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的“一”新解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更是有着别样的吸引力。单是一个“一”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同时具有文学审美、哲学思辨等意义。李商隐的诗歌以意境著称,他诗歌中的“一”的运用数量多含义广,运用手法很巧妙,使用化实为虚,变动词为名词等方法,使“一”与整首诗融合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本文着重分析了“一”字在李诗中的运用。
  关键词: 李商隐 “一”字用法 考辨源流
  “一”字含义具有复杂性,它不仅作为简单量词存在,还具有文学审美、哲学思辨等意义。《说文》①中这样解释“一”的含义:“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为万物。”《说文》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字典,从中可以看出,最初“一”的含义在于一为始,一为万物。《淮南子·诠言》②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随着使用次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的发展,人类思维的进步,早在上古汉语之中,“一”便已经虚化出和量词、名词、动词不同搭配及各种不同用法。荀子同状异所“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各种形态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李商隐的诗歌以隐晦的美著称,用词口丽之中时带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其对于数词也有破解性的理解。李诗中“一”的运用数量多含义广,运用手法很巧妙,使用化实为虚,转动词为名词等方法,使“一”与整首诗融合多达到妙合无痕的境界。本文着重对李商隐诗歌中的“一”进行分析和归纳。
  李商隐的诗歌多达六百多首,其中有148首诗歌都含有“一”。其中这些“一”的用法,既有继承其基本用法、已有用法的一面,又有在古老意义之下产生的新用法,表现出继承中有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李商隐所含“一”的诗歌进行分类并探讨,正确把握“一”的用法。
  一
  从语法角度看,李商隐诗歌中的“一”可以和量词、名词、动词三类进行组合,同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一)“一”+量词
  一加上量词,是一作为数词的最基本形式,这时一表现出最实在的数量意义,这也是“一”最原始的用法。
  1.“一”单独用于标举数量,包括基数和虚数。
  如:(1)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韩碑》
  (2)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骄儿诗》
  (3)无双汉殿鬓,第一楚宫腰。《碧瓦》
  2.“一”+量词的形式。
  如:(1)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北齐》
  (2)如何一柱观,不碍九枝灯。《楚宫》
  (3)仙翁无定数,时入一壶藏。《玄微先生》
  “一”+量词这两种用法相对来说较少,只有当数量修饰的名词较为明显的时候,才可以将所要修饰的名词省略不提。较多情况,应该是“一”+量词前后要出现所修饰的名词。
  3.“一”+量词前后出现所要修饰的名词。
  如:(1)空馀双玉剑,无复一壶冰。《闻着明凶问哭寄飞卿》
  (2)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送崔珏往西川》
  (3)红霞一抹广陵春,定子当筵睡脸新。《云定子》
  (4)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汉宫词》
  在前两个例子中,需要被修饰的名词出现在后面,“一”+量词出现在名词的前面,这样的顺序是语法中的正常语序。后面两个例子颠倒了顺序,将所修饰的词语放在了前面,这样凸显数字,更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在与量词的搭配中,“一”表现出来的都是最原始的用法。
  (二)“一”+名词
  1.诗中的“一”是实在的数量意义。
  如:(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2)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牡丹》
  (3)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岳阳楼》
  这种类别是数词“一”出现的主要形式,这样一种形式在上古便有了。数词和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没有夹杂任何量词。这样使用能够增强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2.“一”是“相同”的意思。
  如:(1)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题僧壁》
  (2)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
  结合前后句,便可领会这一意义,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内涵。同时当赋予“一”相同的意义,更突出整首诗歌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表示“全、满”。
  如:(1)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
  (2)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寄令狐郎中》
  (3)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席上作》
  这一用法在上古时期中便已经出现了,但在唐诗中运用较少。李商隐诗歌中这一用法相对于其他唐代诗人来说较多。李商隐的诗歌以意境著称,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够扩展或延长所要表达事物的空间和时间,使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深刻。
  与名词的搭配中“一”所表示的“实在的数量意义”或“全、满”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用法,而表示“相同”时,是对上古时期用法的延伸。
  (三)“一”+动词
  1.“一”用为动词,单独充当谓语。
  这种用法出现很早,但是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用法的诗歌。单单以“一”作为动词,在语言的表达上显得过于生硬,而李商隐的诗歌,注重营造意境,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并沒有发现单独用“一”作为动词的形式。
  2.“一”表示动量,“一+动词”在语义上相当于后来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一”+量词。
  如:(1)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复京》
  (2)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赠郑谠处士》
  这是一种动量表示的特殊形式,这里的“一”依旧是表示实在的数量意义,只是修饰的是动词。   3.“一”+动词中的动词已经名词化。
  如:(1)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哭刘司户二首》
  (2)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潭州》
  这样的组合,充当了句子的宾语。
  4.“一”表示“皆、尽”意思,用于总括主语或者谓语所指的事物的范围。
  如:(1)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哭刘司户》
  (2)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岳阳楼》
