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育种过程
1.1育种目标
根据生产中对线辣椒的要求,即高产、优质、早熟、抗病性强等,制定了育种目标:株型紧凑,果实簇生,自封顶,抗病性强,叶色深绿,果实粗且表面油光发亮、皱纹细密,果实直径1.5-2 cm,果长15-20 cm,单果鲜重10-15 g,单株结果数35个左右,每亩产鲜椒1 500kg以上。
1.2品种来源 “宝椒27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以“宝椒二号”为母本,以陕椒200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组合代码07-9,属于干鲜两用型辣椒新品种。
1.3选育过程 线辣椒属茄科一年生作物,是陕西主要栽培的辣椒品种,形成了优良的地方品种类群。长期以来由于农户在自繁自育过程中缺乏选留种技术,措施不当,致使线辣椒品种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性状不一的类型。另外,其他辣椒品种引进种植后所引起的自然杂交也是线辣椒品种退化的原因之一。品种的退化致使品质下降,性状表现参差不齐,已部分失去原有线辣椒性状特征。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种质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省内外辣椒加工企业及周边市场的需求,为增强陕西线辣椒的市场竞争力,恢复和保持其优良性状特征,延长品种的使用寿命,及时进行陕西线辣椒品种良种选优工作迫在眉睫。
2006年7月中旬,在宝鸡市农科所辣椒选种圃,以宝椒二号为母本,以陕椒2006为父本杂交,获得果实4个,得籽粒238粒。2007年春季混合育苗后作为F1代全部单株栽植,9月份经过对其分别记录各个单株的植物学及生物学特性,从株型、丰产性、抗病性、商品性、熟期等进行综合研究评比,淘汰不良类型,保留符合育种目标单株类型。根据多个性状综合评价,选出F1代优势单株10株。2008年春季,将F1代10个单株分别育苗,栽植F2株行10行,9月份在分离后代中再经过多个性状综合评价,选出F2代优势单株10株。2009年春季分别将上年10个单株栽植成F3代株系,其中,07-9-8株系综合性状表现最为突出。2010年继续选育。2011年、2012年及2013年进入鉴定试验,编号:鉴27号。2012年、2013年、2014年进人品系比较及区域生产试验。
2012-2015年进行多点区试和多点生产试验示范。试验示范结果,株系07-9-8(鉴27号)的性状表现比较突出,该品系生长健壮,株型紧凑,茎干粗硬,根系发达,生长势强,耐肥水。主要表现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生育期短,果实红熟期比当前主栽品种(陕研168)早7-10天,全生育期158天,属中早熟品种,适用于制酱及制干;二是商品性好,果色深红,果面油光发亮,皱纹细密,果形顺直,粗细均匀,果长16-19 em,横径1.74 cm,单果质量12.9 g;三是品质优良;四是果实簇生性好,单株结果数多,结果集中,熟期一致,适宜于机械化收获;五是综合抗性好,中抗辣椒疫病、炭疽病、病毒病,其综合抗病性、丰产性均优于对照。最后我们把鉴27号新品系命名为“宝椒27号”。
2.特征特性
2.1植物学性状 植株开展度30-35 cm,平均株高65 cm,果实长度16-19 cm,直径1.74 cm,平均单果质量12.9 g,单株挂果数35-48个。椒形顺直,果面皱纹细密均匀,色泽深红光亮,辣椒熟性一致,在陕西线辣椒产区全生育期158天。
2.2产量表现
1)区域试验表现。2012年新品系比较试验,宝椒27号鲜椒平均每亩产量为1 581.1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1 352.2 kg)增产17.0%。
2013年新品系比较试验,宝椒27号鲜椒平均每亩产量为1 533.5 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1 322.0 kg)增产17.3%。
2014年在宝鸡陇县、凤翔、眉县等地5点试验,宝椒27号鲜椒平均每亩产量为1 494.8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量1 287.1 kg)增产18.5%。
各区试点三年平均每亩产鲜椒1 536.5 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量1 320.4 kg)增产16.4%。
2)生产示范表现。2013-2015年连续3年在陕西辣椒主产区进行布点区试结果,宝椒27号三年平均每亩产鲜椒1 528.4 kg,比对照陕研168(3年平均每亩产1 327.9 kg)增产15.1%。
