学生有了听力、词汇、阅读理解这三部分的基础,根据中文找出相应的英文,难度不大。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语言点,并做相应的讲解练习。通过这一部分,学生对长难句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同时掌握了必要的语言点,一举两得。
例如:
1. 前几天,我和我的朋友谈论了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
The other day, my friends and I talked about the rules that we have in school.
(语言点:that we have in school 为定语从句。)
2. 问题是我所有的同学都认为制服很难看。
The problem is that all my classmates think the uniforms are ugly.
(语言点:that 引导一个表语从句。)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通过独立完成以及组内讨论,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员发言、全班共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队的成员全部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操练活动中得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这对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进而提高学习质量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