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成因的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综合治理策略进行了阐述,从而科学防控森林病虫害,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53
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仍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仅占我国面积的12%。全国人均占有森林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的1/8。近年来,全国森林病害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每年发生面积在870万hm2以上,造成木材生长量减少1700多万m3,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堪称“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
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且呈递增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且发生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严重危害的有200多种,危害面积从建国初期的年均320万hm2,到“十一五”期间的年均0.11亿hm2,病虫害分布遍布全国,现在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率仍每年呈偏重偏升的发生态势。
1.2 森林病虫害的成灾原因
1.2.1 人工林比重加大且人工林栽植单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木材的需要,导致大量栽植人工纯林,天然林比重逐渐减小,生物多样性也逐渐被破坏,加上这种单一结构的林地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一旦侵害,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灾害且防治起来难度极大。
1.2.2 盲目引种,没有适地适树
每一个树种都有其适应的生长范围。超越了它的适合生长区域,便不能正常生长使得其生长势逐渐减弱造成病虫害。近年来国内外的先进引种技术使得“南树北种”,“外树内种”等现象逐渐流行,由于盲目的引种,不仅由于不适应的生长范围让感病的危险性加大,且容易带来外来入侵物种。
1.2.3 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
有些林场,或者飞播林区,初植密度过大,每667m2立木密度达5、6千株,林分很快郁闭,没有保持适当的造林密度,加上经營管理跟不上,不能及时合理的间抚育伐,就会造成林地通风透光较差,幼树营养状况不良,很难抵御病虫害。一旦造成病虫害,即使再好的药剂,也于事无补,终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2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经济、有效、适用的原则,因事因地制宜,合理的运用生物、物理、机械和化学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2 综合治理的措施
2.2.1 加强植物检疫,特别是产地检疫
从源头上防止病虫害侵害森林。植物检疫是国内外一种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限制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播的措施。保障了林业生产的安全发展。把好植物检疫关必须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从观念上主动遵守检疫的法规条例,理解并支持检疫工作人员,才能保障植物检疫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2.2.2 坚持生态防治,建立自然生态的营林体系
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条件下,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倡良种壮苗,甚至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得抗虫林木,积极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林业工程中,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每一个生产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造林质量从而加强林木自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2.3 强化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从而和防治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科学及时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当地的病虫害情况,才能早发现、早处理病虫害,阻断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避免发生重大的森林病虫害。
2.2.4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
要坚持科学防治,改进防治手段,拓宽防治途径,提倡使用无公害农药,植物源农药,积极运用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积极主动的运用天敌防治病虫害,从而适应病虫害防治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2.2.5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建立社会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作为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后备力量。
以往防治森林病虫害就是要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完全杀死。而今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森林病虫害,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对于这些病虫害要侧重于调节,做到有病有虫不成灾,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创新防治,协调防治,绿色防治的原则,做到群防群治,统防统治,达到科学防控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守思.我国森林病虫害概况及对策[J].灾害学,1988(4):4.
作者简介:张凯(1987-),男,河南省鹤壁市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植物保护。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53
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仍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仅占我国面积的12%。全国人均占有森林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的1/8。近年来,全国森林病害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每年发生面积在870万hm2以上,造成木材生长量减少1700多万m3,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堪称“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1.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
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且呈递增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且发生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严重危害的有200多种,危害面积从建国初期的年均320万hm2,到“十一五”期间的年均0.11亿hm2,病虫害分布遍布全国,现在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率仍每年呈偏重偏升的发生态势。
1.2 森林病虫害的成灾原因
1.2.1 人工林比重加大且人工林栽植单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木材的需要,导致大量栽植人工纯林,天然林比重逐渐减小,生物多样性也逐渐被破坏,加上这种单一结构的林地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一旦侵害,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灾害且防治起来难度极大。
1.2.2 盲目引种,没有适地适树
每一个树种都有其适应的生长范围。超越了它的适合生长区域,便不能正常生长使得其生长势逐渐减弱造成病虫害。近年来国内外的先进引种技术使得“南树北种”,“外树内种”等现象逐渐流行,由于盲目的引种,不仅由于不适应的生长范围让感病的危险性加大,且容易带来外来入侵物种。
1.2.3 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
有些林场,或者飞播林区,初植密度过大,每667m2立木密度达5、6千株,林分很快郁闭,没有保持适当的造林密度,加上经營管理跟不上,不能及时合理的间抚育伐,就会造成林地通风透光较差,幼树营养状况不良,很难抵御病虫害。一旦造成病虫害,即使再好的药剂,也于事无补,终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2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2.1 综合治理的概念
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经济、有效、适用的原则,因事因地制宜,合理的运用生物、物理、机械和化学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2 综合治理的措施
2.2.1 加强植物检疫,特别是产地检疫
从源头上防止病虫害侵害森林。植物检疫是国内外一种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限制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播的措施。保障了林业生产的安全发展。把好植物检疫关必须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从观念上主动遵守检疫的法规条例,理解并支持检疫工作人员,才能保障植物检疫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2.2.2 坚持生态防治,建立自然生态的营林体系
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条件下,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倡良种壮苗,甚至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得抗虫林木,积极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林业工程中,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每一个生产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造林质量从而加强林木自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2.3 强化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从而和防治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科学及时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当地的病虫害情况,才能早发现、早处理病虫害,阻断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避免发生重大的森林病虫害。
2.2.4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
要坚持科学防治,改进防治手段,拓宽防治途径,提倡使用无公害农药,植物源农药,积极运用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积极主动的运用天敌防治病虫害,从而适应病虫害防治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2.2.5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建立社会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作为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后备力量。
以往防治森林病虫害就是要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完全杀死。而今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森林病虫害,要容忍有害生物的存在,对于这些病虫害要侧重于调节,做到有病有虫不成灾,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创新防治,协调防治,绿色防治的原则,做到群防群治,统防统治,达到科学防控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守思.我国森林病虫害概况及对策[J].灾害学,1988(4):4.
作者简介:张凯(1987-),男,河南省鹤壁市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