2.3抗性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5年10月1日田间抗病性鉴定,宝椒27号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病情指数依次为9.36、8.26、2.15,对照分别为10.45、14.31、5.42。鉴定结果认为:宝椒27号对辣椒主要病害辣椒疫病、炭疽病、病毒病的抗性均为中抗,未出现高感类型,属抗病性较强型辣椒品种,总体抗性优于对照品种陕研168,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4营养品质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2015年12月4日测定,宝椒27号中Vc含量为93.55 mg/100 g,干物质24.84%,蛋白质3.76%,粗脂肪3.88%,可溶性糖6.99%。与对照品种比较,除维生素C低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
2.5适宜地区 适宜于陕西麦辣套种和辣椒单作栽培区及省外类似生态区辣椒单作区域种植。
2.6主要优缺点 优点:株型高度适中,枝权紧凑,果实簇生,果形长顺直,干鲜兼用;成熟中早,花期集中,成熟果色泽深色发亮,商品性好;抗病性好,抗逆性强,耐重茬种植;结果集中,熟期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缺点:由于结果集中,果实数多,中后期有叶黄脱落现象;喜高水肥栽培,不宜旱薄地种植。
3.栽培要点
3.1麦辣套种栽培 小麦播种时,留辣椒栽培带,小麦带宽为70 cm,辣椒带宽50 cm,于每年5月初之前,施肥整地,备用。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 000-5 000 kg或硫酸钾10 kg、磷酸二铵25 kg作底肥。辣椒于3月中上旬播种,点播或撒播,阳畦或平畦小拱棚育苗,点播穴距6~6.6 cm,每穴播2-3粒种子,撒播每亩需要200g种子,落水播种。当苗长至有12片叶子、显花蕾时定植,一般定植时间为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培土,生长中期注意灌水,防治菜青虫、烟青虫、蚜虫和病毒病。于8月下旬陆续采收,制酱或风干。
3.2辣椒单作栽培 于3月上中旬播种,阳畦或小拱棚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按大小行栽培,大行行距70 cm,小行行距50 cm,穴距22-27 cm,每穴栽2-3株。定植缓苗后,适时中耕培土,后期管理同麦辣套种栽培。
3.3制种田栽培 辣椒制种前期栽培同辣椒单作栽培,实施隔离种植,连片种植,集中采收,按照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严格单株选择。入选果及时进行挂藏风干或低温烘烤,烘烤温度为30-40 ℃,历时7-8天。最后取籽,精选。
1.1育种目标
根据生产中对线辣椒的要求,即高产、优质、早熟、抗病性强等,制定了育种目标:株型紧凑,果实簇生,自封顶,抗病性强,叶色深绿,果实粗且表面油光发亮、皱纹细密,果实直径1.5-2 cm,果长15-20 cm,单果鲜重10-15 g,单株结果数35个左右,每亩产鲜椒1 500kg以上。
1.2品种来源 “宝椒27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以“宝椒二号”为母本,以陕椒200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组合代码07-9,属于干鲜两用型辣椒新品种。
1.3选育过程 线辣椒属茄科一年生作物,是陕西主要栽培的辣椒品种,形成了优良的地方品种类群。长期以来由于农户在自繁自育过程中缺乏选留种技术,措施不当,致使线辣椒品种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性状不一的类型。另外,其他辣椒品种引进种植后所引起的自然杂交也是线辣椒品种退化的原因之一。品种的退化致使品质下降,性状表现参差不齐,已部分失去原有线辣椒性状特征。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种质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省内外辣椒加工企业及周边市场的需求,为增强陕西线辣椒的市场竞争力,恢复和保持其优良性状特征,延长品种的使用寿命,及时进行陕西线辣椒品种良种选优工作迫在眉睫。
2006年7月中旬,在宝鸡市农科所辣椒选种圃,以宝椒二号为母本,以陕椒2006为父本杂交,获得果实4个,得籽粒238粒。2007年春季混合育苗后作为F1代全部单株栽植,9月份经过对其分别记录各个单株的植物学及生物学特性,从株型、丰产性、抗病性、商品性、熟期等进行综合研究评比,淘汰不良类型,保留符合育种目标单株类型。根据多个性状综合评价,选出F1代优势单株10株。2008年春季,将F1代10个单株分别育苗,栽植F2株行10行,9月份在分离后代中再经过多个性状综合评价,选出F2代优势单株10株。2009年春季分别将上年10个单株栽植成F3代株系,其中,07-9-8株系综合性状表现最为突出。2010年继续选育。2011年、2012年及2013年进入鉴定试验,编号:鉴27号。2012年、2013年、2014年进人品系比较及区域生产试验。