  “一”的这一用法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见到,随着用法的扩大,这一种用法很快发展。同上与名词的搭配所表达的“全、皆”的意义一样,这样表达能够增强所要表达出的或喜或悲的情感。
  5.“一”表示自从的意思,表示的多是时间的起点。
  如:(1)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北齐》
  (2)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圣女祠》
  “一”这一意义,在中古时期便已经存在。诗中,诗人在追忆往事的语句时,用“一”表达时间的起点。同时再配合其他表示时间长久的词语,能够格外突出一种往事悠悠的沧桑之感。这样的用法为李商隐所营造的意境,增添一笔。
  6.含有假设的意义。
  如:(1)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破镜》
  (2)一旦鬼瞰室,稠叠张羉罿。《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这种用法很少,与上一种用法极其相似。但是这种用法只有在整个句子,或者是表示一种未然之事时,这里的“一”才是表示假设意义。
  7.没有实在的意义。
  如:(1)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武侯庙古柏》
  (2)归舟天外有,一为戒波涛。《风》
  (3)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柳》
  这种语句中的“一”不表示语句中任何意义。我们可以用将其去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语义表达的方法进行判定。这种“一”的用法,便是“一”的意义在后来演变、虚化的结果。
  在与动词的搭配中,除“实际数量意义”外,“动词名词化”,表示“皆、尽”、“自从”、“假设”和“没有实在的意义”时都是对上古时期“一”解释的延伸。
  以上笔者从语法角度阐释了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一”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一”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语义环境下,“一”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其既有继承基本用法、已有用法的一面,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二
  从语法的角度看“一”所表示意义的丰富性已经不言而喻,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一”的不同作用,还表现在它与前后数词所表现的对比上。数量相同的对比和数量上悬殊的比较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应该对其进行分析和考察。
  (一)等量或近量对
  如:(1)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街西池馆》
  (3)空馀双玉剑,无复一壶冰。《闻着明凶问哭寄飞卿》
  (4)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别薛岩宾》
  前后数量等同或近似,使得句子的情感平稳过渡,处在同一个基调内。这样的对句,形式上最主要的是句与句之间的相对,在同句之中的对较少。
  (二)数量悬殊对比
  如:(1)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复京》
  (2)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牡丹》
  (3)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
  (4)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
  这一类的对比,是一种一与多的对比关系,不仅体现在前后数字的悬殊,而且可以扩展到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将“一”放置在一个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空中,使得其形成鲜明而夸张的对照,很好地突出诗歌的内涵。
  词语的内涵总是有着社会成员的共同心理基础,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必然会出现变化。从对李商隐诗歌“一”字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序数词,在中古时期和在唐朝诗歌中的用法不同,中古时期只有表示数量、“全、满”、“为始,为万物”的意思,而唐代有延伸出“皆、尽”、“自从”、“假设”等意义。现代人有现代的标准和眼光,但研究古诗,我们必须站在古人的角度,用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研究。我们要学习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表现出来的“考辨源流”和“同状异所”、“异状同所”等分类方法研究古诗,这样才能科学地、正确地总结规律,把握词语在古诗中的真正含义。
  注释:
  ①[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书社,1997.
  ②[西汉]刘安著.淮南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參考文献:
  [1][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书社,1997.
  [2][西汉]刘安著.淮南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全唐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基金项目:2013年南通大学第四批“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对象项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5%,4mL/kg)一次性输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13例DAI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及高渗盐水组(治疗组,63例)。结果与对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82例)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治疗组(80例)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单硝酸
摘 要: 本文从服务理念、服务本领、服务体制、服务平台等方面探索和分析新时期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推动校园和谐发展、推进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和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服务型党组织 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并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高校
摘 要: 袁于令评点徐石麒《珊瑚鞭》,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友人式评点特质:以圈点、眉批、夹批为主要形式,内容多漫谈、随感、注释,与作者、读者、剧中人物同时展开对话,赞誉多而批评少,重案头而轻舞台。这种特质,是评点者身份、评点者与作者关系、清初戏曲评点风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徐石麒 袁于令 《珊瑚鞭》 戏曲评点  顺治旧钞本《珊瑚鞭》传奇,卷首署名“坦庵徐又陵填词,幔亭仙史袁
本实验用马铃薯试管苗作为材料,在人工诱导条件下研究茉莉酸(JA)对试管马铃薯品质的作用,用传统的MS培养马铃薯微型薯的幼苗,再用不同浓度的茉莉酸作为外援激素对各个实验处
目的:探讨序贯综合治疗对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序贯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序贯综合治疗组增加氦氖激光血