2012-2015年进行多点区试和多点生产试验示范。试验示范结果,株系07-9-8(鉴27号)的性状表现比较突出,该品系生长健壮,株型紧凑,茎干粗硬,根系发达,生长势强,耐肥水。主要表现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生育期短,果实红熟期比当前主栽品种(陕研168)早7-10天,全生育期158天,属中早熟品种,适用于制酱及制干;二是商品性好,果色深红,果面油光发亮,皱纹细密,果形顺直,粗细均匀,果长16-19 em,横径1.74 cm,单果质量12.9 g;三是品质优良;四是果实簇生性好,单株结果数多,结果集中,熟期一致,适宜于机械化收获;五是综合抗性好,中抗辣椒疫病、炭疽病、病毒病,其综合抗病性、丰产性均优于对照。最后我们把鉴27号新品系命名为“宝椒27号”。
2.特征特性
2.1植物学性状 植株开展度30-35 cm,平均株高65 cm,果实长度16-19 cm,直径1.74 cm,平均单果质量12.9 g,单株挂果数35-48个。椒形顺直,果面皱纹细密均匀,色泽深红光亮,辣椒熟性一致,在陕西线辣椒产区全生育期158天。
2.2产量表现
1)区域试验表现。2012年新品系比较试验,宝椒27号鲜椒平均每亩产量为1 581.1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1 352.2 kg)增产17.0%。
2013年新品系比较试验,宝椒27号鲜椒平均每亩产量为1 533.5 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1 322.0 kg)增产17.3%。
2014年在宝鸡陇县、凤翔、眉县等地5点试验,宝椒27号鲜椒平均每亩产量为1 494.8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量1 287.1 kg)增产18.5%。
各区试点三年平均每亩产鲜椒1 536.5 kg,比对照陕研168(平均每亩产量1 320.4 kg)增产16.4%。
2)生产示范表现。2013-2015年连续3年在陕西辣椒主产区进行布点区试结果,宝椒27号三年平均每亩产鲜椒1 528.4 kg,比对照陕研168(3年平均每亩产1 327.9 kg)增产15.1%。
2.3抗性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5年10月1日田间抗病性鉴定,宝椒27号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病情指数依次为9.36、8.26、2.15,对照分别为10.45、14.31、5.42。鉴定结果认为:宝椒27号对辣椒主要病害辣椒疫病、炭疽病、病毒病的抗性均为中抗,未出现高感类型,属抗病性较强型辣椒品种,总体抗性优于对照品种陕研168,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4营养品质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2015年12月4日测定,宝椒27号中Vc含量为93.55 mg/100 g,干物质24.84%,蛋白质3.76%,粗脂肪3.88%,可溶性糖6.99%。与对照品种比较,除维生素C低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
2.5适宜地区 适宜于陕西麦辣套种和辣椒单作栽培区及省外类似生态区辣椒单作区域种植。
2.6主要优缺点 优点:株型高度适中,枝权紧凑,果实簇生,果形长顺直,干鲜兼用;成熟中早,花期集中,成熟果色泽深色发亮,商品性好;抗病性好,抗逆性强,耐重茬种植;结果集中,熟期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缺点:由于结果集中,果实数多,中后期有叶黄脱落现象;喜高水肥栽培,不宜旱薄地种植。
3.栽培要点
3.1麦辣套种栽培 小麦播种时,留辣椒栽培带,小麦带宽为70 cm,辣椒带宽50 cm,于每年5月初之前,施肥整地,备用。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 000-5 000 kg或硫酸钾10 kg、磷酸二铵25 kg作底肥。辣椒于3月中上旬播种,点播或撒播,阳畦或平畦小拱棚育苗,点播穴距6~6.6 cm,每穴播2-3粒种子,撒播每亩需要200g种子,落水播种。当苗长至有12片叶子、显花蕾时定植,一般定植时间为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培土,生长中期注意灌水,防治菜青虫、烟青虫、蚜虫和病毒病。于8月下旬陆续采收,制酱或风干。
3.2辣椒单作栽培 于3月上中旬播种,阳畦或小拱棚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按大小行栽培,大行行距70 cm,小行行距50 cm,穴距22-27 cm,每穴栽2-3株。定植缓苗后,适时中耕培土,后期管理同麦辣套种栽培。
3.3制种田栽培 辣椒制种前期栽培同辣椒单作栽培,实施隔离种植,连片种植,集中采收,按照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严格单株选择。入选果及时进行挂藏风干或低温烘烤,烘烤温度为30-40 ℃,历时7-8天。最后取籽,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